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2326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所述第一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所述第三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不仅加工效率高,并且很好的保证了工件的加工一致性,提升了油门拉线导轮的加工精度,改善了摩托车油门控制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摩托车的油门拉线与油门拉线导轮,是用以负责控制节气阀和油针,即用于控制油门的关键部件,油门拉线导轮的加工精度对油门控制精度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现有的油门拉线导轮加工方式一般为,在常规的钻孔机床上,通过更换钻头和工装夹具的方式,适应油门拉线导轮上的轴孔、装配孔、轴销孔等孔位的加工。这种加工方式的优势在于机床构造简单,工装、刀具等方便维护和更换,加工成本较低。而缺点在于难以保证每个工件的加工精度一致,并且加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精度高、效率高的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包括机床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机床上的第一工装夹具、第一钻孔机构、第二钻孔机构、第二工装夹具、第三钻孔机构和第四钻孔机构;所述机床包括水平工作台,所述第一工装夹具和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一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所述第三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所述第一工装夹具包括第一工装底座、第一定位台、第一主孔定位柱、第一辅助定位柱、第一气缸、第一升降臂和第二辅助定位柱;所述第一工装底座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一定位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工装底座的顶部靠近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台的顶部;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台的顶部,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柱的靠近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靠近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一侧;所述第一气缸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工装底座的顶部远离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升降臂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的顶部,所述第二辅助定位柱在所述第一升降臂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辅助定位柱的底部设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一侧;所述第二工装夹具包括第二工装底座、第二定位台、第二主孔定位柱、第三辅助定位柱、第二气缸和第四辅助定位柱;所述第二工装底座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二定位台设置在所述第二工装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台上;所述第三辅助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台上,所述第三辅助定位柱的靠近所述第四钻孔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四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一侧;所述第二气缸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工装底座的顶部,所述第四辅助定位柱沿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四辅助定位柱的端部设有第四支撑部,所述第四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四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四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靠近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一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包括机床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机床上的第一工装夹具、第一钻孔机构、第二钻孔机构、第二工装夹具、第三钻孔机构和第四钻孔机构,机床包括水平工作台,第一工装夹具和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水平工作台上,第一钻孔机构和第二钻孔机构分别位于第一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和竖直上方,第三钻孔机构和第四钻孔机构分别位于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和竖直上方,第一工装夹具和第二工装夹具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工位,第一工装夹具上的工件和第二工装夹具上的工件独立加工,实际生产时,两个工位可同步加工,也可单独加工,不存在先后工序的关系,极大的提高了整体加工效率。第一工装夹具和第二工装夹具均包括两根辅助定位柱,每根辅助定位柱上均设有支撑部,任一工装夹具上的工件在进行钻孔作业时,其上的两个支撑部对一个方向上的钻头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保证这一方向上的钻孔精度,同时,利用这一方向上的钻孔设备与两个支撑部协同固定的效果,对另一方向上的钻头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保证另一方向上的钻孔精度,据此,每个工装夹具可独立完成两个孔位的钻孔作业,不仅钻孔效率高,并且很好的保证了工件的加工一致性,提升了油门拉线导轮的加工精度,改善了摩托车油门控制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的俯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的侧视图;标号说明:1、机床;11、水平工作台;12、固定凸台;2、第一工装夹具;21、第一工装底座;22、第一定位台;23、第一主孔定位柱;24、第一辅助定位柱;25、第一气缸;26、第一升降臂;27、第二辅助定位柱;3、第一钻孔机构;31、第二工装底座;32、第二定位台;33、第二主孔定位柱;34、第三辅助定位柱;35、第二气缸;36、第四辅助定位柱;37、固定槽;4、第二钻孔机构;5、第二工装夹具;6、第三钻孔机构;7、第四钻孔机构;8、钻孔驱动气缸;9、钻孔组件;91、移动架;92、伺服电机;93、钻头。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4,一种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包括机床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机床上的第一工装夹具、第一钻孔机构、第二钻孔机构、第二工装夹具、第三钻孔机构和第四钻孔机构;所述机床包括水平工作台,所述第一工装夹具和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一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所述第三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所述第一工装夹具包括第一工装底座、第一定位台、第一主孔定位柱、第一辅助定位柱、第一气缸、第一升降臂和第二辅助定位柱;所述第一工装底座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一定位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工装底座的顶部靠近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台的顶部;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台的顶部,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柱的靠近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床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机床上的第一工装夹具、第一钻孔机构、第二钻孔机构、第二工装夹具、第三钻孔机构和第四钻孔机构;/n所述机床包括水平工作台,所述第一工装夹具和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一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所述第三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n所述第一工装夹具包括第一工装底座、第一定位台、第一主孔定位柱、第一辅助定位柱、第一气缸、第一升降臂和第二辅助定位柱;所述第一工装底座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一定位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工装底座的顶部靠近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台的顶部;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台的顶部,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柱的靠近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靠近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一侧;所述第一气缸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工装底座的顶部远离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升降臂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的顶部,所述第二辅助定位柱在所述第一升降臂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辅助定位柱的底部设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一侧;/n所述第二工装夹具包括第二工装底座、第二定位台、第二主孔定位柱、第三辅助定位柱、第二气缸和第四辅助定位柱;所述第二工装底座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二定位台设置在所述第二工装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台上;所述第三辅助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台上,所述第三辅助定位柱的靠近所述第四钻孔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四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一侧;所述第二气缸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工装底座的顶部,所述第四辅助定位柱沿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四辅助定位柱的端部设有第四支撑部,所述第四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四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四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靠近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工位油门拉线导轮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床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机床上的第一工装夹具、第一钻孔机构、第二钻孔机构、第二工装夹具、第三钻孔机构和第四钻孔机构;
所述机床包括水平工作台,所述第一工装夹具和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一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所述第三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四钻孔机构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竖直上方;
所述第一工装夹具包括第一工装底座、第一定位台、第一主孔定位柱、第一辅助定位柱、第一气缸、第一升降臂和第二辅助定位柱;所述第一工装底座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一定位台设置在所述第一工装底座的顶部靠近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台的顶部;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台的顶部,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柱的靠近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靠近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一侧;所述第一气缸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工装底座的顶部远离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一升降臂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的顶部,所述第二辅助定位柱在所述第一升降臂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辅助定位柱的底部设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二工装夹具的一侧;
所述第二工装夹具包括第二工装底座、第二定位台、第二主孔定位柱、第三辅助定位柱、第二气缸和第四辅助定位柱;所述第二工装底座设置在所述水平工作台上,所述第二定位台设置在所述第二工装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台上;所述第三辅助定位柱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台上,所述第三辅助定位柱的靠近所述第四钻孔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四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三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一侧;所述第二气缸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工装底座的顶部,所述第四辅助定位柱沿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四辅助定位柱的端部设有第四支撑部,所述第四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远离所述第四钻孔机构的一侧,所述第四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主孔定位柱靠近所述第一工装夹具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晓芳夏增平
申请(专利权)人:福鼎市鑫金龙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