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及既有筒仓顶部加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743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及既有筒仓顶部加建方法,其中,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加建于既有筒仓上,所述既有筒仓包括筒仓仓身及设置于地面上的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包括第一底部框架及第二底部框架,所述第一底部框架位于所述第二底部框架的外周侧,所述筒仓仓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部框架的上方,包括钢筋混凝土墩、锚栓、格构柱及桁架,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底部框架上,所述锚栓的一端埋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内,所述格构柱的下端与所述锚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格构柱的上端贯穿所述筒仓仓身,所述桁架连接于所述格构柱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筒仓仓身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具有经济且安全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及既有筒仓顶部加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及既有筒仓顶部加建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在工业建筑更新与改造方面的应用和推广比发达国家晚。由于经济、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等问题,在城市更新中,大多还是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不仅改造成本高,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内仅有少量自发应用的实例,规模往往较小,方法也不够完善,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由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政策颁布及人文需要等因素,对既有建筑的需求由大拆大建逐渐向更新与改造方向转变,这对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筒仓是用于贮存散装物料的仓库,筒仓一般包括设置于地面上的筒仓底部框架以及筒仓仓身,筒仓仓身设置在筒仓底部框架的上方,筒仓底部框架用于支撑筒仓仓身,筒仓仓身的平面形状有正方形、矩形、多边形和圆形等。筒仓作为工业建筑物中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具有很强的工业化特点。传统筒仓顶部加建平台是在新建过程中平台与筒仓一同建成,而在既有筒仓上加建建筑,原有的筒仓承载能力不能承受新增平台的重量,目前一般是在对筒仓进行加固处理后再在原有的筒仓上加建平台,但存在以下问题:筒仓存在竖向承载力低及加固难度大的问题,导致加建建筑结构安全性较低以及加建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经济且安全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及既有筒仓顶部加建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济且安全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济且安全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方法。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加建于既有筒仓上,所述既有筒仓包括筒仓仓身及设置于地面上的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包括第一底部框架及第二底部框架,所述第一底部框架位于所述第二底部框架的外周侧,所述筒仓仓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部框架的上方,包括钢筋混凝土墩、锚栓、格构柱及桁架,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底部框架上,所述锚栓的一端埋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内,所述格构柱的下端与所述锚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格构柱的上端贯穿所述筒仓仓身,所述桁架连接于所述格构柱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筒仓仓身的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既有筒仓原有的位于内侧的第二底部框架上设置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同时对第二底部框架进行加固,并在钢筋混凝土墩预埋锚栓,通过在钢筋混凝土墩上加建格构柱,从而为加建建筑提供竖向承载力,避免新建建筑直接安装在筒仓而导致后续的加固难度大、加建成本高等问题,同时避免直接在原有的第二底部框架上预埋锚栓时破坏原有的第二底部框架,提高了加建结构的安全性,受力明确且可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具有经济且安全的特点。较佳地,所述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板设置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墩上,所述锚栓穿设于所述定位孔内。较佳地,所述格构柱包括第一格构柱及第二格构柱,所述第一格构柱的下端与所述锚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格构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格构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格构柱的上端与所述桁架固定连接。较佳地,所述桁架包括底部组件、中间杆件及顶部组件,所述底部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格构柱的上端,所述中间杆件固定连接于所述顶部组件与所述底部组件之间,所述顶部组件呈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底部组件的上方;所述底部组件包括下弦杆及第一水平连接构件,若干个所述下弦杆呈平行设置,若干个所述第一水平连接构件固定连接于相邻两平行的所述下弦杆之间;所述顶部组件包括上弦杆及第二水平连接构件,若干个所述上弦杆呈平行设置,若干个所述第二水平连接构件固定连接于相邻两平行的所述上弦杆之间;所述中间杆件包括腹杆及斜杆,所述腹杆呈垂直地连接于所述上弦杆与所述下弦杆之间,所述斜杆呈倾斜地连接于所述上弦杆与所述下弦杆之间。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筒仓顶部加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既有筒仓的位于内侧的底部框架上设置钢筋混凝土墩,并将锚栓的一端埋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内;(2)切开既有筒仓的筒仓仓身的顶部屋盖,并将所述顶部屋盖吊至底面预设的堆放区域中;(3)将所述格构柱经所述筒仓仓身的顶部竖直吊至所述筒仓仓身内,将所述格构柱的下端与所述锚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使所述格构柱的上端穿至于所述筒仓仓身的外部;(4)在所述格构柱的上端加建桁架;(5)在所述桁架的外围安装外围护及装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既有筒仓原有的位于内侧的底部框架上设置所述钢筋混凝土墩,以对该底部框架进行加固,并在钢筋混凝土墩预埋锚栓,通过在钢筋混凝土墩上加建格构柱,从而为加建建筑提供竖向承载力,避免新建建筑直接安装在筒仓而导致后续的加固难度大、加建成本高等问题,同时避免直接在原有的底部框架上进行预埋锚栓时破坏原有的底部框架,提高了加建结构的安全性,受力明确且可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方法具有经济且安全的特点。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利用一定位板的定位孔将所述锚栓定位设置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墩上。较佳地,在所述步骤(2)中,提供交叉钢支撑,所述交叉钢支撑包括两个钢支撑件,两所述钢支撑件交叉固定在一起,从下至上将若干个交叉钢支撑安装于所述筒仓塔楼的楼柱上,从而加固所述筒仓塔楼,以减少加建建筑传递的水平力对所述筒仓塔楼造成的影响。较佳地,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桁架包括若干个下弦杆、上弦杆、腹杆、斜杆、第一水平连接构件及第二水平连接构件,将各所述下弦杆平行地安装在所述格构柱上,将各所述第一水平连接构件固定连接于相邻两平行的所述下弦杆之间,将各所述腹杆垂直地安装在所述下弦杆上,将各所述上弦杆平行地安装在所述腹杆上,将各所述第二水平连接构件固定连接于相邻两平行的所述上弦杆之间,以形成一框架整体,并将各所述斜杆在所述框架整体的周侧倾斜地连接于所述下弦杆和所述上弦杆之间。较佳地,在所述步骤(4)中,在加建桁架时,对所述桁架的悬挑构件进行竖向支撑。附图说明图1是既有筒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加建于既有筒仓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去掉部分筒仓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钢筋混凝土墩与第二底部框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钢筋混凝土墩与锚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筒仓塔楼加固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将格构柱吊至筒仓仓身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在格构柱上端安装下弦杆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桁架安装好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100加建于既有筒仓200上,既有筒仓200包括筒仓仓身201及设置于地面上的底部框架202,底部框架202包括第一底部框架202a及第二底部框架202b,第一底部框架202a位于第二底部框架202b的外周侧,筒仓仓身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加建于既有筒仓上,所述既有筒仓包括筒仓仓身及设置于地面上的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包括第一底部框架及第二底部框架,所述第一底部框架位于所述第二底部框架的外周侧,所述筒仓仓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部框架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混凝土墩、锚栓、格构柱及桁架,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底部框架上,所述锚栓的一端埋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内,所述格构柱的下端与所述锚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格构柱的上端贯穿所述筒仓仓身,所述桁架连接于所述格构柱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筒仓仓身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加建于既有筒仓上,所述既有筒仓包括筒仓仓身及设置于地面上的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包括第一底部框架及第二底部框架,所述第一底部框架位于所述第二底部框架的外周侧,所述筒仓仓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部框架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筋混凝土墩、锚栓、格构柱及桁架,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底部框架上,所述锚栓的一端埋设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墩内,所述格构柱的下端与所述锚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格构柱的上端贯穿所述筒仓仓身,所述桁架连接于所述格构柱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筒仓仓身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板设置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墩上,所述锚栓穿设于所述定位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构柱包括第一格构柱及第二格构柱,所述第一格构柱的下端与所述锚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格构柱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格构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格构柱的上端与所述桁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筒仓顶部加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包括底部组件、中间杆件及顶部组件,所述底部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格构柱的上端,所述中间杆件固定连接于所述顶部组件与所述底部组件之间,所述顶部组件呈平行地设置于所述底部组件的上方;所述底部组件包括下弦杆及第一水平连接构件,若干个所述下弦杆呈平行设置,若干个所述第一水平连接构件固定连接于相邻两平行的所述下弦杆之间;所述顶部组件包括上弦杆及第二水平连接构件,若干个所述上弦杆呈平行设置,若干个所述第二水平连接构件固定连接于相邻两平行的所述上弦杆之间;所述中间杆件包括腹杆及斜杆,所述腹杆呈垂直地连接于所述上弦杆与所述下弦杆之间,所述斜杆呈倾斜地连接于所述上弦杆与所述下弦杆之间。


5.一种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凤萍张彤炜谢璋辉刘亮周书东晏曼邓志军倪宏飞刘玉春南楠杨红婧何建修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莞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