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及轨道车辆,其中,转向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侧梁,所述侧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侧梁的中部开设横梁安装孔,所述横梁安装孔为通孔,横梁安装孔的中心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横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横梁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侧梁上的横梁安装孔,横梁与侧梁之间可沿第二方向产生相对位移;横梁的长度大于两个侧梁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限位件,设置在横梁与侧梁之间,用于限制横梁与侧梁之间的相对位移在预设范围内。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及轨道车辆能通过较小曲率半径的曲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本申请涉及转向架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轨道车辆是连结各城市的重要交通纽带,也逐渐成为城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车辆还是实现货物运输的主要载体。轨道车辆主要包括车体及设置在车体下方的转向架,转向架用于对车体进行承载并实现走行和转向功能。传统的转向架主要包括构架、轮对、牵引装置、制动装置、一系悬挂和二系悬挂。其中,构架是转向架的主体骨架,其余各部件均安装在构架上,因此构架必须具有较高的强度及稳定性。构架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侧梁以及连接在两个侧梁之间的横梁,为保证构架的稳定性,横梁与侧梁之间通常是固定连接的。在车辆通过曲线的过程中,车体与转向架之间会产生相对横向移动,该横向移动是通过二系悬挂、牵引装置、横梁之间的配合来实现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向架及轨道车辆。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侧梁,所述侧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侧梁的中部开设横梁安装孔,所述横梁安装孔为通孔,横梁安装孔的中心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横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横梁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侧梁上的横梁安装孔,横梁与侧梁之间可沿第二方向产生相对位移;横梁的长度大于两个侧梁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限位件,设置在横梁与侧梁之间,用于限制横梁与侧梁之间的相对位移在预设范围内。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梁和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横梁,横梁的两端穿过设置在侧梁中部的横梁安装孔,使横梁与侧梁之间能够产生横向相对移动,采用限位件设置在横梁和侧梁之间用于限制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移在预设范围内,保证了运行安全,也使转向架能够满足较小曲率半径的曲线通过的要求,提高轨道车辆的转弯性能及安全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的立体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的俯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侧梁的侧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的另一立体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的另一俯视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横梁的立体图;图7为图2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8为图7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横梁与侧梁装配的爆炸视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横梁与侧梁相对移动至第一极限位置的剖视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横梁与侧梁相对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侧梁;11-横梁安装孔;2-横梁;21-横梁主体段;211-定位轴肩;22-横梁配合段;23-横梁连接段;3-纵向梁;4-轮对;61-二系支撑板;62-钢弹簧;7-牵引装置;81-限位端盖;811-端盖主体部;812-端盖限位部;82-定位挡圈;83-衬套。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能够应用于轨道车辆中,该轨道车辆可以为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可以为动车组、地铁、轻轨或有轨电车等,也可以为其他的工程类轨道车辆。该转向架能够适应较小曲率半径的弯曲路线。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的立体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包括:侧梁1、横梁2以及设置在横梁1和侧梁2之间的限位件。其中,侧梁1的数量为两个,二者相互平行,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为纵向方向,即与轨道车辆行进方向相同的水平方向。每个侧梁1的中部均开设有横梁安装孔,横梁安装孔为通孔,横梁安装孔的中心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为横向,即与轨道车辆行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横梁2沿横向方向延伸,横梁2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侧梁2上的横梁安装孔,横梁2与侧梁1之间可沿横向方向产生相对位移。横梁的长度大于两个侧梁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限位件设置在横梁2与侧梁1之间,用于限制横梁2与侧梁1之间的相对位移在预设范围内。摒弃了传统方案中横梁与侧梁固定连接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横梁2与侧梁1是可以在横向方向上产生相对移动的。采用限位件设置在横梁2与侧梁1之间,用于限制横向移动量在预设范围内。转向架还包括轮对4,设置在侧梁1的两端,轮对4中的车轮沿着轨道行走。轮对4与侧梁1之间设置有一系悬挂装置,用于对轮对与侧梁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达到减振的效果。横梁2可通过牵引装置7与车体相连为一体,在轨道车辆经过曲线时,侧梁随着车轮沿着轨道运行,车体、牵引装置、横梁2一起与侧梁产生一定量的横向偏移,能够满足较小曲率半径的曲线通过要求。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两个侧梁和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横梁,横梁的两端穿过设置在侧梁中部的横梁安装孔,使横梁与侧梁之间能够产生横向相对移动,采用限位件设置在横梁和侧梁之间用于限制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移在预设范围内,保证了运行安全,也使转向架能够满足较小曲率半径的曲线通过的要求,提高轨道车辆的转弯性能及安全性。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的具体实现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两个箱型的侧梁1平行布设,两个横梁2设置在两个侧梁1的中部之间,两个横梁2均与侧梁1之间能够产生横向相对移动。两个横梁2之间留有预设距离。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中侧梁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侧梁1为两端高中部低的箱型梁,由顶板、底板和侧板焊接而成。顶板、底板和侧板均可以为钢板。侧梁1的中部对称设置有两个横梁安装孔11,两个横梁安装孔11的中心线高度相同,孔径相同。两个横梁2分别对应插入两个侧梁1中的横梁安装孔11中,两个横梁2的尺寸相同,高度相同,以使两个横梁2是对称设置的,有利于转向架受力平衡。横梁2的截面为圆形,可以为实心的钢梁,也可以为空心的钢管梁,则侧梁1上设置的横梁安装孔11为圆孔。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纵向梁3固定连接在两个横梁2之间,将两个横梁2连接为一体结构。两个横梁2与纵向梁3一起相对于侧梁1移动,避免两个横梁2之间的相对位移不一致而导致受力不均进而影响转向架过曲线的性能。具体的,纵向梁3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两个横梁2之间,且位于侧梁1的内侧。纵向梁3的长度大于两个横梁2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纵向梁3搭接在两个横梁2的上方,纵向梁3的下表面与横梁2固定连接。具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n平行设置的两个侧梁,所述侧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侧梁的中部开设横梁安装孔,所述横梁安装孔为通孔,横梁安装孔的中心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n横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横梁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侧梁上的横梁安装孔,横梁与侧梁之间可沿第二方向产生相对位移;横梁的长度大于两个侧梁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n限位件,设置在横梁与侧梁之间,用于限制横梁与侧梁之间的相对位移在预设范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行设置的两个侧梁,所述侧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侧梁的中部开设横梁安装孔,所述横梁安装孔为通孔,横梁安装孔的中心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横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横梁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侧梁上的横梁安装孔,横梁与侧梁之间可沿第二方向产生相对位移;横梁的长度大于两个侧梁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
限位件,设置在横梁与侧梁之间,用于限制横梁与侧梁之间的相对位移在预设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横梁之间留有预设距离;横梁安装孔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侧梁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纵向梁,沿第一方向延伸,固定连接在两个横梁之间;所述纵向梁位于侧梁的内侧;纵向梁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两个横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梁的长度大于两个横梁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纵向梁搭接在两个横梁的上方,纵向梁的下表面与横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安装二系悬挂装置的二系支撑板;所述二系支撑板位于纵向梁和侧梁的上方,二系支撑板与纵向梁固定连接,二系支撑板与侧梁之间可沿第二方向产生相对位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阳,段泽斌,姜斌,刘军,陈翠梅,吴瑞梅,于云海,毕越宽,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