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包括气囊连接头和测压装置,所述气囊连接头的进气口与所述测压装置之间连通有第一软管;所述测压装置的侧边设置有充气注射器,且两者之间连接有第二软管,所述第一软管、测压装置和第二软管形成通路,还包括固定在手臂腕部的压迫带,所述气囊连接头的外部设置有压迫囊袋,且所述压迫囊袋与气囊连接头的出气口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充气注射器精准注入气体,测量气囊压迫压力的作用,对经皮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有效压迫止血,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提高舒适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可用于经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
本技术属于医用护理用具
,具体涉及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
技术介绍
近年来经国内外多方位临床研究证实桡动脉穿刺是进行介入性和诊断性冠状动脉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途径。TRI患者易于接受,术后并发症少,负性效应少,增加患者的舒适度。TRI术后应用气囊桡动脉压迫器(TRBand)具有较高的止血成功率、较低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良好的肢体末梢循环,且方便护士操作,患者疼痛感明显下降,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简单的压迫方法。传统方法由于患者手臂腕部周径、皮肤、脂肪等组织覆盖厚薄,患者血压、出凝血、血管形态等个体差异,操作者手法、固定松紧不一,一律注入13-18ml气体,即使注入同等量气体,实际产生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局部压迫压力不足引起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压力过大引起桡动脉闭塞和局部组织压伤等并发症;现有的气囊压力在实际使用中,无法达到精准的管理,压力过高会压迫气道黏膜缺血、水肿、溃疡,严重时形成气道食道瘘或气道狭窄,压力过低导致气道漏气,潮气量不足,甚至误吸目前临床广泛采用气囊测压表进行测压和充气,但一味的关注充气产生的压力,忽略了气囊充气量和体积,不能及时发现气囊充气不良、弹性下降、漏气、破裂、体积膨大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包括气囊连接头和测压装置,所述气囊连接头的进气口与所述测压装置之间连通有第一软管;所述测压装置的侧边设置有充气注射器,且两者之间连接有第二软管,所述第一软管、测压装置和第二软管形成通路。优选的,还包括固定在手臂腕部的压迫带,所述气囊连接头的外部设置有压迫囊袋,且所述压迫囊袋与气囊连接头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压迫囊袋处于所述压迫带的中心位置处。优选的,所述气囊连接头为医用三通接头。优选的,所述气囊连接头的另一端连通在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优选的,所述充气注射器的端部固定有一体式的注射嘴,所述注射嘴的顶端等距离设置有多个凸环,所述凸环的横截面为圆环结构,且所述凸环的纵截面为两个对称的等腰梯形结构,所述第二软管的内壁开设有供凸环插入的卡槽。优选的,所述第二软管的外表面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侧缠绕有铁丝。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充气注射器精准注入气体,测量气囊压迫压力的作用,对经皮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有效压迫止血,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提高舒适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可用于经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有效掌握气囊压力和容积,有效封闭管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还可以防止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避免临床中单一以压力或容积为指标的不足,同时个性化精准控制气囊充气压力和气体量,更准确有效的达到气囊压迫止血的效果和固定、封闭气管导管的作用,并减少了穿刺局部相关并发症,提高了患者舒适度;2.通过设计的卡槽和凸环,可以在使用中,增加两者的安装稳定性,同时能够保证密封性,以及设计的环形槽,便面外部铁丝的固定,不易出现位移滑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与压迫囊袋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充气注射器与第二软管的连接剖视图;图中:1、气囊连接头;2、测压装置;3、充气注射器;4、第一软管;5、第二软管;6、压迫带;7、压迫囊袋;8、环形槽;9、卡槽;10、凸环;11、注射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包括气囊连接头1和测压装置2,测压装置2为水银柱测压仪,压力范围为0至100kpa,气囊连接头1的进气口与测压装置2之间连通有第一软管4;测压装置2的侧边设置有充气注射器3,充气注射器3的容量为10ml至20ml,充气注射器3可以采用临床普遍的加药注射器,要求容量为20ml,刻度细化,1ml每小格,5ml每大格,本技术通过充气注射器精准注入气体,测量气囊压迫压力的作用,对经皮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有效压迫止血,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提高舒适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可用于经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有效掌握气囊压力和容积,有效封闭管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还可以防止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且两者之间连接有第二软管5,第一软管4、测压装置2和第二软管5形成通路。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还包括固定在手臂腕部的压迫带6,气囊连接头1的外部设置有压迫囊袋7,且压迫囊袋7与气囊连接头1的出气口相连接,压迫囊袋7处于压迫带6的中心位置处,其中压迫囊袋7对准在患者血管穿刺处。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气囊连接头1为医用三通接头,可以多方向的调节。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气囊连接头1的另一端连通在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实施例2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包括气囊连接头1和测压装置2,测压装置2为水银柱测压仪,压力范围为0至100kpa,气囊连接头1的进气口与测压装置2之间连通有第一软管4;测压装置2的侧边设置有充气注射器3,充气注射器3的容量为10ml至20ml,充气注射器3可以采用临床普遍的加药注射器,要求容量为20ml,刻度细化,1ml每小格,5ml每大格,本技术通过充气注射器精准注入气体,测量气囊压迫压力的作用,对经皮桡动脉穿刺患者术后有效压迫止血,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提高舒适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可用于经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导管套囊的管理,有效掌握气囊压力和容积,有效封闭管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还可以防止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且两者之间连接有第二软管5,第一软管4、测压装置2和第二软管5形成通路。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还包括固定在手臂腕部的压迫带6,气囊连接头1的外部设置有压迫囊袋7,且压迫囊袋7与气囊连接头1的出气口相连接,压迫囊袋7处于压迫带6的中心位置处,其中压迫囊袋7对准在患者血管穿刺处。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气囊连接头1为医用三通接头,可以多方向的调节。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气囊连接头1的另一端连通在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充气注射器3的端部固定有一体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包括气囊连接头(1)和测压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连接头(1)的进气口与所述测压装置(2)之间连通有第一软管(4);所述测压装置(2)的侧边设置有充气注射器(3),且两者之间连接有第二软管(5),所述第一软管(4)、测压装置(2)和第二软管(5)形成通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包括气囊连接头(1)和测压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连接头(1)的进气口与所述测压装置(2)之间连通有第一软管(4);所述测压装置(2)的侧边设置有充气注射器(3),且两者之间连接有第二软管(5),所述第一软管(4)、测压装置(2)和第二软管(5)形成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手臂腕部的压迫带(6),所述气囊连接头(1)的外部设置有压迫囊袋(7),且所述压迫囊袋(7)与气囊连接头(1)的出气口相连接,所述压迫囊袋(7)处于所述压迫带(6)的中心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囊精准控压控容充气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连接头(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慧,杨丽娟,陈如静,倪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孙慧,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