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线轨道,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若干轨道段,所述轨道段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和位于所述上端面与所述下端面之间的两侧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段还包括沿所述轨道段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滑线槽和通风道,若干所述轨道段的所述滑线槽相互连通,若干所述轨道段的所述通风道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滑线轨道采用全封闭设置,滑线轨道内设定内置行走空间,将承重轮、定向轮内置挂载,减少积尘,更加适应野外环境下的应用,使机器人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工作更加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该滑线轨道内设置通风道,其利用正压气体阻止有害气体、粉尘进入滑线轨道内,对滑线轨道内的机构进行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线轨道
本技术涉及滑线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滑线轨道。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和需求,轨道机器人被广泛应用,目前具有大量推广机器人作业来取代人工作业的趋势。目前机器人在轨道行走中主要依赖于自身携带的电池组供电方式来行走,信号传输靠无线传输方式来传递信号。在这种工况中机器人的行走、信号的传输时常会发生故障及信号的丢失,给机器人作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无法发挥机器人应有的工作能力。为适合各种机器人在现场中的运行,目前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轨道来实现机器人的行走、巡护、监管等工作。监控、巡视、摄像、运载等设备在轨道上移动时普遍采用滑线(滑触线)的方式取电,通常现有技术的滑线与轨道有几种关系,例如滑线外挂在轨道外侧,或把滑线固定在轨道的侧面,对于把滑线固定在轨道的侧面的情况,现有技术中的滑线轨道大多采用一条轨道,在轨道侧面并行铺设一条滑线,轨道与滑线之间只有固定安装支架,无其他接触。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现场工作环境恶劣,粉尘大,震动大;2、滑线在全暴露环境下容易造成明显火花,产生明火;3、滑线和轨道不同步,距离不统一,在运行时,集电器(本应持续接触滑线的装置)经常会出现脱离滑线的情况;4、轨道上面不封闭,无遮挡,滑线易损坏,安装调试过程复杂。对于现有技术中轨道上的携缆台车的应用实例,通常是滑线与轨道组合为一体,距离较短时,只有前面的几辆携缆台车前后移动,导致只有悬挂在前面几辆携缆台车上面的软电缆反复做大幅度的弯曲伸展动作,尤其是在低温等恶劣环境中,这种设置常导致前面几辆携缆台车上面的软电缆出现疲劳和老化断裂问题,降低了线缆整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减少积尘,更加适应恶劣环境应用的全封闭正压滑线轨道。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滑线轨道,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若干轨道段,所述轨道段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和位于所述上端面与所述下端面之间的两侧端面;所述轨道段还包括沿所述轨道段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滑线槽和通风道,若干所述轨道段的所述滑线槽相互连通,若干所述轨道段的所述通风道相互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所述轨道段还包括平行于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并分别与两所述侧端面连接的第一横梁;从所述第一横梁向下延伸设置定位槽,滑线的一端卡接于所述定位槽内,另一端通过固定装置连接于固定装置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所述通风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上端面之间,所述通风道具有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嘴和与所述轨道段内连通的排气孔。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所述轨道段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端面和所述第一横梁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侧端面连接的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和两所述侧端面形成通风道,所述上端面、所述第二横梁和两所述侧端面形成内置加强区。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两所述侧端面与所述上端面通过斜面连接;两所述侧端面与所述下端面通过圆弧面过渡。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所述固定装置为螺栓,所述滑线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螺栓卡接于螺栓帽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或所述螺栓穿过所述滑线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所述上端面与所述第一横梁之间设置内置加强区。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相邻的两所述轨道段通过内置连接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伸入两所述轨道段的所述内置加强区进行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所述上端面的外侧为外置加强区,相邻的两所述轨道段通过置于相邻的两所述轨道段的所述外置加强区的外置连接加强板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所述轨道段的所述上端面进行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所述下端面沿所述轨道段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防尘装置。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是:1.本技术提供的滑线轨道采用全封闭设置,滑线轨道内设定内置行走空间,将承重轮、定向轮内置挂载,对滑线、承重轮、定向轮加以防护。滑线轨道的四周密闭,减少积尘,更加适应野外环境下的应用,使机器人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工作更加安全、可靠,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2.本技术提供的滑线轨道内设置通风道,其利用正压气体阻止有害气体、粉尘进入滑线轨道内,对滑线轨道内的机构进行防护。在净化空气条件下,该滑线轨道内安装滑线,对整条轨道提供电源和通讯,解决了滑线轨道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使用滑线供电不安全,不可靠的影响。3.本技术提供的滑线轨道可实现内、外驱动行走方式。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可使用内置驱动行走方式,电机、变速箱和差速器置于该滑线轨道外侧,电机的驱动连杆伸入该滑线轨道内部,驱动各驱动轮行走,外部不设置驱动轮,以增加防尘效果,降低环境影响。在动力需要增大的情况下,可使用外置驱动行走方式。4.本技术提供的滑线轨道的下端面设置开口,便于滑线轨道的安装与维护。开口处设置防尘装置,确保了该滑线轨道在现场工作环境恶劣,粉尘大的情况下生产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提供的滑线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本技术提供的滑线轨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本技术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滑线轨道的轨道段的截面示意图;图4示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滑线轨道的轨道段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轨道段、11-上端面、12-下端面、13-侧端面、14-斜面、15-圆弧面、16-第一横梁、17-定位槽、18a-第一螺栓、18b-第二螺栓、19-开口、20-防尘装置、21-内置加强区、22-外置加强区、23-承载行走区、24-主动行走驱动区或行走限位区、25-主动行走驱动区或行走限位区、26-主动行走驱动区或行走承重区、27-行走限位区、30-滑线、40-内置连接加强板、50-外置连接加强板、60-通风道、61-进气嘴、62-排风孔、63-第二横梁、64-限位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线轨道,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若干轨道段(10),所述轨道段(10)包括上端面(11)、下端面(12)和位于所述上端面(11)与所述下端面(12)之间的两侧端面(13);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段(10)还包括沿所述轨道段(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滑线槽和通风道(60),若干所述轨道段(10)的所述滑线槽相互连通,若干所述轨道段(10)的所述通风道(60)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线轨道,其包括首尾依次连接的若干轨道段(10),所述轨道段(10)包括上端面(11)、下端面(12)和位于所述上端面(11)与所述下端面(12)之间的两侧端面(13);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段(10)还包括沿所述轨道段(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滑线槽和通风道(60),若干所述轨道段(10)的所述滑线槽相互连通,若干所述轨道段(10)的所述通风道(60)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段(10)还包括平行于所述上端面(11)和所述下端面(12),并分别与两所述侧端面(13)连接的第一横梁(16);从所述第一横梁(16)向下延伸设置定位槽(17),滑线(30)的一端卡接于所述定位槽(17)内,另一端通过固定装置连接于固定装置与所述第一横梁(1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道(60)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16)与所述上端面(11)之间,所述通风道(60)具有与外界连通的进气嘴(61)和与所述轨道段(10)内连通的排气孔(6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滑线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段(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端面(11)和所述第一横梁(16)之间,并分别与两所述侧端面(13)连接的第二横梁(63);所述第一横梁(16)、所述第二横梁(63)和两所述侧端面(13)形成通风道(60),所述上端面(11)、所述第二横梁(63)和两所述侧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芸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科通泰自动化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