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包括辅助架,所述辅助架包括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下端面套设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滑杆远离套筒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一转向接头,所述第一转向接头远离第一滑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手扶杆,所述手扶杆远离第一转向接头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转向接头,所述第二转向接头远离手扶杆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下端面套设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二固定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稳定性高,可根据病人的需求进行高度调节,天气昏暗时,为患者提供照明装置,过往这辆经过时,该装置显眼易看,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
本技术是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属于医疗辅助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生活中骨科病人手术后,通常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因此会使用到辅助行走装置。公开号为CN209695755U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包括辅助架,辅助架的左侧支柱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装置和第二固定装置,辅助架的右侧支柱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装置,第一固定装置、第二固定装置和第三固定装置均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柱之间的空心横轴,空心横轴的中心处向空心横轴两端开设有放置槽,空心横轴的外壁通过开设的螺纹螺旋连接有一对紧固件,且一对紧固件分别设在放置槽轴向的两侧,第一固定装置的放置槽内通过紧固件固定有第一连接轴,第二固定装置的放置槽内通过紧固件固定有第二连接轴,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之间固定连接有坐布,该装置实现了患者在户外活动时可以得到适当休息,操作简单方便,但患者在户外活动时,由于天气原因,常缺少辅助照明装置,该装置无法随着不同身高患者来调节高度,天气昏暗时,过往车辆很难看到患者,易发生安全隐患,在道路不平整情况下,装置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患者在户外活动时,由于天气原因,常缺少辅助照明装置,该装置无法随着不同身高患者来调节高度,天气昏暗时,过往车辆很难看到患者,易发生安全隐患,在道路不平整情况下,装置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本技术稳定性高,可根据病人的需求进行高度调节,天气昏暗时,为患者提供照明装置,过往这辆经过时,该装置显眼易看,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包括辅助架,所述辅助架对应设有两个,所述辅助架包括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下端面套设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固定安装万向轮,所述第一滑杆远离套筒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一转向接头,所述第一转向接头远离第一滑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手扶杆,所述手扶杆远离第一转向接头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转向接头,所述第二转向接头远离手扶杆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下端面套设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远离第二套筒的一端固定安装调节装置,所述手扶杆下侧设有升降装置,所述辅助架之间固定安装照明装置。优选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金属球,所述第二固定杆下端面开设球形槽,所述金属球通过球形槽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杆,所述金属球远离第二固定杆的一端焊接金属踏板。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一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中部位置固定安装第三滑杆,所述第三滑杆下端套设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支撑杆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套筒。优选地,所述第三套筒外表面开设螺纹通孔,所述螺纹通孔内设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与螺纹盲孔啮合。优选地,所述照明装置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前端面中部位置固定安装照明灯,所述连接杆内安装电池组,所述照明灯电性连接电池组。优选地,所述手扶杆中部位置通过胶水粘贴海绵垫圈。优选地,所述第一滑杆外表面通过胶水粘贴有第一反光贴,所述第二滑杆外表面通过胶水粘贴有第二反光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当患者对高度调整有需要时,拧动紧固螺栓,向上拉动或者向下推动手扶杆来调节自己所需高度,当高度调节完成后,拧紧紧固螺栓,用于固定第三滑杆在第三套筒内的位置,当在照明不良的环境下,病人可通过打开照明灯,在道路不平整的情况下,金属球可调节角度,提高装置的稳定性,通过在第一滑杆与第二滑杆上粘贴反光贴,为过往车辆提供警示,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中连接杆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中第二固定杆的剖视图;图中:1-第一滑杆、2-第一转向接头、3-连接杆、4-手扶杆、5-第二转向接头、6-第二滑杆、7-第二套筒、8-第二固定杆、9-金属球、10-踏板、11-第三套筒、12-紧固螺栓、13-万向轮、14-第一固定杆、15-第一套筒、16-第三滑杆、17-电池组、18-照明灯、19-球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优选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包括辅助架,辅助架对应设有两个,辅助架包括第一滑杆1,第一滑杆1下端面套设第一套筒15,第一套筒15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一固定杆14,第一固定杆14远离第一套筒15的一端固定安装万向轮13,第一滑杆1远离套筒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一转向接头2,第一转向接头2远离第一滑杆1的一端固定安装手扶杆4,手扶杆4远离第一转向接头2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转向接头5,第二转向接头5远离手扶杆4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滑杆6,第二滑杆6下端面套设第二套筒7,第二套筒7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二固定杆8,第二固定杆8远离第二套筒7的一端固定安装调节装置,手扶杆4下侧设有升降装置,辅助架之间固定安装照明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病人握住手扶杆4,手扶杆4上安装有海绵垫圈,使病人在压动手扶杆4时不会被磕伤,进而向前推动装置,万向轮13带动装置前行,当需要改变方向时,只需要向所需方向推动,万向轮13即可转向前行,当经过不平整道路时,设置在球形槽19内的金属球9可调节角度,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当病人需要向上进行调节时,拧动紧固螺栓12,向上拉动手扶杆4,第一滑杆1从第一套筒15内向上滑出,第二滑杆6从第二套筒7内向上滑出,第三滑杆16从第三套筒11内向上滑出,当调节到所需高度时,拧紧紧固螺栓12,可固定升降装置,当病人需要向下进行调节时,拧动紧固螺栓12,向下拉动手扶杆4,第一滑杆1滑入第一套筒15内,第二滑杆6滑入第二套筒7内,第二滑杆6滑入第二套筒7内,当调节到所需高度时,拧紧紧固螺栓12,可固定升降装置,当附近照明不良的情况下,闭合照明灯18的电路,电池组17为照明灯18提供电能,电池组17可拆卸进行充电,照明灯18将电能转化为光能,为病人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通过设置在第一滑杆1的第一反光贴和第二滑杆6上的第二反光贴,为过往车辆提供警示,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进一步地,调节装置包括金属球9,第二固定杆8下端面开设球形槽19,金属球9通过球形槽19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杆8,金属球9远离第二固定杆8的一端焊接金属踏板10。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经过不平整道路时,设置在球形槽19内的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包括辅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架对应设有两个,所述辅助架包括第一滑杆(1),所述第一滑杆(1)下端面套设第一套筒(15),所述第一套筒(15)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一固定杆(14),所述第一固定杆(14)远离第一套筒(15)的一端固定安装万向轮(13),所述第一滑杆(1)远离套筒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一转向接头(2),所述第一转向接头(2)远离第一滑杆(1)的一端固定安装手扶杆(4),所述手扶杆(4)远离第一转向接头(2)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转向接头(5),所述第二转向接头(5)远离手扶杆(4)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滑杆(6),所述第二滑杆(6)下端面套设第二套筒(7),所述第二套筒(7)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二固定杆(8),所述第二固定杆(8)远离第二套筒(7)的一端固定安装调节装置,所述手扶杆(4)下侧设有升降装置,所述辅助架之间固定安装照明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包括辅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架对应设有两个,所述辅助架包括第一滑杆(1),所述第一滑杆(1)下端面套设第一套筒(15),所述第一套筒(15)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一固定杆(14),所述第一固定杆(14)远离第一套筒(15)的一端固定安装万向轮(13),所述第一滑杆(1)远离套筒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一转向接头(2),所述第一转向接头(2)远离第一滑杆(1)的一端固定安装手扶杆(4),所述手扶杆(4)远离第一转向接头(2)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转向接头(5),所述第二转向接头(5)远离手扶杆(4)的一端固定安装第二滑杆(6),所述第二滑杆(6)下端面套设第二套筒(7),所述第二套筒(7)下端面固定安装第二固定杆(8),所述第二固定杆(8)远离第二套筒(7)的一端固定安装调节装置,所述手扶杆(4)下侧设有升降装置,所述辅助架之间固定安装照明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金属球(9),所述第二固定杆(8)下端面开设球形槽(19),所述金属球(9)通过球形槽(19)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杆(8),所述金属球(9)远离第二固定杆(8)的一端焊接金属踏板(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康复医学用辅助行走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红梅,郑昌建,杨红芹,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