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及道路弯沉值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5448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及道路弯沉值测量装置,弯沉梁包括梁身,梁身上设置有使用时处于相应弯沉影响范围之外的支腿,梁身包括与对应左侧车轮和/或右侧车轮相对应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测量杆,测量杆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前后方向等间距间隔布置的位移测量部件,各位移测量部件中分别为位置靠前的首端位移测量部件、位置靠后的尾端位移测量部件和位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和尾端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中间位移测量部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在加载车行驶过程中对道路弯沉值进行测量的弯沉梁及使用该弯沉梁的道路弯沉值测量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及道路弯沉值测量装置
本技术涉及道路弯沉值测量领域中的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及使用该弯沉梁的道路弯沉值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弯沉值是指荷载对路基/路面作用前后,路基/路面发生变形的大小,用1/100毫米作计算单位。回弹弯沉是指在规定的标准轴载B22—100作用下,路基、路面表面轮隙位置产生的垂直回弹变形值。贝克曼梁是常见的一种回弹弯沉值测量装置,贝可曼梁由铝合金制成,其包括梁身和用于支撑梁身的支座,支座前侧的梁身称为前臂,支座后侧的梁身称为后臂,通常前臂与后臂的长度比为2:1,前臂的端部设置有测头,前臂的长度一般为2.4米或3.6米,长度为3.6米的贝克曼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路面结构回弹弯沉的测试,长度为2.4米的贝克曼梁适用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回弹弯沉的测试。对道路测试时,加载车停于测试路段的测试位置上,加载车为单后轴、单侧双轮组的载重车,将支座置于地面上,将贝克曼梁的测头插入加载车的后轮轮隙处,梁臂不接触轮胎,贝克曼梁的测头置于轮隙中心前方的30~50mm处测点上,车辆后轮对路面施压,使得路面产生一个弯沉盆,而前臂的长度存在使得支座处于弯沉盆之外,即支座所对应的路面没有产生弯沉变形,将百分表安装在后臂尾端的测定杆顶面,指挥加载车前进,百分表示值随路面变形持续增加,当示值最大时,迅速读取读数L1,加载车继续前进,示值开始反向变化,待加载车行驶至远离弯沉影响范围之外时,百分表示值稳定后,读取百分表读数L2,则回弹弯沉值Lt=(L1-L2)*2。现有的这种贝可曼梁检测回弹弯沉值的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每个路段测试之初,都需要加载车停于测试路段上,L1值测量后,加载车朝前移动一段距离后,还是要停于测试路段上,也就是说整个测量过程是一个静态的测量过程,这就导致现有的弯沉值测量方法只能在无其它车辆行驶中的路况中使用,比如说要对道路弯沉值进行测量时,需要提前进行封路,非常的影响交通,无法应用到已经开放的有其它车辆使用的路况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加载车行驶过程中对道路弯沉值进行测量的弯沉梁;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弯沉梁的道路弯沉值测量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中弯沉梁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包括梁身,梁身上固定设置有使用时处于相应弯沉影响范围之外的支腿,梁身包括与对应左侧车轮和/或右侧车轮相对应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测量杆,测量杆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前后方向等间距间隔布置的位移测量部件,各位移测量部件中分别为位置靠前的首端位移测量部件、位置靠后的尾端位移测量部件和位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和尾端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中间位移测量部件。前后方向上,相邻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水平间距为L,首端位移测量部件、尾端位移测量部件的间距和L之和大于车轮对待测道路的弯沉影响半径。前后方向上,尾端位移测量部件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间距小于车轮对待测道路的弯沉影响半径。梁身包括两个分别与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相对应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测量杆,支腿包括设置于其中一个测量杆后端的第一支腿和设置于另外一个测量杆后端的第二支腿。两个测量杆的前端通过V形架连接,支腿还包括设置于V形架前端的使用时处于相应后轮的弯沉影响范围之外的第三支腿,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第三支腿呈三角形分布。本技术中道路弯沉值测量装置的技术方案为:道路弯沉值测量装置,包括加载车和弯沉梁,弯沉梁包括梁身,梁身上固定设置有使用时处于相应弯沉影响范围之外的支腿,梁身包括与对应左侧车轮和/或右侧车轮相对应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测量杆,测量杆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前后方向等间距间隔布置的位移测量部件,各位移测量部件中分别为位置靠前的首端位移测量部件、位置靠后的尾端位移测量部件和位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和尾端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中间位移测量部件,加载车上设置有梁身提升机构,梁身提升机构通过拉绳与所述弯沉梁相连。前后方向上,相邻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水平间距为L,首端位移测量部件、尾端位移测量部件的间距和L之和大于车轮对待测道路的弯沉影响半径。前后方向上,尾端位移测量部件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间距小于车轮对待测道路的弯沉影响半径。梁身包括两个分别与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相对应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测量杆,支腿包括设置于其中一个测量杆后端的第一支腿和设置于另外一个测量杆后端的第二支腿。两个测量杆的前端通过V形架连接,支腿还包括设置于V形架前端的使用时处于相应后轮的弯沉影响范围之外的第三支腿,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第三支腿呈三角形分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中,道路的弯沉值测量过程中,加载车一直处于行驶过程中,先将弯沉梁下放至路面,弯沉梁需要进行两次的测量,第一次,加载车的后轮的轮隙中心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对应时,由后至前所测得的弯沉量分别记为A1、A2……An,当加载车的后轮的轮隙中心相对首端位移测量部件朝前移动L距离时,进行第二次的弯沉值测量,由后至前各测量点所测得的弯沉量分别为B1、B2……Bn,则路面的弯沉值=(A1-B1)+(A2-B2)+……(An-Bn)。当第二次测量结束后,就可以将弯沉值动态测量用弯沉梁提起,不影响加载车的正常行驶,因此可以在加载车的行驶过程中,完成弯沉值的动态测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道路弯沉值动态测量装置的实施例中弯沉梁未落地时,加载车与弯沉梁的配合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弯沉梁落地后第一次测量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弯沉梁落地后第二次测量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弯沉值测量原理图;图5是图1中弯沉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弯沉梁与后轮配合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道路弯沉值动态测量装置的实施例如图1~6所示:包括加载车1和弯沉梁9,加载车后轮的左侧后轮16和右侧后轮均为双轮结构(图1中隐藏了双轮结构的一个轮),加载车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不再详述,加载车带着弯沉梁9由后至前行驶。弯沉梁9包括框架结构的梁身,梁身水平布置,梁身包括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测量杆6,各测量杆6的前端分别伸入对应后轮的轮隙中,两个测量杆的前端通过V型架5连接,两个测量杆6的后端通过连接杆11连接,梁身上设置有使用时处于左侧后轮、右侧后轮的弯沉影响范围之外的第一支腿7、第二支腿10和第三支腿8,第一支腿7、第二支腿10和第三支腿8呈三角形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腿7、第二支腿10分别设置于对应测量杆6的后端,第三支腿8设置于V型架5的前端,因此第三支腿处于车辆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各测量杆6上均设置有多个沿前后方向等间距间隔布置的位移测量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各位移测量部件均为百分表,定义相邻两个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间距为L,位移测量部件的个数为19个,将位置靠前的位移测量部件称为首端位移测量部件14,位置靠后的位移测量部件称为尾端位移测量部件17,处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包括梁身,其特征在于:梁身上固定设置有使用时处于相应弯沉影响范围之外的支腿,梁身包括与对应左侧车轮和/或右侧车轮相对应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测量杆,测量杆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前后方向等间距间隔布置的位移测量部件,各位移测量部件中分别为位置靠前的首端位移测量部件、位置靠后的尾端位移测量部件和位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和尾端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中间位移测量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318 CN 20202034196391.一种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包括梁身,其特征在于:梁身上固定设置有使用时处于相应弯沉影响范围之外的支腿,梁身包括与对应左侧车轮和/或右侧车轮相对应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测量杆,测量杆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前后方向等间距间隔布置的位移测量部件,各位移测量部件中分别为位置靠前的首端位移测量部件、位置靠后的尾端位移测量部件和位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和尾端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中间位移测量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其特征在于:前后方向上,相邻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水平间距为L,首端位移测量部件、尾端位移测量部件的间距和L之和大于车轮对待测道路的弯沉影响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其特征在于:前后方向上,尾端位移测量部件与首端位移测量部件之间的间距小于车轮对待测道路的弯沉影响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弯沉值测量用弯沉梁,其特征在于:梁身包括两个分别与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相对应的长度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测量杆,支腿包括设置于其中一个测量杆后端的第一支腿和设置于另外一个测量杆后端的第二支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景干尚廷东冯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交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牛帕力学工程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