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6687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20:03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包括外机壳和内机壳,外机壳套设在内机壳外,外机壳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内机壳的两端与外机壳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内机壳的外表面中设置有冷却水道,冷却水道沿圆周方向分布且呈S型,冷却水道中设置有一个隔板,隔板将冷却水道分隔为进水道和出水道,外机壳上的进水口与进水道的一端连通,外机壳上的出水口与出水道的一端连通,进水道的另一端与出水道的另一端连通。冷却水道、加强筋和扰流块均增加了散热面积,增强了散热效果,加强筋和扰流块起到扰流作用,避免产生涡流,增大冷却液的湍流能力,增加了电机机壳的刚性。加强筋端部位置与进出水口留有间隙,可降低进出水口的压降,提高水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学领域,尤其涉及永磁同步电机,具体而言是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
技术介绍
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其体积小、功率密度高而获得广泛的应用。但较高的功率密度对电机的散热效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现有技术总,新能源汽车的电机主要的冷却方式为水冷,在工作过程中,定子产生的热量经过定子铁芯传递到电机壳体上,最后由壳体中的冷却液将热量带走。在这种热量传递路径里,散热效果差,为了更好的散热效果,就需要减少传递路径中的热阻及提高水道里冷却液的流量,但是流量的提高会将导致压降的提高,水泵的效率等性能往往达不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所述的这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要解决现有技术中永磁同步电机中散热效果差、水泵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包括外机壳和内机壳,所述的外机壳套设在内机壳外,所述的外机壳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的内机壳的两端均设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中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卡设于内机壳与外机壳之间,所述的内机壳的外表面中设置有冷却水道,所述的冷却水道沿圆周方向分布且呈S形弯曲延伸,所述的冷却水道中设置有一个隔板,所述的隔板将冷却水道分隔为进水道和出水道,所述的外机壳上的进水口与进水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的外机壳上的出水口与出水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的进水道的另一端与出水道的另一端连通。优选的,所述的冷却水道中沿水流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筋。优选的,所述的冷却水道中的加强筋的端部与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分别设置有至少30mm长度的间隙。优选的,所述的冷却水道中设置有若干个扰流块,所述的扰流块沿水流方向分布。优选的,所述的扰流块呈圆柱形。优选的,所述的冷却水道的底面距离内机壳的内表面的厚度小于五毫米。优选的,所述的密封圈为O型橡胶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效果是积极和明显的。本技术的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中S型的冷却水道、加强筋和扰流块均增加了散热面积,增强了散热效果,加强筋和扰流块一方面起到了扰流的作用,避免产生涡流,增大了冷却液的湍流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筋增加了电机机壳的刚性。同时,加强筋端部位置与进出水口留有一定距离,降低进出水口的压降,提高水泵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中的外机壳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中的内机壳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制于本实施例,凡是采用本技术的相似结构及其相似变化,均应列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包括外机壳1和内机壳4,所述的外机壳1套设在内机壳4外,所述的外机壳1上设置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2,所述的内机壳4的两端均设置有凹槽9,所述的凹槽9中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卡设于内机壳4与外机壳1之间,所述的内机壳4的外表面中设置有冷却水道12,所述的冷却水道12沿圆周方向分布且呈S形弯曲延伸,所述的冷却水道12中设置有一个隔板8,所述的隔板8将冷却水道12分隔为进水道5和出水道11,所述的外机壳1上的进水口3与进水道5的一端连通,所述的外机壳1上的出水口2与出水道11的一端连通,所述的进水道5的另一端与出水道11的另一端连通。优选的,所述的冷却水道12中沿水流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筋7。优选的,冷却水道中的加强筋7的端部与进水口3和出水口2之间分别设置有至少30mm长度的间隙。优选的,所述的冷却水道12中设置有若干个扰流块6,所述的扰流块6沿水流方向分布。优选的,所述的扰流块6呈圆柱形。优选的,所述的冷却水道12的底面距离内机壳4的内表面的厚度小于五毫米。优选的,所述的密封圈为O型橡胶圈。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冷却液从外机壳1上的进水口3进入冷却水道12,将机壳的热量带走,再从出水口2流出。密封圈可以保证水道的密封性,防止水道漏水。S型的冷却水道12、加强筋7和扰流块6均增加了散热面积,增强了散热效果,加强筋7和扰流块6一方面起到了扰流的作用,避免产生涡流,增大了冷却液的湍流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筋7增加了电机机壳的刚性。同时,冷却水道的加强筋端部位置与进出水口之间留有至少30mm的距离。冷却水道12的底面距离内机壳4的内表面的厚度小于五毫米可以减少定子到冷却液的导热厚度,减少热阻,同时在不影响机壳强度的情况下减轻了电机的重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机壳(1)和内机壳(4),所述的外机壳(1)套设在内机壳(4)外,所述的外机壳(1)上设置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2),所述的内机壳(4)的两端均设置有凹槽(9),所述的凹槽(9)中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卡设于内机壳(4)与外机壳(1)之间,所述的内机壳(4)的外表面中设置有冷却水道(12),所述的冷却水道(12)沿圆周方向分布且呈S形弯曲延伸,所述的冷却水道(12)中设置有一个隔板(8),所述的隔板(8)将冷却水道(12)分隔为进水道(5)和出水道(11),所述的外机壳(1)上的进水口(3)与进水道(5)的一端连通,所述的外机壳(1)上的出水口(2)与出水道(11)的一端连通,所述的进水道(5)的另一端与出水道(11)的另一端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机壳(1)和内机壳(4),所述的外机壳(1)套设在内机壳(4)外,所述的外机壳(1)上设置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2),所述的内机壳(4)的两端均设置有凹槽(9),所述的凹槽(9)中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卡设于内机壳(4)与外机壳(1)之间,所述的内机壳(4)的外表面中设置有冷却水道(12),所述的冷却水道(12)沿圆周方向分布且呈S形弯曲延伸,所述的冷却水道(12)中设置有一个隔板(8),所述的隔板(8)将冷却水道(12)分隔为进水道(5)和出水道(11),所述的外机壳(1)上的进水口(3)与进水道(5)的一端连通,所述的外机壳(1)上的出水口(2)与出水道(11)的一端连通,所述的进水道(5)的另一端与出水道(11)的另一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水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森徐士龙广松林徐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