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157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包括构成电热炉炉体的主体、面板和底板,主体顶部设有出气孔,底板上设有进气孔,所述炉体内设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的进水端朝向出气孔,出水端朝向进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炉体内设置排水通道,排水通道可以把从出气孔进入的液体顺势排出至进气孔,从而排出炉体外,避免液体在炉体内积攒而烧毁电热炉内的其他电器元件,而且排水通道并不影响进气孔、出气孔的进气、排气,不影响电热炉的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热炉的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热炉的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4089312A公开的一种数字定量电加热炉,包括:整体为圆柱状的炉芯组件、套在炉芯组件外侧和底部的外壳组件,在炉芯组件底部的中心和外壳组件的底盘之间设有称重装置;称重装置为传感器,传感器为长条形,两端皆有螺丝孔,其一端通过螺丝与炉芯组件底部的凸台连接、另一端通过螺丝与底盘上的螺丝孔连接,该传感器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由控制电路显示传感器所测重量;底盘上设有进风口、炉芯组件与外壳组件之间留有风道和出风口。其底盘上设有进风口、外壳组件顶部设有出风口,炉体内形成与进风口、出风口连通的风道,用于对炉体的散热,该结构方式由于在外壳组件顶部设有出风口,电热炉在日常使用时,可能会有液体通过出风口流入炉体内部,容易烧毁电器元件,如发热组件、线路板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其设有排水通道便于把通过出风口进入炉体内的液体排出。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包括构成电热炉炉体的主体、面板和底板,主体顶部设有出气孔,底板上设有进气孔,所述炉体内设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的进水端朝向出气孔,出水端朝向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四周对应从排水通道的出水端设有导流槽。所述排水通道包括第一接水槽和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接水槽设置在出气孔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槽设置在第一接水槽上,第一排水槽的排水进水口朝上、与第一排水槽连通,第一排水槽的排水出水口朝下、与进气孔连通。<br>所述主体内设有呈盆状的隔热罩,所述隔热罩罩接在主体的内顶部,第一接水槽、第一排水槽设置在隔热罩的顶部开口外围。所述第一接水槽外侧的侧边高于内侧的侧边,所述隔热罩内部设有第二接水槽、底部设有第二排水槽,第二接水槽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排水槽、且靠近第一接水槽的内侧侧边,第二排水槽上设有隔热罩通孔,隔热罩通孔与进气孔连通。所述第二接水槽上设有朝向第二排水槽的引流槽。所述主体内设有中板,中板位于底板的上方、并位于第一排水槽、第二排水槽的下方,所述中板上设有若干凸起的围边形成中板接水槽,中板接水槽上布满中板通孔,所述排水出水口、隔热罩通孔分别朝向中板接水槽、并通过中板通孔与进气孔连通。本技术通过在炉体内设置排水通道,排水通道可以把从出气孔进入的液体顺势排出至进气孔,从而排出炉体外,避免液体在炉体内积攒而烧毁电热炉内的其他电器元件,而且排水通道并不影响进气孔、出气孔的进气、排气,不影响电热炉的散热。本技术可广泛应用在各类电陶炉、电磁炉或其他结构形式的电热炉。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以及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装配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2,本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包括构成电热炉炉体的主体1、面板4和底板5,主体1内设有发热组件6和线路板(图中未画出),发热组件安装在面板4底部,主体1顶部设有出气孔11,底板5上设有进气孔51,主体1内形成连通进气孔51、出气孔11的散热风道,便于对电热炉内部散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另外,主体1和底板5可通过一体成型或者如本实施例所示分体组装。其中,所述炉体内设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的进水端朝向出气孔11以用于接住从出气孔11进入炉体内部的液体,出水端朝向进气孔51,以用于把液体导流至进气孔51、并从进气孔51排出炉体外,避免液体在炉体内积攒而烧毁电热炉内的其他电器元件(如发热组件6和线路板),而且排水通道的进水端以及出水端通过朝向出气孔11、进气孔51的方式接水以及排水,并不影响进气孔51、出气孔11的进气、排气,不影响电热炉的散热。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孔51四周对应从排水通道的出水端设有导流槽511,可以更快地把液体导向排出,避免液体落至设置于底板5附近的线路板上。进一步地,所述排水通道包括第一接水槽20和第一排水槽21,所述第一接水槽20设置在出气孔11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槽21设置在第一接水槽20上,第一排水槽21的排水进水口211朝上、与第一排水槽21连通,第一排水槽21的排水出水口212朝下、与进气孔51连通。液体通过出气孔11进入炉体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位于出气孔11下方的第一接水槽20可顺利把液体接住,再流入第一排水槽21,通过排水出水口212流向进气孔51从而排出炉体。此时,第一接水槽20相当于排水通道的进水端、排水出水口212相当于排水通道的出水端。进一步地,所述主体1内设有呈盆状的隔热罩2,所述隔热罩2罩接在主体1的内顶部,发热组件6位于隔热罩2内,第一接水槽20、第一排水槽21设置在隔热罩2的顶部开口外围,液体进入炉体后,会通过第一接水槽20、第一排水槽21从隔热罩2中排出,液体不会与发热组件6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水槽20外侧的侧边高于内侧的侧边,可以防止液体直接溢出至炉体内,避免液体与线路板接触,所述隔热罩2内部设有第二接水槽22、底部设有第二排水槽23,第二接水槽22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排水槽23、且靠近第一接水槽20的内侧侧边,第二排水槽23上设有隔热罩通孔231,隔热罩通孔231与进气孔51连通。当从出气孔11进入炉体内的液体没有及时通过第一接水槽20、第一排水槽21排出时,液体在重力作用下会向第二接水槽22溢出,第二接水槽22接住液体后,会把液体排至第二排水槽23上,并通过隔热罩通孔231流向进气孔51从而排出炉体。此时,隔热罩通孔231相当于排水通道的出水端。另外,发热组件6工作时产生高热,当小量液体进入炉体内,可以快速受热蒸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理解。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水槽22上设有朝向第二排水槽23的引流槽221,可有效防止液体在第二接水槽22内四处无定向流动,通过设置引流槽221引导液体单向流动至第二排水槽23,进一步避免液体与发热组件6接触。进一步地,可在所述主体1内设有中板3,中板3位于底板5的上方、并位于第一排水槽21、第二排水槽23的下方,所述中板3上设有若干凸起的围边30形成中板接水槽,中板接水槽上布满中板通孔31,所述排水出水口212、隔热罩通孔231分别朝向中板接水槽、并通过中板通孔31与进气孔51连通。此时,中板通孔31相当于排水通道的出水端。中板3起到汇流的作用,把排水出水口212、隔热罩通孔231排出的液体汇流,并通过中板通孔31流向进气孔51从而排出炉体,可更有效地保证液体不会与位于中板3下方、底板5上方的线路板接触。上述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包括构成电热炉炉体的主体(1)、面板(4)和底板(5),主体(1)顶部设有出气孔(11),底板(5)上设有进气孔(5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设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的进水端朝向出气孔(11),出水端朝向进气孔(5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包括构成电热炉炉体的主体(1)、面板(4)和底板(5),主体(1)顶部设有出气孔(11),底板(5)上设有进气孔(51),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内设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的进水端朝向出气孔(11),出水端朝向进气孔(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51)四周对应从排水通道的出水端设有导流槽(5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包括第一接水槽(20)和第一排水槽(21),所述第一接水槽(20)设置在出气孔(11)的下方,所述第一排水槽(21)设置在第一接水槽(20)上,第一排水槽(21)的排水进水口(211)朝上、与第一排水槽(21)连通,第一排水槽(21)的排水出水口(212)朝下、与进气孔(5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热炉的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内设有呈盆状的隔热罩(2),所述隔热罩(2)罩接在主体(1)的内顶部,第一接水槽(20)、第一排水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伟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普发特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