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9866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涡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轮盘、若干叶片和环形的围带,若干叶片沿轮盘圆周方向铣制分布,且相邻叶片之间构成气流通道;围带覆设在若干叶片的进口端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围带采用整体环状且部分覆设在叶片上,不仅使得气流流出时能量损耗较少,透平叶轮的效率较高,且整体铣制加工成型的叶轮为一个整体无缝零件,无外接连接紧固件,较于传统的采用较多配件连接的透平,大大减少气流流出损耗,降低加工及装配风险,进一步提高了透平叶轮的效率和设备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涡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
技术介绍
透平是将流体介质中蕴有的能量转换成机械功的机器,又称涡轮。按所用的流体介质不同透平可分为水轮机、汽轮机、燃气透平和空气透平等。其工作原理是流体将所具有的能量在流动中经过喷管时转换成动能,流过转子时冲击叶片,推动转子转动,从而驱动透平轴旋转。透平轴直接或经传动机构带动其他机械,输出机械功。透平是现代水电站、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设备,也用于冶金工业、化学工业、舰船及喷气式飞机的动力装置中。叶轮是透平的核心部件,承担着对外做功的重要作用,叶轮性能的好坏,使用周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透平的使用与维护。现有结构上,蒸汽透平顶部的围带均为分段式结构,且将叶轮叶片全部覆盖,再利用铆销与每只叶片连接并固定;每只叶片都是单独加工制造并通过榫槽嵌入轮盘中,再用销钉固定;而透平叶片数量多,几十甚至上百只,使得这种传统结构存在:1)由于现有的叶轮的围带宽度与叶片沿叶轮的轴向长度相同,将叶轮叶片全部覆盖,使得气流流出叶轮时的轨迹只能为直线,而透平装置内气流的流出叶轮后的路径均为非直线型,因此易造成气流的能量损耗;2)围带采用分段式结构与叶片铆接,这样使得叶片与围带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会增加二次流量损失,降低叶轮的做功性能,从而降低叶轮效率;2)该种结构复杂,加工量大,造价高,装配零件多,配合要求高,运行风险相对较高,失效点多且分散,可靠性及可维修性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本专利技术具有提高透平叶轮的效率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包括轮盘、若干叶片和环形的围带,若干叶片沿轮盘圆周方向铣制分布,且相邻叶片之间构成气流通道;围带覆设在若干叶片的进口端上。优选的,围带的顶端与叶片的顶端位于同一圆弧面。优选的,轮盘、若干叶片和围带采用钛合金一体化整体铣制而成。优选的,围带沿气体流动方向的宽度L为叶片沿叶轮的轴向长度的50%-80%。优选的,围带沿气体流动方向的宽度L为叶片沿叶轮的轴向长度的60%。优选的,围带出口的内外缘分别设有倒角a和倒角b。优选的,倒角a和倒角b的半径均为2mm。优选的,若干叶片的横截面均呈月牙状。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围带采用整体环状且部分覆设在叶片上,不仅使得气流流出时能量损耗较少,透平叶轮的效率较高,且整体铣制加工成型的叶轮为一个整体无缝零件,无外接连接紧固件,较于传统的采用较多配件连接的透平,大大减少气流流出损耗,降低加工及装配风险,进一步提高了透平叶轮的效率和设备的可靠性。(2)本专利技术采用钛合金材质的轮盘、叶片、围带通过铣制加工为一体化整体成型,结构简单,加工简便;且钛合金强度高,抗腐蚀性好,能有效降低水蚀影响,提高叶轮的整体刚性、承受冲击载荷和抗变形能力,降低叶片和围带的振动幅度;且无需进行多次装配,降低装配难度及工作量;同时一体化整体铣制的透平叶轮改变了传统透平叶轮设计及装配,与传统蒸汽透平叶轮相比,可靠性高,能有效延长维护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用户的人工维护成本;本专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若叶片或围带出现腐蚀、无法满足使用需求时,可将一体化整体铣制的透平叶轮从设备上拆卸下来,对腐蚀部位进行处理后,再用3D修复技术对其直接进行局部修复,使其回复到腐蚀前的叶轮状态并继续使用,实现使用-维护-再利用的再制造循环。(3)本专利技术围带位于叶片叶顶的进口端,且围带宽度不覆盖整个叶片沿叶轮的轴向长度,围带出口内外缘均采用圆角设计,围带的顶端与叶片的顶端位于同一圆弧面,经CFD数值模拟分析,当围带宽度为叶片沿叶轮的轴向长度的60%时,叶轮的效率最高,且与现有围带覆盖整个叶轮叶顶的传统设计相比,本专利技术透平叶轮效率提高约2.7%,性能明显得到明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侧面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A-A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B-B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60%围带宽度条件下的透平叶轮CFD模拟流线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围带覆盖整个叶顶的传统设计透平叶轮CFD模拟流线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叶片与喷嘴装配放大图。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1-轮盘、2-叶片、3-围带、4-透平膨胀机、41-主轴、42-喷嘴。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包括轮盘1、若干叶片2和环形的围带3,若干叶片2沿轮盘1圆周方向铣制分布,且相邻叶片2之间构成气流通道;围带3覆设在若干叶片2的进口端上。围带3的顶端与叶片2的顶端位于同一圆弧面。若干叶片2均呈月牙状。轮盘1、若干叶片2和围带3采用钛合金一体化整体铣制而成,改变了传统透平叶轮的设计及装配,与传统蒸汽透平叶轮相比,可靠性高,能有效延长维护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用户的人工维护成本。围带3的外径与叶轮出口叶尖的直径相等,且围带3远离气流通道出口的一侧与叶片2的进口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实施例1分别制造不同围带条件下的透平叶轮模型,其性能计算结果如下表1(围带3沿气体流动方向的宽度L1即为围带3沿气体流动方向的宽度L1;叶片2弦长即为叶片2沿叶轮的轴向长度):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1)对比模型1、2、6和对比例1可以发现,围带宽度对透平叶轮效率有明显的影响,且当围带宽度为叶片沿叶轮的轴向长度的60%时,透平叶轮的效率最高;且与对比例1(围带覆盖整个叶轮叶顶的传统设计)相比,当围带宽度为叶片沿叶轮的轴向长度的60%时,本专利技术的透平叶轮效率比对比例1的叶轮效率提高了2.7%;2)对比模型2、3、4和5可以发现,当围带出口内外缘均倒圆角时,透平叶轮效率最高,多变效率达97.93%。图8为本专利技术60%围带宽度条件下的透平叶轮气流直线流动的CFD模拟流线示意图,图9为现有围带覆盖整个叶顶的传统设计透平叶轮气流直线流动的CFD模拟流线示意图,由图8可以看出,在60%围带3宽度条件下气流呈直线流动状态下的透平叶轮,图中出口气流形成了两个旋涡,分别为围带3顶部的旋涡和叶尖出口的旋涡,区域相对较小,表明内部低能团较少,即气流流出时能量损耗较少,透平叶轮的效率较高,更为具体的,本专利技术的围带3出口的内外缘分别设有倒角a和倒角b(半径为2mm时最佳),即扩大了气流的流出范围,使得气流更易流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透平叶轮的效率较高;而图9中100%围带宽度条件下气流呈直线流动状态下的传统透平叶轮,整个出口外圈形成一个整体的大旋涡,表明内部低能团较多,气流流出时能量损耗较大,即传统透平叶轮不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盘(1)、若干叶片(2)和环形的围带(3),若干所述叶片(2)沿轮盘(1)圆周方向铣制分布,且相邻所述叶片(2)之间构成气流通道;所述围带(3)覆设在若干叶片(2)的进口端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盘(1)、若干叶片(2)和环形的围带(3),若干所述叶片(2)沿轮盘(1)圆周方向铣制分布,且相邻所述叶片(2)之间构成气流通道;所述围带(3)覆设在若干叶片(2)的进口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带(3)的顶端与叶片(2)的顶端位于同一圆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盘(1)、若干叶片(2)和围带(3)采用钛合金一体化整体铣制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改进围带结构的透平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杰陈启明王枭胡四兵王弼常超于跃平朱晓农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