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以及混合梁斜拉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9705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以及混合梁斜拉桥,该钢‑混凝土结合段包括:底板延伸段、腹板延伸段、顶板延伸段、过渡段钢加劲肋、承压板;过渡段钢加劲肋设置在底板延伸段上,其前端与主跨组合梁的底板纵向加劲肋连接,后端与承压板连接;承压板的前端设置有开孔钢腹板;开孔钢腹板的连接孔内穿设有PBL钢筋连接件;承压板的邻近边跨混凝土梁的一侧浇筑有混凝土;混凝土浇筑于承压板的后端,其后端与边跨混凝土梁连接,其前端的顶部与钢主梁顶板连接;承压板、底板延伸段以及腹板延伸段在与混凝土接触的钢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剪力连接件。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构造复杂、施工困难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以及混合梁斜拉桥
本申请涉及桥梁工程和组合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以及混合梁斜拉桥。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不断发展,对桥梁的跨度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混合梁斜拉桥由于采用边跨混凝土、中跨钢箱梁/组合梁的结构形式,充分发挥了不同材料的优势,受力性能优异,经济性好,同时有着优异的跨越性能,因此近年来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混凝土梁与钢梁的截面尺寸差异大,连接处刚度、承载力突变大,成为了整个结构体系的薄弱点,因此钢-混结合段是混合梁斜拉桥设计与施工的关键。以往的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构造复杂,混凝土浇筑十分困难,施工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障。PK(Pasco-Kennewick,帕斯克-肯尼维克)箱组合梁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桥梁截面形式,具有受力性能好、自重轻、造型美观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新建斜拉桥中多有应用,但是在混合梁斜拉桥中则较为少见。采用边跨混凝土箱梁、中跨PK箱组合梁的新型桥梁结构体系,将同时具备混合梁以及PK箱组合梁的优点,应用前景广阔。因此,针对新形式的混合梁斜拉桥,需要提出一种合理可行的结合段构造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以及混合梁斜拉桥,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构造复杂、施工困难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该钢-混凝土结合段的前端与主跨组合梁连接,后端与边跨混凝土梁连接;该钢-混凝土结合段包括:底板延伸段、腹板延伸段、顶板延伸段、过渡段钢加劲肋、承压板;所述底板延伸段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底板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所述腹板延伸段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腹板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所述顶板延伸段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顶板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设置在所述底板延伸段上,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的前端与主跨组合梁的底板纵向加劲肋连接,后端与承压板连接;所述承压板与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对齐,所述承压板的前端设置有开孔钢腹板;所述开孔钢腹板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穿设有PBL钢筋连接件;所述承压板的邻近边跨混凝土梁的一侧浇筑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浇筑于承压板的后端,所述混凝土的后端与边跨混凝土梁连接,所述混凝土的前端的顶部与钢主梁顶板连接;所述承压板、底板延伸段以及腹板延伸段在与混凝土接触的钢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剪力连接件。较佳的,所述边跨混凝土梁和主跨组合梁的截面形式均为PK箱型截面。较佳的,所述剪力连接件为栓钉连接件或型钢连接件。较佳的,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为T型加劲肋、U型加劲肋或Π型加劲肋中的一种。本专利技术中还提供了一种PK截面形式的混合梁斜拉桥,所述PK截面形式的混合梁斜拉桥包括:边跨混凝土梁、主跨组合梁和上述的钢-混凝土结合段;所述边跨混凝土梁和主跨组合梁通过所述钢-混凝土结合段连接;其中,主跨组合梁包括:钢主梁底板、钢主梁腹板和钢主梁顶板和混凝土板;所述混凝土板通过栓钉连接件与钢主梁顶板连接,所述钢主梁底板上设置有底板纵向加劲肋;所述钢主梁底板、钢主梁腹板以及钢主梁顶板均延伸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如上可见,在本专利技术中的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以及混合梁斜拉桥中,由于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底板和钢主梁腹板均延伸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并在底板延伸段上设置过渡段钢加劲肋,在承压板的前端设置开孔钢腹板,且在开孔钢腹板上穿设有多个开孔钢板(PBL)钢筋连接件,在承压板、底板延伸段以及腹板延伸段上都设置多个剪力连接件,因此该钢-混凝土结合段可以很牢固地将主跨组合梁与边跨混凝土梁连接在一起。而且,本专利技术中的钢-混凝土结合段构造简单、设计合理,具有施工速度快、混凝土浇筑方便、施工质量高的优点,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构造复杂、钢格室内混凝土浇筑施工困难的缺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PK箱混合梁斜拉桥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即钢-混凝土结合段)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PK箱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2的A-A线剖视图。图5为图2的B-B线剖视图。图6为图2的C-C线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如图1~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3,其前端与主跨组合梁2连接,后端与边跨混凝土梁1连接,该钢-混凝土结合段3包括:底板延伸段3-1、腹板延伸段3-2、顶板延伸段3-3、过渡段钢加劲肋3-9、承压板3-4;所述底板延伸段3-1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底板2-1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所述腹板延伸段3-2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腹板2-2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所述顶板延伸段3-3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顶板2-3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3-9设置在所述底板延伸段3-1上,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3-9的前端与主跨组合梁的底板纵向加劲肋2-6连接,后端与承压板3-4连接;所述承压板3-4与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3-9对齐,所述承压板3-4的前端设置有开孔钢腹板3-5;所述开孔钢腹板3-5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穿设有PBL钢筋连接件3-6;所述承压板3-4的邻近边跨混凝土梁1的一侧浇筑有混凝土3-8;所述混凝土3-8浇筑于承压板3-4的后端,所述混凝土3-8的后端与边跨混凝土梁1连接,所述混凝土3-8的前端的顶部与钢主梁顶板2-3连接;因此,通过该混凝土3-8与结合段钢-混凝土连接构造,可以使得整个钢-混凝土结合段3分别与边跨混凝土梁1以及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连接;所述承压板3-4、底板延伸段3-1以及腹板延伸段3-2在与混凝土接触的钢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剪力连接件3-7。根据上述的钢-混凝土结合段3的具体构造可知,主跨组合梁2的钢主梁底板2-1和钢主梁腹板2-2均延伸至钢-混凝土结合段3内,分别形成底板延伸段3-1、腹板延伸段3-2,在所述底板延伸段3-1上设置有分别与主跨组合梁的底板纵向加劲肋2-6以及承压板3-4连接的过渡段钢加劲肋3-9,在承压板3-4的前端设置有开孔钢腹板3-5,且开孔钢腹板3-5上穿设有多个PBL钢筋连接件3-6,承压板3-4、底板延伸段3-1以及腹板延伸段3-2上都设置有多个剪力连接件3-7,因而可以很牢固地将主跨组合梁2与边跨混凝土梁1连接在一起。所以,本专利技术中的钢-混凝土结合段构造简单、设计合理,具有施工速度快、混凝土浇筑方便、施工质量高的优点,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混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其特征在于,该钢-混凝土结合段的前端与主跨组合梁连接,后端与边跨混凝土梁连接;该钢-混凝土结合段包括:底板延伸段、腹板延伸段、顶板延伸段、过渡段钢加劲肋、承压板;/n所述底板延伸段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底板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n所述腹板延伸段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腹板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n所述顶板延伸段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顶板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n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设置在所述底板延伸段上,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的前端与主跨组合梁的底板纵向加劲肋连接,后端与承压板连接;/n所述承压板与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对齐,所述承压板的前端设置有开孔钢腹板;/n所述开孔钢腹板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穿设有PBL钢筋连接件;/n所述承压板的邻近边跨混凝土梁的一侧浇筑有混凝土;/n所述混凝土浇筑于承压板的后端,所述混凝土的后端与边跨混凝土梁连接,所述混凝土的前端的顶部与钢主梁顶板连接;/n所述承压板、底板延伸段以及腹板延伸段在与混凝土接触的钢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剪力连接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混合梁斜拉桥的钢-混凝土结合段,其特征在于,该钢-混凝土结合段的前端与主跨组合梁连接,后端与边跨混凝土梁连接;该钢-混凝土结合段包括:底板延伸段、腹板延伸段、顶板延伸段、过渡段钢加劲肋、承压板;
所述底板延伸段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底板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
所述腹板延伸段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腹板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
所述顶板延伸段为主跨组合梁的钢主梁顶板伸入至钢-混凝土结合段内的节段;
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设置在所述底板延伸段上,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的前端与主跨组合梁的底板纵向加劲肋连接,后端与承压板连接;
所述承压板与所述过渡段钢加劲肋对齐,所述承压板的前端设置有开孔钢腹板;
所述开孔钢腹板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穿设有PBL钢筋连接件;
所述承压板的邻近边跨混凝土梁的一侧浇筑有混凝土;
所述混凝土浇筑于承压板的后端,所述混凝土的后端与边跨混凝土梁连接,所述混凝土的前端的顶部与钢主梁顶板连接;
所述承压板、底板延伸段以及腹板延伸段在与混凝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明王永疆谢石顾仪伟樊健生刘宇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