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1574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包括用于盖接在发热组件外围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下方设有若干进气孔,所述隔热罩内表面与发热组件外表面之间设有间距。本通过在隔热罩上设置进气孔,一方面,隔热罩可以隔开发热组件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避免高热直接辐射在主体内,另一方面,进气孔可以向隔热罩提供散热气流、起到散热作用,避免隔热罩内温度不断升高,有助提高发热组件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热炉的隔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热炉的隔热结构。
技术介绍
市场上在售的电热炉种类包括电陶炉、电磁炉等。常规的电热炉都具有面板,以及设置在面板上的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工作时会产生高热,向电热炉主体内辐射,由于电热炉主体内还设有电路板等电器元件,电路板在高热环境下工作寿命会缩短,因此,通常会在电热炉内设置散热风扇以及罩住发热体的隔热罩。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110056916A公开的一种多功能家用电热炉,包括壳体,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加热区域,电热炉还包括:散热保护层、加热组件以及隔热反射板;加热组件设置于加热区域的下方,加热组件设置有至少一层加热单元,加热组件用于产生加热锅具所需的热量;散热保护层设置于加热区域和加热组件之间,散热保护层用于吸收并传递热量至加热区域;隔热反射板设置于加热组件的底侧,隔热反射板用于隔离并反射热量至加热区域。该结构方案是通过隔热反射板把热量发射至加热区域,在电热炉工作一定时间后,加热区域内的温度不断升高,也会影响发热组件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寿命,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其可以对发热组件隔热以及散热。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包括用于盖接在发热组件外围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下方设有若干进气孔,所述隔热罩内表面与发热组件外表面之间设有间距。所述间距距离小于20mm且大于1mm。所述间距距离由下至上逐渐变大。所述隔热罩上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口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大。所述隔热罩上部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气孔,所述进气孔、隔热罩内部、出气孔之间构成散热通道。所述进气孔布设在隔热罩的底部和/或侧部。所述隔热罩外部设有用于产生散热气流的风扇组件,所述散热气流通过进气孔由隔热罩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吹送。所述电热炉包括主体和面板,所述面板安装在主体上,发热组件、隔热罩安装在主体内。本技术通过在隔热罩上设置进气孔,一方面,隔热罩可以隔开发热组件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避免高热直接辐射在主体内,另一方面,进气孔可以向隔热罩提供散热气流、起到散热作用,避免隔热罩内温度不断升高,有助提高发热组件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寿命。本技术可广泛应用在各类电磁炉、电陶炉等电热炉产品上。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以及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电热炉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电热炉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本电热炉包括主体5和面板4,所述面板4安装在主体5上,发热组件2、隔热罩1安装在主体5内,本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包括用于盖接在发热组件2外围的隔热罩1,所述隔热罩1下方设有若干进气孔11,所述隔热罩1内表面与发热组件2外表面之间设有间距。隔热罩1盖接在发热组件2外围,能够隔开发热组件2工作时向四周产生的高热,特别是能够隔开高热避免其直接辐射在电热炉内,有效避免电热炉内部温升,提高电路板(图中未画出)的使用寿命,进气孔11可以使隔热罩1的外部空气进入隔热罩1内,从而对隔热罩1内部起到散热作用,发热组件2工作时,隔热罩1内部积攒热空气、外部的空气为冷空气,并且位于隔热罩1下方,而隔热罩1上方为热空气,因此外部的冷空气能够根据热空气上升、冷热空气自然对流的原理产生散热气流、并透过进气孔11进入隔热罩1内,为隔热罩1内部散热,有效避免发热组件2持续工作时,隔热罩1内温度不断升高,有助提高发热组件2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寿命。进一步地,所述隔热罩1上部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气孔12,本实施例所述,主体5的上方设有连通隔热罩1的出气孔12,也可在隔热罩1上直接设置与外界连通的出气孔12,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所述进气孔11、隔热罩1内部、出气孔12之间构成散热通道,散热通道自下而上形成,能够形成自下而上的自然空气对流,形成散热气流,实现主动对流散热。进一步地,前述间距距离并不是越大、其散热效果就越好,尤其是采用自下而上的自然空气对流散热时,当其间距距离超过发热组件2向外热辐射的热边界层的厚度时,热边界层以外的间距空隙会产生气流紊流现象,使热边界层外围形成气流保护层,自下而上的自然空气对流无法直接带走热边界层内的热量,导致散热效果反而变差,因此本技术方案的间距距离优选小于20mm且大于1mm,该距离厚度可以保证两者的间距稍微小于或接近于发热组件4向外辐射热量的热边界层厚度,当然可以进一步优选5-10mm,即间距厚度越小、实际所能形成的热边界层越薄(薄于发热组件4正常向外辐射热量的热边界层厚度),通过人为调整两者间距距离,相当于压缩了发热组件2向外热辐射的热边界层的实际厚度,自下而上的自然空气对流能够直接带走热边界层内的热量,热边界层内的热量温度更高,其更有趋势快速对流上升,散热效果更好,克服技术偏见。同样地,即使采用主动散热(如借助风扇组件产生用于吹向隔热罩1、发热组件2的散热气流)时,主动散热的散热气流能够直接带走热边界层内的热量,同样也能提高散热效果。进一步地,所述间距距离由下至上逐渐变大,所述隔热罩1上部设有开口13,所述开口的口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大。该技术方案均有助于提高热空气自下而上上升的效果,从而减小热空气上升阻力,加快自下而上的自然空气对流,提高散热效果。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孔11布设在隔热罩1的底部和/或侧部,本实施例仅在隔热罩1的底部设置进气孔11。第二实施例参见图2,本电热炉的隔热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隔热罩1外部设有用于产生散热气流的风扇组件3,所述散热气流通过进气孔11由隔热罩1的外部至内部方向吹送。风扇组件3可以形成主动送风的散热气流,加快隔热罩1外部的空气流入隔热罩1内的速度,即加快散热通道的散热气流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对隔热罩1内的散热效果。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上述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包括用于盖接在发热组件(2)外围的隔热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1)下方设有若干进气孔(11),所述隔热罩(1)内表面与发热组件(2)外表面之间设有间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包括用于盖接在发热组件(2)外围的隔热罩(1),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1)下方设有若干进气孔(11),所述隔热罩(1)内表面与发热组件(2)外表面之间设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距离小于20mm且大于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距离由下至上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1)上部设有开口(13),所述开口的口径由下至上逐渐变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隔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伟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普发特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