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0241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具体涉及新能源领域,包括车位监测板、滑轨、电动滑车、立柱、连接卯、横杆,车位监测板的表面嵌入安装有若干压感条,电动滑车位于滑轨的内侧并与滑轨滑动连接,横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卯与立柱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横杆的顶面安装有配电箱,横杆的底面安装有升降箱,升降箱的底面安装有接插连接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车位监测板,利用车位监测板表面的压感条监测车位情况通过运算智能感应车位以及车身充电孔位,并指导由电动滑车以及升降电机组成的执行机构进行运动使接插连接器与车身充电孔位实现精准对接,无需人工进行操作,实现充电对接的自动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普及,为了使得行驶在道路上的电动汽车能够实现实时快速充电,目前,主要是通过充电设备的充电电极板与新能源汽车的受电电极板接触,以达到充电的目的。为满足电极板的安装、安全防护等需求,会在充电头还有受电头部分布置许多配套的连接电缆、专用元件等等,这样会使得充电头部分结构复杂,且制造成本高,因为是接触式的大功率充电,在室外作业时,环境具有很多如风、霜、雨、雪等不可控性,使得设备不可控的安全因素非常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利申请公布号CN209756818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参考说明书附图5,该申请中通过用成熟的接插连接器9,这样在充电头、受电头部分可以省去复杂的充电电机板及其配套的连接电缆、专用元件,大大降低了成本,接插连接器9在充电状态时防护等级高,整个充电设备对于不可控安全因素的抵抗力大大提高,配合滑动连接的装置,可以至少2个自由度上调整接插连接器9的位置,以弥补接插连接器9要求接插位置精度高的缺点。但是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时,仍旧存在较多缺点:由于该立式充电设备为采用自动对接充电装置,在使用时需要人员利用长杆将接插连接器拽下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接口进行对接,操作繁琐充电麻烦,且现目前为实现快速充电,充电电压越来越高,一旦人员发生误触,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另外,在升降机构的运行中易出现摩擦静电,该充电设备未设置任何防静电结构,威胁使用人员安全;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全自动化且防静电的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通过设置车位监测板,利用车位监测板表面的压感条监测车位情况通过运算智能感应车位以及车身充电孔位,并指导由电动滑车以及升降电机组成的执行机构进行运动使接插连接器与车身充电孔位实现精准对接,无需人工进行操作,实现充电对接的自动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另外,本技术通过设置自动对接机构以及防静电结构,利用绝缘板阻隔接插连接器与支撑架之间的导电连接,防止接插连接器发生漏电造成危险,地线接头端的地线可有效消除该充电设备表面的静电,提升该充电设备的安全性,且自动化对接充电,无需人员接触,进一步保障使用人员的人生安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包括车位监测板、滑轨、电动滑车、立柱、连接卯、横杆,所述车位监测板的表面嵌入安装有若干压感条,所述电动滑车的顶面与立柱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滑车位于滑轨的内侧并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滑轨的侧面与车位监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的一端通过连接卯与立柱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的顶面固定安装有配电箱,所述横杆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升降箱,所述升降箱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接插连接器。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车位监测板的顶面开设有若干与压感条相适配的长条状凹槽,所述压感条卡接于车位监测板的凹槽内,所述压感条由长条状钢板以及底面的压力传感器构成,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两端分别与车位监测板凹槽的底面以及压感条钢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若干压感条分为两组呈对称安装于车位监测板顶面的两侧,所述压感条的布置方向与横杆平行。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杆、升降箱位于车位监测板的正上方,所述车位监测板、立柱相互垂直,所述立柱、横杆相互垂直。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升降箱内腔的顶面固定安装有顶滑轨,所述顶滑轨的底面滑动安装有升降架,所述升降架的绞合处转动安装有丝杆,所述丝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升降电机,所述升降架的底端转动连接有底滑块,所述底滑块的底面滑动安装有底滑轨,所述底滑轨的左右两侧和升降电机的底端与升降箱的内壁滑动连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插连接器的顶面固定安装有绝缘板,所述接插连接器通过绝缘板固定安装于底滑轨的底面,所述接插连接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地线接头,所述地线接头的端部电连接有地线。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插连接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有伸缩线圈,所述伸缩线圈位于升降箱的内部,所述伸缩线圈的另一端穿过升降箱与配电箱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伸缩线圈的长度大于等于升降箱的最大行程。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感条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动滑车、配电箱、升降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本技术通过设置车位监测板,利用车位监测板表面的压感条监测车位情况通过运算智能感应车位以及车身充电孔位,并指导由电动滑车以及升降电机组成的执行机构进行运动使接插连接器与车身充电孔位实现精准对接,无需人工进行操作,实现充电对接的自动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2、本技术通过设置自动对接机构以及防静电结构,利用绝缘板阻隔接插连接器与支撑架之间的导电连接,防止接插连接器发生漏电造成危险,地线接头端的地线可有效消除该充电设备表面的静电,提升该充电设备的安全性,且自动化对接充电,无需人员接触,进一步保障使用人员的人生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车位监测板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升降箱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图3A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对比文件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车位监测板;11、压感条;2、滑轨;3、电动滑车;4、立柱;5、连接卯;6、横杆;7、配电箱;8、升降箱;9、接插连接器;81、顶滑轨;82、顶滑块;83、升降架;84、丝杆;85、升降电机;86、底滑块;87、底滑轨;91、伸缩线圈;92、绝缘板;93、地线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附图1-4所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包括车位监测板1、滑轨2、电动滑车3、立柱4、连接卯5、横杆6,车位监测板1的表面嵌入安装有若干压感条11,电动滑车3的顶面与立柱4的底端固定连接,电动滑车3位于滑轨2的内侧并与滑轨2滑动连接,滑轨2的侧面与车位监测板1的一侧固定连接,横杆6的一端通过连接卯5与立柱4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横杆6的顶面固定安装有配电箱7,横杆6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升降箱8,升降箱8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接插连接器9。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车位监测板1,利用车位监测板1表面的压感条11监测车位情况通过运算智能感应车位以及车身充电孔位,并指导由电动滑车3以及升降电机85组成的执行机构进行运动使接插连接器9与车身充电孔位实现精准对接,无需人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位监测板(1)、滑轨(2)、电动滑车(3)、立柱(4)、连接卯(5)、横杆(6),所述车位监测板(1)的表面嵌入安装有若干压感条(11),所述电动滑车(3)的顶面与立柱(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滑车(3)位于滑轨(2)的内侧并与滑轨(2)滑动连接,所述滑轨(2)的侧面与车位监测板(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6)的一端通过连接卯(5)与立柱(4)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6)的顶面固定安装有配电箱(7),所述横杆(6)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升降箱(8),所述升降箱(8)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接插连接器(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位监测板(1)、滑轨(2)、电动滑车(3)、立柱(4)、连接卯(5)、横杆(6),所述车位监测板(1)的表面嵌入安装有若干压感条(11),所述电动滑车(3)的顶面与立柱(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滑车(3)位于滑轨(2)的内侧并与滑轨(2)滑动连接,所述滑轨(2)的侧面与车位监测板(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6)的一端通过连接卯(5)与立柱(4)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横杆(6)的顶面固定安装有配电箱(7),所述横杆(6)的底面固定安装有升降箱(8),所述升降箱(8)的底面固定安装有接插连接器(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位监测板(1)的顶面开设有若干与压感条(11)相适配的长条状凹槽,所述压感条(11)卡接于车位监测板(1)的凹槽内,所述压感条(11)由长条状钢板以及底面的压力传感器构成,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两端分别与车位监测板(1)凹槽的底面以及压感条(11)钢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若干压感条(11)分为两组呈对称安装于车位监测板(1)顶面的两侧,所述压感条(11)的布置方向与横杆(6)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立式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6)、升降箱(8)位于车位监测板(1)的正上方,所述车位监测板(1)、立柱(4)相互垂直,所述立柱(4)、横杆(6)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太全
申请(专利权)人:苏师大半导体材料与设备研究院邳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