一种高稳定端面电离室,包括外壳,在外壳的一端设有用于接收放射源射线的入射窗,与入射窗相对的一端设有封盖,在外壳内设有电极系统,该电极系统包括第一收集极,在封盖上设有绝缘子,该电极系统还包括高压极,封盖的内部固定有绝缘座,该高压极固定在绝缘座上,该第一收集极紧固在绝缘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使用筒状电极其稳定性强,刚性好,抗震性强,当电离室受到振动时,电极受影响小,甚至不受影响,其发出的电信号不会随电离室的振动而波动,信号稳定。(*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离室,尤其是指一种高稳定的端面电离室。
技术介绍
电离室是一种将接收到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通过电极转换成电信号输出的装置,人们对电离室的研究已有一段时间,与本申请较为接近的对比文件如下专利号为99214943.6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测量β高剂量率的外推电离室,它包括外壳,在外壳的一侧设置有入射窗,在外壳内设置有平行于入射窗并和螺旋测微装置相连的收集极和保护环,入射窗和收集极之间形成距离可调的电离室腔,其中,所述的收集极和保护环是用石墨作成的分立的同轴体,收集极和保护环之间设有间隙。它消除了“记忆效应”,同时可更换不同尺寸的收集极,便于安装、调试、使用。可用于β高剂量率的测量。专利号为00121545.0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阵列电离室探测装置,属核技术应用领域,其中每个阵列电离室单元由耐压密封外壳、高压气体、窗口、电极系统及熔封绝缘子引出端组成,所说的耐压密封外壳兼作高压极;壳内部分或全部高压电极片与密封外壳相焊接。本专利技术具有轻便耐震的优点,可应用于移动式、固定式或其它形式的辐射成象检测系统,更加适应车载式检测站的需要。上述对比文件中虽然公开了大部分与本申请相同的技术特征,但是,他们与本申请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对比文件1中公开的是一种测量β高剂量率的外推电离室,其收集极和保护环是用石墨作成的分立的同轴体,且与入射窗平行;对比文件2中公开的是一种阵列式电离室探测装置,是由多个阵列电离室构成,而在该文献中没有公开每个电离室的具体的结构特征,尤其是对电极系统只有一个概括的定义,电极的具体结构特征没有给出。就专利技术人所知,现在常用的电离室也有的包括壳体11、入射窗、电极系统、绝缘子等,其电极系统如图1所示,在电离室壳体11的壁上焊有叶片状电极13,在线状收集极12上也焊有叶片状电极14,两者间的叶片呈交错对应排列,此种结构电离室的缺点是将叶片状电极13焊于壳体11壁上、和将叶片状电极14焊于线状收集极12上,形似树状,其刚性更差,当电离室受振动时,叶片状电极振幅更大,其发出的电信号也就随电离室的振动而波动,信号不稳定。此外,也有的在电离室的壳体内只设有一个中心线性电极,虽然线性电极在一定程度上比叶片状电极稳定些,但是,线状电极刚性还是较差,当电离室受振动时,其发出的电信号随电离室的振动而波动,信号失真。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增强电离室中电极的稳定性,使得其发出的电信号更稳定,本技术专利技术人经刻苦研究,终于设计出一种新型的高稳定、端面电离室。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端面电离室。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稳定端面电离室,包括外壳1,在外壳1的一端设有用于接收放射源射线的入射窗8,与入射窗8相对的一端设有封盖2,在外壳1内设有电极系统,该电极系统包括第一收集极5,在封盖2上设有绝缘子3,该电极系统还包括高压极6,封盖2的内部固定有绝缘座4,该高压极6固定在绝缘座4上,该第一收集极5紧固在绝缘座4上。该外壳1和第一收集极5、高压极6之间等距离设置,具体的是外壳1与第一收集极5之间的距离、第一收集极5与高压极6之间的距离相等。该电极系统还包括第二收集极7,该第二收集极7固定在绝缘座4上。该外壳1是一个可以兼作高压极使用的、外圆中空的筒状体;该第一收集极5、高压极6呈圆筒状,该第二收集极7设置呈圆柱状。该外壳1和第一收集极5、高压极6、第二收集极7之间等距离设置;具体的是外壳1与第一收集极5之间的距离、第一收集极5与高压极6之间的距离、以及高压极6与第二收集极7之间的距离相等。该入射窗8为弧形状的金属薄膜与外壳1密封在一起,也可以将该入射窗8设计为平板状的金属薄膜与外壳1密封在一起。在封盖2上设有1个排气管9。该绝缘座4与电极接触的接触面大致呈阶梯状,之所以设计成阶梯状,是为了增加圆筒状第一收集极5与绝缘座4的接触面,这样的固定能加强第一收集极5的稳定性,对收集极的刚性效果更好。并且,还在该电离室内充有惰性气体,一般惰性气体采用氩气、氙气等。上述紧固方式中该封盖2与外壳1之间、入射窗8与外壳1之间可以是焊接固定;该电极系统与绝缘座4、该绝缘座4与封盖2之问一般可以采用螺接固定。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将线状、叶片状的电极改为圆筒状的电极,将其固定在增设的绝缘座上,其稳定性强,刚性好,抗震性强,当电离室受到振动时,电极受影响小,甚至不受影响,所以,其发出的电信号不会随电离室的振动而波动,输出的电信号也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电离室中电极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A-A向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B-B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加以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2、图3所示,为端面电离室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局部剖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端面电离室包括外壳1,在外壳1的一端设有用于接收放射源射线的入射窗8,与入射窗8相对的一端设有封盖2,在封盖2上设有绝缘子3,封盖2的内部螺接固定有绝缘座4,在外壳1内设有电极系统,该电极系统包括第一收集极5、高压极6,该第一收集极5螺接紧固在绝缘座4上,该高压极6螺接固定在绝缘座4上。与该第一收集极5相连的导线通过绝缘子3中间的孔引出,与该高压极6相连的导线穿过绝缘座4与封盖2焊接在一起,由于这部分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所以图中未示。该外壳1是一个可以兼作高压极使用的、外圆中空的筒状体;该第一收集极5、高压极6呈圆筒状。该绝缘子3直接焊接在封盖2上,具体的外壳1与第一收集极5之间的距离、第一收集极5与高压极6之间的距离相等。该入射窗8为弧形状的铍薄膜与外壳1密封在一起,在封盖2上设有1个排气管9。该绝缘座4的电极接触面呈阶梯状、分层设置(如图所示),该第一收集极5螺接固定在绝缘座4上,高压极6螺接固定在绝缘座4内,首先通过排气管9将电离室内的气体排空,然后,再往电离室内充氙气,最后,将排气管9封死。在该实施例中,电离室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放射源γ射线从入射窗8进入电离室内,使电离室内的氙气发生电离,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电子),当在电离室的高压极6接上负高压电后,电离室内的高压极6和第一收集极5之间形成一个电场,在电场作用下,正离子向负高压极6移动,而负离子(电子)则移向第一收集极5,形成电离电流,该电流的大小与γ射线的强弱成正比。本技术的电离室的工作原理与现有的电离室的工作原理相同,唯不同在于,加强了电极的稳定性,电离室在受到振动时,圆筒状的第一收集极5和高压极6受振动影响小,所以,得到的电信号稳定。实施例2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电离室,其结构如图4、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种方式的电离室结构与第一种方式的电离室结构大致相同,其不同在于在电极系统中进一步设置第二收集极7,该第二收集极7设置呈圆柱状,该第二收集极7固定在绝缘座4上,与实施例1中的电极系统相同的是与该第二收集极7相连的导线从绝缘子3中间的孔引出(图中未示)。外壳1与第一收集极5之间的距离、第一收集极5与高压极6之间的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稳定端面电离室,包括外壳(1),在外壳(1)的一端设有用于接收放射源射线的入射窗(8),与入射窗(8)相对的一端设有封盖(2),在外壳(1)内设有电极系统,该电极系统包括第一收集极(5),其特征在于:在封盖(2)上设有绝缘子(3),该电极系统还包括高压极(6),封盖(2)的内部固定有绝缘座(4),该高压极(6)固定在绝缘座(4)上,该第一收集极(5)紧固在绝缘座(4)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三传,陈三雄,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清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