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衢州学院专利>正文

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和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0875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绕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和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包括壳体、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弹簧、第一安装座、第一轴以及凸轮;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活动端和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与所述凸轮同轴设置;所述凸轮沿其周向设置有用于通过铜导线的第一弧形槽;多个所述压紧组件中至少包含一对以所述第一弧形槽相对的对立方式设置的压紧组件。通过上述技术的设置,使得铜导线的表面不会受到损害;与此同时,又能使得铜导线得以拉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和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绕线
,具体地涉及一种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和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各行业对于变压器的制造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线圈的要求更高,为了提高其抗短路能力等要求,要求线圈绕制要紧实。其中,轴向要靠紧、径向要实现零裕度。而现有变压器行业因线圈结构特点,大部分采用卧式绕线机绕制线圈,存在着线圈绕制的径向不实,轴向靠的不紧,或铜线截面被拉细的问题,其原因是无拉紧装置,或拉紧位置不正确(线架锁紧),或拉紧力大小控制失当(或大或小)。CN102468047B公开了一种变压器线圈绕制的拉紧装置,安装在绕线机与铜导线盘支架之间,拉紧装置的下部是机座,其特点是:机座上部设有导轨;导轨上设有能移动的导轨滑座,导轨滑座上面设有滚轴、导轨滑座的两侧面设有滚动轴承,以实现导轨滑座在导轨的定位及移动;导轨滑座上安装有压紧装置,压紧装置的前、后支辊及支板均固定在导轨滑座的平板上,压紧装置的前、后压辊及压板与前、后气缸及主气缸连接,前、后气缸和主气缸均固定在压紧装置的立板上;压紧装置立板连同前、后气缸和主气缸、及前、后压辊和压板采用可翻转结构,前、后气缸及主气缸分别设有由压力表及开关控制的气路。该专利技术通过采用气动压紧,实现铜导线拉紧和靠紧,达到了线圈紧实的目的。但该专利技术通过支板和压板以及主气缸对铜导线压紧,铜导线被拉出压紧装置的过程其外表面与支板和压板产生摩擦,尤其是具有压紧的压力的情况下,铜导线的外表面会受到较大的磨损,进而影响的产品的外观甚至影响产品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和控制方法,该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绕线的过程中,对铜导线压紧的过程中会损伤铜导线的外表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所述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包括壳体、至少一对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弹簧、第一安装座、第一轴以及凸轮;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活动端和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与所述凸轮同轴设置;所述凸轮沿其周向设置有用于通过铜导线的第一弧形槽;任意一对所述压紧组件中包含一对以所述第一弧形槽相对的方式对立设置的压紧组件。通过上述技术的设置,压紧组件采用了凸轮的方式,通过凸轮的旋转适应铜导线的移动,使得铜导线的表面不会受到损害;与此同时,在凸轮旋转过程中,其周缘到第一轴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使得将凸轮和铜导线之间的摩擦力转化为凸轮克服弹簧旋转的阻力,使得铜导线得以拉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形槽上设置有与其形状相适应的摩擦环。进一步地,所述弹簧的外周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外筒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内筒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外筒套设于所述内筒上可沿所述内筒的轴向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还包括凸轮同步转向结构以及固定结构;所述凸轮上设置有环绕于所述第一轴周向的环形槽,所述凸轮同步转向结构的两端分别与对立的所述凸轮上的所述环形槽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凸轮同步转向结构和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同步转向结构包括连接杆、箱体、旋转轴以及齿轮;所述旋转轴穿设于所述箱体中,所述齿轮与所述旋转轴同轴设置,所述齿轮和所述旋转轴皆位于所述箱体内;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槽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上设置多个轮齿,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旋转轴的轴线与第一轴的轴线相平行。进一步地,所述环形槽的横截面为“凸”形,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环形槽相配合的一端连接有滚轮。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管和滑动杆;所述固定管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中具有滑动空间,所述滑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滑动空间内。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铜导线整平组件,所述铜导线整平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和两组导向件,所述导向件包括第二安装座、第二轴以及导向轮;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的活动端与其中一所述导向件的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轴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与所述导向轮同轴设置;所述导向轮上沿其周向设置有第二弧形槽;两组导向件以第二弧形槽相对的对立方式设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控制所述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的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根据第二驱动件的伸长距离控制第一驱动件的伸缩以使得经过凸轮和导向轮的铜导线处于水平状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设置,使得铜导线在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中一直处于平直的状态,从而提高了铜导线绕制时的紧密度。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和设置在第二驱动件和第二安装座之间的压力传感器和与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以及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器:S1:凸轮和导向轮上穿入铜导线后,控制器控制第二驱动件的活动端伸长;S2:第二驱动件的活动端伸长至铜导线的表面后继续驱动,直至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到了预定值;S3: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停止第二驱动件的驱动;S4:控制器通过第二驱动件伸长的距离计算出第一驱动件伸缩距离;S5:控制器控制一对压紧组件中的其中一第一驱动件,调整其伸缩的长度使得铜导线处于水平状态。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正视图;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图4为图1的右视图;图5为图4沿A-A的剖视图;图6为图5的B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压紧组件21第一驱动件22弹簧23第一安装座24第一轴25凸轮26第一弧形槽31外筒32内筒41连接杆42箱体43旋转轴44齿轮51固定管52滑动杆6铜导线整平组件61第二驱动件62第二安装座63第二轴64导向轮65第二弧形槽27环形槽45滚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在装配使用状态下的方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在绕线的过程中,对铜导线压紧的过程中会损伤铜导线的外表面,如图1-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所述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包括壳体1、至少一对压紧组件2,所述压紧组件2包括第一驱动件21、弹簧22、第一安装座23、第一轴24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包括壳体(1)、至少一对压紧组件(2),所述压紧组件(2)包括第一驱动件(21)、弹簧(22)、第一安装座(23)、第一轴(24)以及凸轮(25);/n所述第一驱动件(21)的固定端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1)的活动端和所述第一安装座(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24)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23)上与所述凸轮(25)同轴设置;/n所述凸轮(25)沿其周向设置有用于通过铜导线的第一弧形槽(26);/n任意一对所述压紧组件(2)中包含一对以所述第一弧形槽(26)相对的方式对立设置的压紧组件(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包括壳体(1)、至少一对压紧组件(2),所述压紧组件(2)包括第一驱动件(21)、弹簧(22)、第一安装座(23)、第一轴(24)以及凸轮(25);
所述第一驱动件(21)的固定端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1)的活动端和所述第一安装座(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24)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23)上与所述凸轮(25)同轴设置;
所述凸轮(25)沿其周向设置有用于通过铜导线的第一弧形槽(26);
任意一对所述压紧组件(2)中包含一对以所述第一弧形槽(26)相对的方式对立设置的压紧组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槽(26)上设置有与其形状相适应的摩擦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2)的外周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外筒(31)和内筒(32),所述外筒(31)与所述第一驱动件(21)的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内筒(32)与所述第一安装座(23)固定连接,所述外筒(31)套设于所述内筒(32)上可沿所述内筒(32)的轴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还包括凸轮同步转向结构以及固定结构;
所述凸轮(25)上设置有环绕于所述第一轴(24)的周向的环形槽(27),所述凸轮同步转向结构的两端分别与对立的所述凸轮(25)上的所述环形槽(27)滑动连接,所述固定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凸轮同步转向结构和所述第一安装座(23)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绕制的智能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转向结构包括连接杆(41)、箱体(42)、旋转轴(43)以及齿轮(44);
所述旋转轴(43)穿设于所述箱体(42)中,所述齿轮(44)与所述旋转轴(43)同轴设置,所述齿轮(44)和所述旋转轴(43)皆位于所述箱体(42)内;所述连接杆(41)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槽(27)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41)的另一端上设置多个轮齿,所述连接杆(41)与所述齿轮(44)啮合;
所述旋转轴(43)的轴线与第一轴(24)的轴线相平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长雄姜儒雄卢德志倪昱炅谢晓顺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学院浙江金冠特种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