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55270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油气系统,包括:油罐、排气管、油气回收模块和恒液位模块,所述油罐设置有出气口和回气口,所述恒液位模块包括回收管和储油槽,所述储油槽设置在所述油罐中,所述储油槽中盛放有油液,所述回收管密封插在所述回气口中,所述回收管的下端部浸没在所述储油槽的油液中;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总进口连接,所述排气管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排气口连接,所述回收管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回收口连接。实现高效回收油气,以提高油气回收的效率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气系统
本技术涉及测试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油气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市场对成品油需求量不断扩大,油站作为油品销售存储的中间环节,对其日常生产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油站汽油挥发率约2-3‰左右,汽油的挥发损失不仅导致油品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油品直接挥发导致环境污染且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近年来国内致力于油气回收装置对储油罐内呼出的油气进行处理。目前,油气回收装置的油气回收管路插入到油罐中进行油气吸收,油气回收装置通常配置有总进口、排气口和回收口,油罐排出的气体经由总进口进入到油气回收装置中处理,处理后的洁净空气从排气口输送至排气管排至大气,而回收的油气则通过回收口输送至油罐。而随着储油罐油面液位波动会导致油气出口阻力降过大或是油气无法深入液面以下,导致油气回收的效果较差。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高效回收油气的技术是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油气系统,实现高效回收油气,以提高油气回收的效率和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气系统,包括:油罐、排气管、油气回收模块和恒液位模块,所述油罐设置有出气口和回气口,所述恒液位模块包括回收管和储油槽,所述储油槽设置在所述油罐中,所述储油槽中盛放有油液,所述回收管密封插在所述回气口中,所述回收管的下端部浸没在所述储油槽的油液中;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总进口连接,所述排气管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排气口连接,所述回收管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回收口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回收管上设置有鼓起部,所述鼓起部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回收管的内管径。进一步的,所述鼓起部的截面为倒三角型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鼓起部为球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回收管的下端部还设置有横向布置的鼓泡管,所述鼓泡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通气孔,所述鼓泡管浸没在所述储油槽的油液中。进一步的,所述油气回收模块包括吸附罐、真空泵和冷凝器,所述吸附罐设置有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所述吸附罐中设置有吸附层,所述吸附层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之间,所述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接,所述真空泵的回气口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接,所述第二通气口通过第三阀门与所述排气管连接;所述真空泵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连接,所述冷凝器通过第四阀门与所述回收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管和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冷凝管的一侧并用于对所述冷凝管吹风降温,所述冷凝管通过所述第四阀门与所述回收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层中设置有活性炭。有益效果:通过在油罐的顶部设置储油槽,储油槽中始终存有一定量的油液,并使得回气管的下端部浸没在储油槽中的油液中,而在油气回收过程中,从回气管输送的油气进入到储油槽的油液中,油气能够快速高效的溶解在液相的油液中,以提高油气的回收效率,同时,在油罐的液位下降时,由于回收管的下端浸没在油液中,确保回收管的出口阻力降足够小,进而实现优化油气回收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油气系统实施例的原理图;图2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类同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词,例如“上”“下”“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词是用来说明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创造。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油气系统,包括:油罐1、排气管2和油气回收模块3和恒液位模块7。其中,油罐1上设置有出气口11和回气口12,恒液位模块7包括回收管71和储油槽72,储油槽72设置在所述油罐中,储油槽72中盛放有油液,回收管71密封插在所述回气口中,回收管71的下端部浸没在储油槽72的油液中;油气回收模块3包括吸附罐31、真空泵32和冷凝器33,吸附罐31设置有第一通气口(未标记)和第二通气口(未标记),吸附罐31中设置有吸附层310,吸附层310位于所述第一通气口和所述第二通气口之间,出气口11通过第一阀门4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接,真空泵32的进口通过第二阀门5与所述第一通气口连接,第二通气口通过第三阀门6与排气管2连接;真空泵32的出口与冷凝器33连接,冷凝器33通过第四阀门8与回收管71连接。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油气系统在油罐1和排气管2之间通过油气回收模块3来处理从油罐1排出的气体,其中,气体中的油气则被油气回收模块3吸附处理,使得排气管2排出洁净的气体,而油气回收模块3吸附的油气又可以回收至油罐1内,具体过程进行如下说明.对于从油罐1中排出的气体则先进入到油气回收模块3中,由于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油气,气体经由吸附罐31的第一通气口进入到吸附罐31中,气体经由吸附层310进行处理,以通过吸附层310将气体中的油气吸附住进而净化空气。净化后的空气由排气管2外排至大气,以满足环保排气的要求。其中,吸附层310所采用的材料采用能够吸附油气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活性炭。与此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吸附层310中吸附的油分子较多,而为了回收利用吸附层310中的油分子。则通过真空泵32对吸附罐31进行抽真空处理,在真空环境下,吸附层310中的油分子将解析出并经由真空泵32输送至冷凝器33中,油气经由冷凝器33处理后形成油液并最终回收管71流回到油罐1中,以实现回收利用油气。而经由回收管71输送至油罐1中油气将经过所述储物槽中的油液,油气能够高效的溶解于液相的油液中,以提高油气的回收效率。同时,储油槽72位于所述油罐的顶部,储油槽72的高度根据油罐1最高液位设置,以使得储油槽72中盛有油液。在油罐1卸油时,以保证回收管71的下端部依然浸没在油液中,确保回收管71的出口阻力降足够小,以提高油气回收效率。优选地,回收管71上设置有鼓起部711,鼓起部711的内径尺寸大于回收管71的内管径。在回收管71上设置鼓起部711,以通过鼓起部711起到防倒吸的作用。当油气溶解于液相的油液中时,回收管71中压力瞬间减小,回收管71吸收储油槽72中的油液上升到鼓起部711中,鼓起部711的内径变大,使得吸入的油液在自身重力作用又流回到储油槽72中,从而防止倒吸。其中,鼓起部711的截面可以为倒三角型结构,或者,鼓起部711为球形结构。另外,为了更有效的提高油气回收效率,则回收管71的下端部还设置有横向布置的鼓泡管712,鼓泡管712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通气孔(未标记),鼓泡管712浸没在储油槽72的油液中。鼓泡管712水平放置,鼓泡管712上的通气孔使得油气从通气孔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罐、排气管、油气回收模块和恒液位模块,所述油罐设置有出气口和回气口,所述恒液位模块包括回收管和储油槽,所述储油槽设置在所述油罐中,所述储油槽中盛放有油液,所述回收管密封插在所述回气口中,所述回收管的下端部浸没在所述储油槽的油液中;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总进口连接,所述排气管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排气口连接,所述回收管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回收口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罐、排气管、油气回收模块和恒液位模块,所述油罐设置有出气口和回气口,所述恒液位模块包括回收管和储油槽,所述储油槽设置在所述油罐中,所述储油槽中盛放有油液,所述回收管密封插在所述回气口中,所述回收管的下端部浸没在所述储油槽的油液中;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总进口连接,所述排气管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排气口连接,所述回收管与所述油气回收模块的回收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管上设置有鼓起部,所述鼓起部的内径尺寸大于所述回收管的内管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鼓起部的截面为倒三角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鼓起部为球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管的下端部还设置有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艳杰高源徐江涛冯展光许光梁永胜李震博涛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诺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