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俊中专利>正文

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52733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同时,公开了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的使用方法,现存在的技术虽然实现弯道陡槽溢洪道安全排沙、减小防护范围、降低维护成本与提高工程运行安全的目的,但不具备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对构件的冲击强度从而带动阻隔门与活动渠壁的灵活配合和无法利用水流通过时的逆反涡流对水流阻挡导致其速度下降的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对构件的冲击强度从而带动阻隔门与活动渠壁的灵活配合和能够利用水流通过时的逆反涡流对水流阻挡导致其速度下降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堤坝
,具体为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堤坝:堤和坝的总称谓,也泛指防水拦水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例如要加紧修筑堤坝,以防水患。现代的水坝主要有两大类:土石坝和混凝土坝。近年来,大型堤坝都采用高科技的钢筋水泥建筑。专利号CN201610814174.0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弯道陡槽溢洪道的水沙分离建筑物布置形式,其构成包括上游端与来流溢洪道衔接的集沙池和位于集沙池下游的弯道陡槽溢洪道,所述弯道陡槽溢洪道由并行设置的过流通道和排沙通道构成,所述排沙通道进口底板与集沙池底板平顺衔接,排沙通道的弯道段流道底板为凹侧边墙高、凸侧边墙低的内倾型连续底板;所述过流通道通过溢流堰与集沙池衔接,过流通道的弯道段流道底板为台阶结构底板。此专利技术实现弯道陡槽溢洪道安全排沙、减小防护范围、降低维护成本与提高工程运行安全的目的,但不具备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对构件的冲击强度从而带动阻隔门与活动渠壁的灵活配合和无法利用水流通过时的逆反涡流对水流阻挡导致其速度下降的功能。针对上述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能够通过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对构件的冲击强度从而带动阻隔门与活动渠壁的灵活配合和能够利用水流通过时的逆反涡流对水流阻挡导致其速度下降的功能,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包括水渠道和支撑机构,水渠道包括第一限位道、第二限位道和阻隔机构,第一限位道的侧端安装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限位道,第一限位道的另一端安装有阻隔机构,支撑机构包括内贯穿板、第一定位组、第二定位组、第三定位组和旋转扇,内贯穿板的上端一侧安装有第一定位组,内贯穿板的中间设置有第二定位组,内贯穿板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三定位组,第一定位组、第二定位组与第三定位组内腔均设置有旋转扇。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道包括底道、活动渠壁、筛分组合道、带动机构、内开腔、底开腔和边缘嵌入槽,底道的上端两侧安装有活动渠壁,活动渠壁的内壁排列设置有筛分组合道,活动渠壁的内腔贯穿开设有带动机构,底道的上端设置有内开腔,底道的侧端开设有底开腔,底道的上端两侧设置有边缘嵌入槽。进一步地,阻隔机构包括阻隔推动板、内接触腔板、滑动滑道和驱动机构,阻隔推动板的内端安装有内接触腔板,阻隔推动板的外端底部安装有滑动滑道,滑动滑道的上端与驱动机构啮合。进一步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带动杆、第一带动齿轮、内衔接耳环、第二带动齿轮、第二带动杆和第三齿轮,第一带动杆的侧端安装有第一带动齿轮,第一带动齿轮的侧端与第二带动齿轮啮合,第一带动齿轮与第二带动齿轮之间设置有内衔接耳环,第二带动齿轮的内腔安装有第二带动杆,第二带动杆的外圈一侧安装有第三齿轮。进一步地,内衔接耳环包括活动条带和双耳块,活动条带的两端安装有双耳块,活动条带为一种合成橡胶材质制成的构件。进一步地,第一定位组包括外定位竖板和聚水机构,外定位竖板的内端安装有聚水机构。进一步地,聚水机构包括下组装横板、第一安装盒、第二安装盒和上组装横板,下组装横板的上端一侧安装有第一安装盒,下组装横板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安装盒,第一安装盒与第二安装盒的上端安装有上组装横板。进一步地,旋转扇包括驱动电机、带动轴、组装帽和旋转叶,驱动电机的侧端旋转安装有带动轴,带动轴的侧端安装有组装帽,组装帽的两端安装有旋转叶。进一步地,第一安装盒与第二安装盒的内腔均安装有旋转扇,第一安装盒内腔安装的旋转扇为顺时针旋转,第二安装盒内腔安装的旋转扇为逆时针旋转。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整体装置放置于水渠的内腔,使水渠道的底端与水渠内腔底端贴合;S2:水渠内腔的水量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水流冲击阻隔推动板,水流冲击其向后端移动,其移动长度大于等于2cm时,滑动滑道与第三齿轮啮合,右端第二带动杆进行顺时针旋转,左端第二带动杆进行逆时针旋转,其通过与滑动滑道的啮合,使阻隔推动板向两端移动;S3:右端的第二带动杆的一段外圈的第二带动齿轮与第一带动齿轮啮合,第一带动齿轮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内衔接耳环衔接于第二带动齿轮的第一带动齿轮之间,活动条带向左端移动,在右端双耳块接触第一带动齿轮侧端时,对第二带动齿轮和第一带动齿轮产生的移动能力进行阻碍,停止其旋转移动,第一带动杆的另一端与带动机构活动连接,利用第一带动杆的逆时针旋转使活动渠壁以第一带动杆为支点进行逆时针旋转,使活动渠壁侧端面与底道端面平行;S4:左端的第二带动杆的一段外圈的第二带动齿轮与第一带动齿轮啮合,逆反方向重复上述步骤S3;S5:水渠内腔的水量小于预设阈值时,内接触腔板处于准工作状态,内接触腔板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两端的内接触腔板贴合,阻止水流通过内接触腔板的间隙处流动;S6:水流通过第一安装盒和第二安装盒时,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带动轴进行旋转,从而带动组装帽两端的旋转叶进行旋转,左端的旋转叶进行逆时针旋转,右端的旋转叶进行顺时针旋转,水流通过时因逆反涡流的存在降低其流动速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将整体装置放置于水渠的内腔,使水渠道的底端与水渠内腔底端贴合,水渠内腔的水量大于等于预设阈值时,水流冲击阻隔推动板,水流冲击其向后端移动,其移动长度大于等于2cm时,滑动滑道与第三齿轮啮合,右端第二带动杆进行顺时针旋转,左端第二带动杆进行逆时针旋转,其通过与滑动滑道的啮合,使阻隔推动板向两端移动;2、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右端的第二带动杆的一段外圈的第二带动齿轮与第一带动齿轮啮合,第一带动齿轮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内衔接耳环衔接于第二带动齿轮的第一带动齿轮之间,活动条带向左端移动,在右端双耳块接触第一带动齿轮侧端时,对第二带动齿轮和第一带动齿轮产生的移动能力进行阻碍,停止其旋转移动,第一带动杆的另一端与带动机构活动连接,利用第一带动杆的逆时针旋转使活动渠壁以第一带动杆为支点进行逆时针旋转,使活动渠壁侧端面与底道端面平行,左端的第二带动杆的一段外圈的第二带动齿轮与第一带动齿轮啮合,逆反方向重复上述步骤;3、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水渠内腔的水量小于预设阈值时,内接触腔板处于准工作状态,内接触腔板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两端的内接触腔板贴合,阻止水流通过内接触腔板的间隙处流动;4、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水流通过第一安装盒和第二安装盒时,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带动轴进行旋转,从而带动组装帽两端的旋转叶进行旋转,左端的旋转叶进行逆时针旋转,右端的旋转叶进行顺时针旋转,水流通过时因逆反涡流的存在降低其流动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包括水渠道(1)和支撑机构(2),其特征在于:水渠道(1)包括第一限位道(11)、第二限位道(12)和阻隔机构(13),第一限位道(11)的侧端安装有支撑机构(2),支撑机构(2)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限位道(12),第一限位道(11)的另一端安装有阻隔机构(13),支撑机构(2)包括内贯穿板(21)、第一定位组(22)、第二定位组(23)、第三定位组(24)和旋转扇(25),内贯穿板(21)的上端一侧安装有第一定位组(22),内贯穿板(21)的中间设置有第二定位组(23),内贯穿板(21)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三定位组(24),第一定位组(22)、第二定位组(23)与第三定位组(24)内腔均设置有旋转扇(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包括水渠道(1)和支撑机构(2),其特征在于:水渠道(1)包括第一限位道(11)、第二限位道(12)和阻隔机构(13),第一限位道(11)的侧端安装有支撑机构(2),支撑机构(2)的另一端安装有第二限位道(12),第一限位道(11)的另一端安装有阻隔机构(13),支撑机构(2)包括内贯穿板(21)、第一定位组(22)、第二定位组(23)、第三定位组(24)和旋转扇(25),内贯穿板(21)的上端一侧安装有第一定位组(22),内贯穿板(21)的中间设置有第二定位组(23),内贯穿板(21)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三定位组(24),第一定位组(22)、第二定位组(23)与第三定位组(24)内腔均设置有旋转扇(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限位道(11)包括底道(111)、活动渠壁(112)、筛分组合道(113)、带动机构(114)、内开腔(115)、底开腔(116)和边缘嵌入槽(117),底道(111)的上端两侧安装有活动渠壁(112),活动渠壁(112)的内壁排列设置有筛分组合道(113),活动渠壁(112)的内腔贯穿开设有带动机构(114),底道(111)的上端设置有内开腔(115),底道(111)的侧端开设有底开腔(116),底道(111)的上端两侧设置有边缘嵌入槽(117)。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阻隔机构(13)包括阻隔推动板(131)、内接触腔板(132)、滑动滑道(133)和驱动机构(134),阻隔推动板(131)的内端安装有内接触腔板(132),阻隔推动板(131)的外端底部安装有滑动滑道(133),滑动滑道(133)的上端与驱动机构(134)啮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134)包括第一带动杆(1341)、第一带动齿轮(1342)、内衔接耳环(1343)、第二带动齿轮(1344)、第二带动杆(1345)和第三齿轮(1346),第一带动杆(1341)的侧端安装有第一带动齿轮(1342),第一带动齿轮(1342)的侧端与第二带动齿轮(1344)啮合,第一带动齿轮(1342)与第二带动齿轮(1344)之间设置有内衔接耳环(1343),第二带动齿轮(1344)的内腔安装有第二带动杆(1345),第二带动杆(1345)的外圈一侧安装有第三齿轮(134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内衔接耳环(1343)包括活动条带(13431)和双耳块(13432),活动条带(13431)的两端安装有双耳块(13432),活动条带(13431)为一种合成橡胶材质制成的构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定位组(22)包括外定位竖板(221)和聚水机构(222),外定位竖板(221)的内端安装有聚水机构(22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堤坝分洪水渠开启结构,其特征在于:聚水机构(222)包括下组装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中
申请(专利权)人:张俊中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