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排气格栅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气格栅
,特别涉及一种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排气格栅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排气格栅,是当车舱内部空气压力升高时调节车内外压力的一种减压装置。在关车门或空调吹风时,由于车内压力增大,气流从车内通过排气格栅流向车外,达到平衡车内外气压功能的目的。排风格栅安装固定在后围内板上,通常由本体和叶片组成。现有排气格栅是机械式开启,结构上由装配支架固定在车身尾部。排气格栅的叶片受内部气体冲击上抬,待内外压力平衡后叶片落下。这种排气格栅只有当内部的气体冲击力够大时叶片才能够开启,对车内压力的反应不够敏感,车内声腔易产生共振的轰鸣音,引起眩晕或烦躁等不适感;此外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排气格栅叶片会颠簸开启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旨在解决排气格栅的叶片不能合理开启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汽车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排气格栅系统包括排气格栅及调节装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格栅系统包括排气格栅及调节装置,所述排气格栅包括本体和叶片,所述本体上设有进气口,所述叶片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以打开和盖合所述进气口,所述调节装置驱动连接所述叶片;所述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获取汽车车舱内的气压参数;/n根据所述汽车车舱内的气压参数与标准大气压的差值,确定气压差;/n根据所述气压差,确定所述叶片的开启角度值;/n根据所述开启角度值,控制所述调节装置工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格栅系统包括排气格栅及调节装置,所述排气格栅包括本体和叶片,所述本体上设有进气口,所述叶片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以打开和盖合所述进气口,所述调节装置驱动连接所述叶片;所述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汽车车舱内的气压参数;
根据所述汽车车舱内的气压参数与标准大气压的差值,确定气压差;
根据所述气压差,确定所述叶片的开启角度值;
根据所述开启角度值,控制所述调节装置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汽车车舱内的气压参数与标准大气压的差值,确定气压差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气压差;
判断所述气压差与第一预设气压差值、第二预设气压差值、第三预设气压差值及第四预设气压差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所述气压差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气压差值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气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气压差为第一气压差;
在所述气压差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气压差值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气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气压差为第二气压差;
在所述气压差大于所述第三预设气压差值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预设气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气压差为第三气压差;
在所述气压差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气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气压差为第四气压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本体上且靠近所述进气口一侧的电磁件、以及设于所述叶片表面上的配合件;
所述判断所述气压差与第一预设气压差值、第二预设气压差值、第三预设气压差值及第四预设气压差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气压差,确定所述电磁件的极性;
在所述气压差为所述第一气压差、所述第二气压差、以及所述第三气压差时,确定所述电磁件的极性与所述配合件的极性相同,以通过排斥所述配合件而带动所述叶片转动进而开启所述进气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气压差,确定所述叶片的所述开启角度值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气压差,确定所述电磁件产生电磁强度不同的电磁场;
在为所述第一气压差时,确定所述电磁件产生第一电磁强度电磁场,以调节所述叶片至第一开启角度值;
在为所述第二气压差时,确定所述电磁件产生第二电磁强度电磁场,以调节所述叶片至第二开启角度值;
在为所述第三气压差时,确定所述电磁件产生第三电磁强度电磁场,以调节所述叶片至第三开启角度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格栅系统的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孝菊,王一帆,方治,郏超,高恒,王晓龙,蒯正龙,韩占武,潘一博,许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