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90986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包括后固定架、前滑动架、受力踏板、支撑杆、第一弹性件、横向连接杆以及弧形托板;前滑动架和后固定架滑动连接;滑动架的中部设有与受力踏板适配的通槽,通槽的槽壁固定垂直设有滑板,相应地,受力踏板的周部设有与滑板适配的滑槽;滑板背向滑动架的一端横向设有固定板,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固定板相固定,另一端与受力踏板的端部相固定;前滑动架背向后固定架的一端设有铰接片,支撑杆的一端与铰接片铰接,另一端与横向连接杆相固定,弧形托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弧形托板分别固定设置于横向连接杆的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辅助患者自行实施腿部康复训练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为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中,通过适宜的训练来改善下肢活动直至达到能够行走或者正常行走的目的。传统的下肢训练装置是通过电机驱动托架进而带动束缚在托架上的下肢进行运动。然而,这种方式的训练是较为被动的训练方式,其效果远不及主动的训练方式,如患者由医护人员搀扶,尝试进行行走或者依靠拐杖锻炼腿部的发力。当然,由医护人员搀扶或者患者自行在拐杖的辅助支撑下进行锻炼的话,容易发生患者意外摔倒的情况。并且,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无法直身行走,也是主动训练不适于大部分患者的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该腿部康复训练装置具有可辅助患者自行实施腿部康复训练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后固定架、前滑动架、受力踏板、支撑杆、第一弹性件、横向连接杆以及用于固定患者腿部的弧形托板;所述前滑动架和后固定架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架的中部设有与受力踏板适配的通槽,所述通槽的槽壁固定垂直设有滑板,相应地,所述受力踏板的周部设有与滑板适配的滑槽;所述滑板背向滑动架的一端横向设有固定板,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固定板相固定,另一端与受力踏板的端部相固定;所述前滑动架背向后固定架的一端设有铰接片,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铰接片铰接,另一端与横向连接杆相固定,所述弧形托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弧形托板分别固定设置于横向连接杆的两端。作为优选,所述后固定架的下端横向设置有滑轨,相应地,所述前滑动架的下端设有可于滑轨杆内滑动的滑杆,所述后固定架和前滑动架滑动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滑杆的侧端面设有限位滑槽,相应地,所述滑轨的内侧壁设有与限位滑槽适配的限位凸部。作为优选,该腿部康复训练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后固定架相固定,另一端与受力踏板的端部相固定。作为优选,该腿部康复训练装置还包括弹力回复机构,所述弹力回复机构包括第三弹性件、下固定板以及上固定托板,所述下固定板固定设置于滑动架的下端,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与下固定板的上端相固定,另一端与上固定托板相固定,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上固定托板的上端相接触。作为优选,所述后固定架的上端设有与病床床杆处悬挂固定的勾部。作为优选,所述受力踏板朝向弧形托板的一侧设有适配脚部的踩踏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本技术中,患者可将腿部放置于弧形托板上,通过对受力踏板施力,可锻炼脚部力量。由于受力踏板受力后,第一弹性件可发生形变,当患者未对受力踏板施力时,受力踏板可恢复原位,患者通过反复实施上述操作,可起到锻炼的脚部力量的效果。同时,由于后固定架和前滑动架之间是可滑动连接的,故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体型,调节其两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更适配患者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滑动架,11、滑板,12、固定板,2、受力踏板,21、踩踏槽,22、第二弹性件,3、后固定架,31、勾部,32、滑轨,33、滑杆,41、下固定板,43、第三弹性件,44、上固定托板,51、支撑杆,52、横向连接杆,53、弧形托板。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如图1~2所示,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后固定架3、前滑动架1、受力踏板2、支撑杆51、第一弹性件13、横向连接杆52以及用于固定患者腿部的弧形托板53;前滑动架1和后固定架3滑动连接;滑动架1的中部设有与受力踏板2适配的通槽,通槽的槽壁固定垂直设有滑板11,相应地,受力踏板2的周部设有与滑板11适配的滑槽;滑板11背向滑动架1的一端横向设有固定板12,第一弹性件13的一端与固定板12相固定,另一端与受力踏板2的端部相固定;前滑动架1背向后固定架3的一端设有铰接片42,支撑杆51的一端与铰接片42铰接,另一端与横向连接杆52相固定,弧形托板5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弧形托板53分别固定设置于横向连接杆52的两端。如图1所示,后固定架3的下端横向设置有滑轨32,相应地,前滑动架1的下端设有可于滑轨杆内滑动的滑杆33,后固定架3和前滑动架1滑动连接。医护人员通过调节前滑动架1和后固定架3之间的距离可使其更加适用于患者使用。本实施例中,滑轨32和滑杆33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故患者在使用时,不会发生自行移动。当然在实际产品中,为了防止两者发生滑动,可设置固定螺栓穿过滑轨32,与滑杆33抵紧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滑杆33和滑轨32发生位移,滑杆33的侧端面设有限位滑槽,相应地,滑轨32的内侧壁设有与限位滑槽适配的限位凸部。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弹性件22,第二弹性件22的一端与后固定架3相固定,另一端与受力踏板2的端部相固定。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弹力回复机构,弹力回复机构包括第三弹性件43、下固定板41以及上固定托板44,下固定板41固定设置于滑动架1的下端,第三弹性件43的一端与下固定板41的上端相固定,另一端与上固定托板44相固定,支撑杆51的下端与上固定托板44的上端相接触。患者可通过下压腿部,对支撑杆51进行施力,当支撑杆51受力后,可挤压第三弹性件43。当患者停止对第三弹性件43施力时,第三弹性件43可恢复原位。患者通过重复操作上述步骤可锻炼膝盖处的力量。为了防止该腿部康复训练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滑动,后固定架3的上端设有与病床床杆处悬挂固定的勾部31。为了有利于患者脚部定位,受力踏板2朝向弧形托板53的一侧设有适配脚部的踩踏槽21。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固定架(3)、前滑动架(1)、受力踏板(2)、支撑杆(51)、第一弹性件(13)、横向连接杆(52)以及用于固定患者腿部的弧形托板(53);/n所述前滑动架(1)和后固定架(3)滑动连接;/n所述滑动架(1)的中部设有与受力踏板(2)适配的通槽,所述通槽的槽壁固定垂直设有滑板(11),相应地,所述受力踏板(2)的周部设有与滑板(11)适配的滑槽;/n所述滑板(11)背向滑动架(1)的一端横向设有固定板(12),所述第一弹性件(13)的一端与固定板(12)相固定,另一端与受力踏板(2)的端部相固定;/n所述前滑动架(1)背向后固定架(3)的一端设有铰接片(42),所述支撑杆(51)的一端与铰接片(42)铰接,另一端与横向连接杆(52)相固定,所述弧形托板(5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弧形托板(53)分别固定设置于横向连接杆(52)的两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固定架(3)、前滑动架(1)、受力踏板(2)、支撑杆(51)、第一弹性件(13)、横向连接杆(52)以及用于固定患者腿部的弧形托板(53);
所述前滑动架(1)和后固定架(3)滑动连接;
所述滑动架(1)的中部设有与受力踏板(2)适配的通槽,所述通槽的槽壁固定垂直设有滑板(11),相应地,所述受力踏板(2)的周部设有与滑板(11)适配的滑槽;
所述滑板(11)背向滑动架(1)的一端横向设有固定板(12),所述第一弹性件(13)的一端与固定板(12)相固定,另一端与受力踏板(2)的端部相固定;
所述前滑动架(1)背向后固定架(3)的一端设有铰接片(42),所述支撑杆(51)的一端与铰接片(42)铰接,另一端与横向连接杆(52)相固定,所述弧形托板(5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弧形托板(53)分别固定设置于横向连接杆(52)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腿部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固定架(3)的下端横向设置有滑轨(32),相应地,所述前滑动架(1)的下端设有可于滑轨杆内滑动的滑杆(33),所述后固定架(3)和前滑动架(1)滑动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秀群徐菊玲袁梦文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