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多工位机器人焊接夹持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焊接夹持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多工位机器人焊接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焊接机器人是从事焊接的工业机器人。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业机器人属于标准焊接机器人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多用途的、可重复编程的自动控制操作机,具有三个或更多可编程的轴,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为了适应不同的用途,机器人最后一个轴的机械接口,通常是一个连接法兰,可接装不同工具或称末端执行器。焊接机器人就是在工业机器人的末轴法兰装接焊钳或焊枪的,使之能进行焊接,切割或热喷涂,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控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自动焊接机器人其技术已日益成熟,焊接机器人存在较多优点,稳定和提高焊接质量,能将焊接质量以数值的形式反映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人劳动强度,可在有害环境下工作,降低了对工人操作技术的要求,缩短了产品改型换代的准备周期,减少相应的设备投资,因此,在各行各业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比如专利号为CN201720064617.9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车梁焊接夹持装置,其基本描述为:该装置包括平台、安装于平台上的多个定位夹具,定位夹具包括均与平台连接的基座、与基座固定连接的固定件、设置于固定件一端的连接件以及设置于连接件上的转动件,转动件的一端通过设置于连接件上的销轴与连接件转动连接,转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形成用于夹紧车梁的夹紧区域,连接件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固定件滑动连接,且在所述连接件与基座之间设置有用于将连接件锁紧于所述基座上的调节组件。r>基于上述专利描述,可以看出,类似现有的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焊接时使用的夹持设备不能多工位或多方向的对焊件进行固定,夹持设备单次夹持数量较少,导致生产效率较低。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高效多工位机器人焊接夹持装置,以期达到更加实用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多工位机器人焊接夹持装置,以解决类似现有的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焊接时使用的夹持设备不能多工位或多方向的对焊件进行固定,夹持设备单次夹持数量较少,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一种高效多工位机器人焊接夹持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高效多工位机器人焊接夹持装置,包括工位一,工位二,前后底梁,前夹具,左夹具,右夹具,横向夹具,前纵向夹具,后纵向夹具,移动推缸,后侧夹台;所述工位一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侧底梁的上方;所述工位二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侧底梁的上方;所述前后底梁分两处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的侧底梁两端;所述前夹具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的上表面上;所述左夹具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的上表面上;所述右夹具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的上表面上;所述横向夹具同样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的上表面的右侧;所述前纵向夹具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的上表面的前侧;所述后纵向夹具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的上表面的后侧;所述移动推缸的气缸主体固定连接在工位二的上表面上,且移动推缸的导轨同样固定连接在工位二的上表面上;所述后侧夹台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移动推缸的移动台上。进一步的,所述工位一的表面上设有两处矩形孔,且工位一的上表面前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座一,并且工位一的上表面后方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座二和固定座三。进一步的,所述工位二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处固定座四,且工位二的表面上同样固定连接有一处固定座五。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推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移动台,且移动台的底面开设有两处矩形的滑槽,并且移动台通过自带的滑槽滑动连接在导轨上。进一步的,所述后侧夹台固定连接在后夹板上,且后夹板为L形结构的折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现有的机器人焊接夹持设备上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主要体现在:此结构的工位一与工位二上均设有多处夹持工具,通过工位上各自的气缸推动夹持推杆,与工位上的夹持架配合即可夹紧被焊接设备,在移动推缸的作用下还可实现移动台的动作,可调整移动台的位置,使上方后侧夹台可以在移动推缸的作用下实现位移,更便于对被焊接件的位置控制,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比现有的焊接工装便于控制,使用方便,可实现被焊件的多工位夹持作用,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工位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工位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工位一;101、固定座一;102、固定座二;103、固定座三;2、工位二;201、固定座四;202、固定座五;3、侧底梁;4、前后底梁;5、前夹具;6、左夹具;7、右夹具;8、横向夹具;9、前纵向夹具;10、后纵向夹具;11、移动推缸;1101、移动台;1102、导轨;12、后侧夹台;1201、后夹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效多工位机器人焊接夹持装置,包括工位一1,工位二2,前后底梁4,前夹具5,左夹具6,右夹具7,横向夹具8,前纵向夹具9,后纵向夹具10,移动推缸11,后侧夹台12;工位一1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侧底梁3的上方;工位二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侧底梁3的上方;前后底梁4分两处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的侧底梁3两端;前夹具5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1的上表面上;左夹具6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1的上表面上;右夹具7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1的上表面上;横向夹具8同样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的右侧;前纵向夹具9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的前侧;后纵向夹具1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的后侧;移动推缸11的气缸主体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上,且移动推缸11的导轨1102同样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上;后侧夹台1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移动推缸11的移动台1101上。其中,工位一1的表面上设有两处矩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多工位机器人焊接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位一(1),工位二(2),前后底梁(4),前夹具(5),左夹具(6),右夹具(7),横向夹具(8),前纵向夹具(9),后纵向夹具(10),移动推缸(11),后侧夹台(12);所述工位一(1)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侧底梁(3)的上方;所述工位二(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侧底梁(3)的上方;所述前后底梁(4)分两处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的侧底梁(3)两端;所述前夹具(5)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1)的上表面上;所述左夹具(6)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1)的上表面上;所述右夹具(7)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1)的上表面上;所述横向夹具(8)同样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的右侧;所述前纵向夹具(9)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的前侧;所述后纵向夹具(1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的后侧;所述移动推缸(11)的气缸主体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上,且移动推缸(11)的导轨(1102)同样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上;所述后侧夹台(1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移动推缸(11)的移动台(1101)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多工位机器人焊接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位一(1),工位二(2),前后底梁(4),前夹具(5),左夹具(6),右夹具(7),横向夹具(8),前纵向夹具(9),后纵向夹具(10),移动推缸(11),后侧夹台(12);所述工位一(1)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侧底梁(3)的上方;所述工位二(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侧底梁(3)的上方;所述前后底梁(4)分两处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的侧底梁(3)两端;所述前夹具(5)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1)的上表面上;所述左夹具(6)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1)的上表面上;所述右夹具(7)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一(1)的上表面上;所述横向夹具(8)同样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的右侧;所述前纵向夹具(9)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的前侧;所述后纵向夹具(1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的后侧;所述移动推缸(11)的气缸主体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上,且移动推缸(11)的导轨(1102)同样固定连接在工位二(2)的上表面上;所述后侧夹台(12)通过螺钉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莫足雨,
申请(专利权)人:十堰市时纬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