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4339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撤施设备,其结构包括控制台、排废箱、连接导管、修复箱体、隔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撤施设备,在放置土壤的时候,盛放板会对土壤的重量进行感应,使其在滑动槽上进行滑动,从而使盛放板带动推动杆向下垂直移动,让推动杆与凸轮相配合,从而使凸轮不断的对挤压气囊进行压力,使挤压气囊从储液槽中抽取液体,经由单向通道排防至土壤之中,如土壤越多重量越大,则添加的药物更多,反之更少,通过改进设备的结构,使设备在进行使用的时候,能够根据损坏土壤的重量添加一定的量的药物,避免以往固定添加的方法,造成添加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

A kind of material and equipment for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
本技术是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属于土壤修复设备

技术介绍
土壤污染修复材料撤施设备是一种能够对损坏的土壤进行修复的时候土壤修复设备,能够对损坏的土壤添加药物,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降解排放,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效果,但是现有技术的仍存在以下缺陷:土壤修复设备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其添加药物的方法往往是固定投放的,而土壤的数量有所不同,导致在添加药物的时候,易出现药物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从而对土壤修复设备的土壤修复效果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以解决的现有技术土壤修复设备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其添加药物的方法往往是固定投放的,而土壤的数量有所不同,导致在添加药物的时候,易出现药物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从而对土壤修复设备的土壤修复效果造成影响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其结构包括控制台、排废箱、连接导管、修复箱体、隔板,所述控制台的右端与修复箱体的左端相焊接,所述排废箱与修复箱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导管嵌入安装于修复箱体的前端上,所述隔板位于控制台的右方,所述修复箱体包括单向通道、挤压气囊、储液槽、凸轮、推动杆、滑动槽、排液口、外壳、盛放板、内槽,所述单向通道的顶端与挤压气囊的底端中部相焊接,所述挤压气囊位于储液槽的正下方,所述储液槽的顶端与外壳内的顶端相焊接,所述凸轮的左端与挤压气囊的右端活动触碰,所述推动杆的左端与凸轮的右端活动触碰,所述滑动槽与外壳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排液口的顶端与单向通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盛放板水平嵌入安装于滑动槽上,所述滑动槽位于内槽的右方,所述内槽与外壳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外壳的左端与控制台的右端相焊接。进一步地,所述修复箱体与隔板为一体化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导管嵌入安装于修复箱体的前端上。进一步地,所述排液口为圆台空槽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挤压气囊为球体空槽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挤压气囊采用橡胶材质制成,具有较好的弹性。进一步地,所述推动杆与盛放板相互垂直。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通过将土壤添加到修复箱体的盛放板上,添加药物至土壤中,使其进行修复,在放置土壤的时候,盛放板会对土壤的重量进行感应,使其在滑动槽上进行滑动,从而使盛放板带动推动杆向下垂直移动,让推动杆与凸轮相配合,从而使凸轮不断的对挤压气囊进行压力,使挤压气囊从储液槽中抽取液体,经由单向通道排防至土壤之中,如土壤越多重量越大,则添加的药物更多,反之更少,通过改进设备的结构,使设备在进行使用的时候,能够根据损坏土壤的重量添加一定的量的药物,避免以往固定添加的方法,造成添加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修复箱正视图的部分横截面详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修复箱正视图运行后的部分横截面详细结构示意图。图中:控制台-1、排废箱-2、连接导管-3、修复箱体-4、隔板-5、单向通道-41、挤压气囊-42、储液槽-43、凸轮-44、推动杆-45、滑动槽-46、排液口-47、外壳-48、盛放板-49、内槽-41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控制台1、排废箱2、连接导管3、修复箱体4、隔板5,所述控制台1的右端与修复箱体4的左端相焊接,所述排废箱2与修复箱体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导管3嵌入安装于修复箱体4的前端上,所述隔板5位于控制台1的右方,所述修复箱体4包括单向通道41、挤压气囊42、储液槽43、凸轮44、推动杆45、滑动槽46、排液口47、外壳48、盛放板49、内槽410,所述单向通道41的顶端与挤压气囊42的底端中部相焊接,所述挤压气囊42位于储液槽43的正下方,所述储液槽43的顶端与外壳48内的顶端相焊接,所述凸轮44的左端与挤压气囊42的右端活动触碰,所述推动杆45的左端与凸轮44的右端活动触碰,所述滑动槽46与外壳48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排液口47的顶端与单向通道4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盛放板49水平嵌入安装于滑动槽46上,所述滑动槽46位于内槽410的右方,所述内槽410与外壳48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外壳48的左端与控制台1的右端相焊接,所述修复箱体4与隔板5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导管3嵌入安装于修复箱体4的前端上,所述排液口47为圆台空槽结构,所述挤压气囊42为球体空槽结构,所述挤压气囊42采用橡胶材质制成,具有较好的弹性,所述推动杆45与盛放板49相互垂直。例如:施工人员金师傅在使用设备对土壤进行修复的时候,通过将土壤添加到修复箱体4的盛放板49上,添加药物至土壤中,使其进行修复,在放置土壤的时候,盛放板49会对土壤的重量进行感应,使其在滑动槽46上进行滑动,从而使盛放板49带动推动杆45向下垂直移动,让推动杆45与凸轮44相配合,从而使凸轮44不断的对挤压气囊42进行压力,使挤压气囊42从储液槽43中抽取液体,经由单向通道41排防至土壤之中,如土壤越多重量越大,则添加的药物更多,反之更少。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土壤修复设备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其添加药物的方法往往是固定投放的,而土壤的数量有所不同,导致在添加药物的时候,易出现药物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从而对土壤修复设备的土壤修复效果造成影响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通过将土壤添加到修复箱体4的盛放板49上,添加药物至土壤中,使其进行修复,在放置土壤的时候,盛放板49会对土壤的重量进行感应,使其在滑动槽46上进行滑动,从而使盛放板49带动推动杆45向下垂直移动,让推动杆45与凸轮44相配合,从而使凸轮44不断的对挤压气囊42进行压力,使挤压气囊42从储液槽43中抽取液体,经由单向通道41排防至土壤之中,如土壤越多重量越大,则添加的药物更多,反之更少,通过改进设备的结构,使设备在进行使用的时候,能够根据损坏土壤的重量添加一定的量的药物,避免以往固定添加的方法,造成添加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其结构包括控制台(1)、排废箱(2)、连接导管(3)、修复箱体(4)、隔板(5),其特征在于:/n所述控制台(1)的右端与修复箱体(4)的左端相焊接,所述排废箱(2)与修复箱体(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导管(3)嵌入安装于修复箱体(4)的前端上,所述隔板(5)位于控制台(1)的右方,所述修复箱体(4)包括单向通道(41)、挤压气囊(42)、储液槽(43)、凸轮(44)、推动杆(45)、滑动槽(46)、排液口(47)、外壳(48)、盛放板(49)、内槽(410),所述单向通道(41)的顶端与挤压气囊(42)的底端中部相焊接,所述挤压气囊(42)位于储液槽(43)的正下方,所述储液槽(43)的顶端与外壳(48)内的顶端相焊接,所述凸轮(44)的左端与挤压气囊(42)的右端活动触碰,所述推动杆(45)的左端与凸轮(44)的右端活动触碰,所述滑动槽(46)与外壳(48)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排液口(47)的顶端与单向通道(4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盛放板(49)水平嵌入安装于滑动槽(46)上,所述滑动槽(46)位于内槽(410)的右方,所述内槽(410)与外壳(48)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外壳(48)的左端与控制台(1)的右端相焊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壤污染修复材料设备,其结构包括控制台(1)、排废箱(2)、连接导管(3)、修复箱体(4)、隔板(5),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台(1)的右端与修复箱体(4)的左端相焊接,所述排废箱(2)与修复箱体(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连接导管(3)嵌入安装于修复箱体(4)的前端上,所述隔板(5)位于控制台(1)的右方,所述修复箱体(4)包括单向通道(41)、挤压气囊(42)、储液槽(43)、凸轮(44)、推动杆(45)、滑动槽(46)、排液口(47)、外壳(48)、盛放板(49)、内槽(410),所述单向通道(41)的顶端与挤压气囊(42)的底端中部相焊接,所述挤压气囊(42)位于储液槽(43)的正下方,所述储液槽(43)的顶端与外壳(48)内的顶端相焊接,所述凸轮(44)的左端与挤压气囊(42)的右端活动触碰,所述推动杆(45)的左端与凸轮(44)的右端活动触碰,所述滑动槽(46)与外壳(48)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涛
申请(专利权)人:南安市鑫灿品牌运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