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装置、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和支架医疗器械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8562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固定装置、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和支架医疗器械。一种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粘贴件、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粘贴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与体外回收线的近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该固定装置能够调整体外回收线在使用者体外的外露长度,且能够降低固定难度,并能够对体外回收线的张力进行调整,从而能够降低使用者的不适感,在提高外形的美观度的同时,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生活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固定装置、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和支架医疗器械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固定装置、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和支架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目前食管支架广泛应用于解决临床上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管狭窄、食管气管瘘等病症,对于这其中的多数病例,需要选择安置覆膜食管支架待狭窄缓解、瘘口愈合或下一步措施时取出支架以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覆膜支架不能长期牢固的固定在食管上,特别是对于良性患者,当病症缓解,食道狭窄消除后,支架容易发生移位,甚至掉入胃腔、肠腔,从而影响支架治疗效果,甚至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所以支架上一般留有体外回收线,经口或经鼻牵拉,以防止支架移位或掉落。直到病人食管狭窄解除或瘘口愈合后将支架取出,一般放置周期1-2月不等;而临床上一般将体外回收线用胶布贴固于患者鼻翼、面颊、耳部以达到固定目的。但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病人会有咽喉不适感,鼻翼、耳周的皮肤破损,进食时疼痛及不适更加明显,生活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装置、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和支架医疗器械,其能够降低体外回收线的固定难度,并能够对体外回收线的张力进行调整,从而能够降低使用者的不适感,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生活品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粘贴件、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粘贴件连接,第二连接件用于与体外回收线的近端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接、插拔或螺纹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件包括安装盘以及转动支架;安装盘与第一连接件连接,转动支架转动连接于安装盘,体外回收线的近端绕接于转动支架。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盘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与转动支架连接以限制转动支架相对于安装盘转动。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动支架在安装盘上的转动连接处与限位部间隔。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件还包括与安装盘连接的卡环;第一连接件包括连接柱以及设置于连接柱的外周面的卡槽;安装盘的底面设置有通孔;连接柱穿过通孔后,卡槽与卡环卡合。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与粘贴件可拆卸地连接。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粘贴件为明胶贴,明胶贴具备与患者的颈部或患者的面部相适应的形状。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明胶贴为多边形、圆弧形、水滴形、葫芦形或蝴蝶形。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包括软管以及上述的固定装置;软管的近端与粘贴件连接,软管套设于体外回收线外,且软管的远端用于伸入患者的体内。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软管的延伸方向,软管的外周面设置有长度标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软管内的引线钩,引线钩用于引导体外回收线的近端由软管的远端伸入,且由软管的近端伸出。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医疗器械,支架医疗器械支架包括体内支架、体外回收线以及上述的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体外回收线的远端与体内支架连接,体外回收线的近端与第二连接件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该固定装置包括粘贴件、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件与粘贴件连接,第二连接件用于与体外回收线的近端连接,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连接。粘贴件粘贴于使用者的面部或颈部,而当体外回收线的近端与第二连接件连接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配合,便可将体外回收线的近端固定于患者的面部或颈部,而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地连接,故通过调整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连接状态便可对体外回收线的张力进行调整,从而能够降低使用者的不适感,有利于提高使用者的生活品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体外回收线与固定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固定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圆弧形明胶贴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水滴形明胶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葫芦形明胶贴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蝴蝶形明胶贴的结构示意图;专利技术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架医疗器械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固定装置;110-粘贴件;120-第一连接件;130-第二连接件;140-体外回收线;131-安装盘;132-转动支架;133-卡环;121-连接柱;122-卡槽;111-明胶贴;200-体外回收线固定装置;210-软管;211-长度标记;300-支架医疗器械;310-体内支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n所述固定装置(100)包括粘贴件(110)、第一连接件(120)及第二连接件(130);/n所述第一连接件(120)与所述粘贴件(11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30)用于与体外回收线(140)的近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0)可拆卸地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100)包括粘贴件(110)、第一连接件(120)及第二连接件(130);
所述第一连接件(120)与所述粘贴件(11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130)用于与体外回收线(140)的近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1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0)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1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30)为卡接、插拔或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130)包括安装盘(131)以及转动支架(132);
所述安装盘(131)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20)连接,所述转动支架(132)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盘(131),所述体外回收线(140)的近端绕接于所述转动支架(1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盘(131)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所述转动支架(132)连接以限制所述转动支架(132)相对于所述安装盘(131)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支架(132)在所述安装盘(131)上的转动连接处与所述限位部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130)还包括与所述安装盘(131)连接的卡环(133);所述第一连接件(120)包括连接柱(121)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柱(121)的外周面的卡槽(122);所述安装盘(131)的底面设置有通孔;
所述连接柱(121)穿过所述通孔后,所述卡槽(122)与所述卡环(133)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美益婷婷施瑞华韦建宇沈正华冯明浩冷德嵘
申请(专利权)人: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