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301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至少七片透镜。通过设计至少七片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使得光学成像镜头的整体长度被缩短时,同时可兼顾成像质量与光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镜头本申请是申请日2017年9月29日、申请号201710906238.4、名称为“光学成像系统成像镜头”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由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规格日新月异,使得光学成像镜头的发展也多样化。不仅要求成像质量,更进一步要求具备更大的光圈与视场角。目前手机使用之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Fno)为1.7~2.6,半视角为25~38度,因此如何降低光圈值到1.4以下以及提升半视角至38度以上,且维持镜头长度在7mm以下,是目前业界面对的挑战。然而,光学成像镜头之设计并非单纯地缩小成像质量佳的镜头就可兼顾到成像质量与微型化,其中还牵涉到材料特性,制作、组装良率等生产面的实际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通过至少七片透镜的表面凹凸配置,以提高成像质量与良率。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揭示内容中,使用以下表格列出的参数,但不局限于只使用表1中的这些参数:表1参数表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该第一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一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二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二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三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三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四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四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五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五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六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六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七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最后一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该第一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一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二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二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三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三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四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四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五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五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六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六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该第七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最后一个具有屈光率的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该第二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该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具有一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上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实施例,还可选择地满足下列任一条件式:条件式(1):EFL/ALT≦1.700。条件式(2):TTL/ImgH≦2.300。条件式(3):(T1+T4+T7)/T2≦6.800。条件式(4):(G23+T4+G45)/(G12+T2)≦3.600。条件式(5):(G23+G45+T5+G56)/T1≦5.700。条件式(6):(T1+T2+T3+T4+T5)/T6≦4.400。条件式(7):(G12+G23+G34+BFL)/T2≦7.500。条件式(8):ALT/G67≦5.600。条件式(9):ALT*Fno/(T3+G34)≦8.800。条件式(10):EFL/ImgH≦1.800。条件式(11):TL/AAG≦2.800。条件式(12):(T1+T4+T7)/T5≦4.800。条件式(13):(G23+T4+G45)/(G34+T4)≦2.700。条件式(14):(G23+G45+T5+G56)/T7≦6.000。条件式(15):(T1+T2+T4+T5+T6)/T3≦4.400。条件式(16):(G12+G23+G34+BFL)/T5≦5.000。条件式(17):(AAG+BFL)/G67≦4.200。条件式(18):ALT*Fno/(G12+T6)≦8.500。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透镜面形与光线焦点的关系示意图。图3是范例一的透镜面形与有效半径的关系图。图4是范例二的透镜面形与有效半径的关系图。图5是范例三的透镜面形与有效半径的关系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0是本专利技术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4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该第一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一个的透镜,该第二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二个的透镜,该第三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三个的透镜,该第四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四个的透镜,该第五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五个的透镜,该第六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六个的透镜,该第七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最后一个的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仅包括第一至第七透镜共七片透镜;其中,/n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n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以及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n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n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nEFL/ImgH≦1.800;/n(G23+G45+T5+G56)/T1≦5.700;/n(T1+T4+T7)/T2≦6.800;/n(T1+T4+T7)/T5≦4.800;/n其中,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mgH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4代表第该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7代表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56代表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该第一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一个的透镜,该第二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二个的透镜,该第三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三个的透镜,该第四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四个的透镜,该第五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五个的透镜,该第六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六个的透镜,该第七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最后一个的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仅包括第一至第七透镜共七片透镜;其中,
该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以及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EFL/ImgH≦1.800;
(G23+G45+T5+G56)/T1≦5.700;
(T1+T4+T7)/T2≦6.800;
(T1+T4+T7)/T5≦4.800;
其中,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mgH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4代表第该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7代表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56代表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G12+G23+G34+BFL)/T2≦7.500;其中,G12代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34代表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BFL代表该第七透镜之像侧面至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3.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该第一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一个的透镜,该第二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二个的透镜,该第三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三个的透镜,该第四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四个的透镜,该第五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五个的透镜,该第六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六个的透镜,该第七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最后一个的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仅包括第一至第七透镜共七片透镜;其中,
该第三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以及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该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且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EFL/ImgH≦1.800,
(T1+T2+T3+T4+T5)/T6≦4.400;
其中,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mgH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4代表第该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6代表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G23+T4+G45)/(G12+T2)≦3.600;其中,G12代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5.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该第一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一个的透镜,该第二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二个的透镜,该第三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三个的透镜,该第四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四个的透镜,该第五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五个的透镜,该第六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六个的透镜,该第七透镜系由从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最后一个的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该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仅包括第一至第七透镜共七片透镜;其中,
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凹面部;
该第三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该第六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光轴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该第七透镜的该像侧面具有一位于圆周附近区域的凸面部;
且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
EFL/ImgH≦1.800,
(T1+T4+T7)/T5≦4.800;
其中,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ImgH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4代表第该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7代表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G23+G45+T5+G56)/T7≦6.000;其中,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56代表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G23+G45+T5+G56)/T1≦5.700;其中,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56代表该第五透镜与该第六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G23+T4+G45)/(G34+T4)≦2.700;其中,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34代表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ALT*Fno/(G12+T6)≦8.500;其中,ALT代表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第五透镜、该第六透镜及该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总和,Fno代表光圈值,G12代表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6代表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


10.如权利要求1或3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条件式:(AAG+BFL)/G67≦4.200;其中,AAG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该第二透镜至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该第三透镜至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该第四透镜至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该第五透镜至该第六透镜在该光轴上的距离、该第六透镜至该第七透镜在该光轴上的距离之总和,BFL代表该第七透镜之像侧面至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G67代表该第六透镜与该第七透镜之间在该光轴上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宏健蔡粉沙李雪
申请(专利权)人: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