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71854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其包括藻类反应池,所述藻类反应池包括输入口、藻类培养隔层、藻类过滤网以及输出口。生活污水从输入口流入,流经藻类培养隔层表面所覆盖的藻类,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下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藻类过滤网的网口连接在藻类培养隔层的过滤口上,在藻类过滤网内设置有藻类的培养基质颗粒,利用培养基质颗粒、藻类过滤网的网孔以及培养基质颗粒表面所覆盖的藻体结构对污水进行过滤流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生物的特性并通过藻类过滤网结构对污水进行过滤,得到脱氮的水体,脱氮的水体在对植株浇水后不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不影响原生环境,绿色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中房屋密度逐渐增加,人口居住密度也逐渐增加,城市排污管网中的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成明显上升趋势。由于生活污水中富含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尿素、氨氮等,其中还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道传染病毒等,因此需要及时对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一旦生活污水处理不及时,其中的有机物极易在夏季温度较高时发生腐化而产生恶臭,还容易为其中的细菌和病原体提供营养,导致传染病蔓延流行。我国目前针对生活污水,主要采用生化法,如活性污泥法、AB法、氧化沟及人工湿地等方式进行处理。现有处理方式技术成熟,出水稳定,对有机污染物、细菌、病毒等的去除效果较好。但现有的污水处理过程中只能去除水体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中的20%-40%。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较难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目前城市市政改造项目越来越重视城市内部小生态圈的建设。城市内部小生态圈以零散分布在城市内部的绿化带、公园、湿地景观为基本单元,穿插在城市肌理中,能够有效调节城市内部微环境,为各类动植物提供缓冲空间,同时改善周围居民的人居环境。但是,由于城市本身绿化空间和土壤、水文等条件的限制,城市中的这些小型绿化区域往往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持其内部植物的养分和水分供给。如何降低绿化维护成本已逐渐成为城市小生态圈建设的一个重点。而且现有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仅仅只是通过机械化的沉淀和过滤生活污水中较大的固体杂质,再通过化学的方式置换出生活污水中部分氮和磷等营养物质。这样的污水处理设备需要的很大空间供生活污水自然沉淀,后期清理沉淀物也很麻烦,处理后的污水含有较多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若就这样排放和作为浇灌的水会影响周边环境甚至引起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本专利技术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汇集处理,能够通过简单的处理过程将生活污水无害化,方便将其汇总至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的再生处理,还能够将中间物质作为城市绿地景观的水份和养料供给来源,直接回收利用。本专利技术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首先,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其包括藻类反应池,其连接在区域污水大管与沉淀过滤罐之间,用于接收区域污水大管中经过动态流量调控制并且已经混匀打散生活污水中固态污染物的预处理污水,对所述预处理污水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输出脱氮水体;所述藻类反应池包括:输入口,其设置在藻类反应池的池壁下部,连接区域污水大管,用于接收预处理污水;藻类培养隔层,其倾斜设置在藻类反应池内,表面覆盖有藻类,所述藻类用于进行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而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且,所述藻类培养隔层的上端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滤口,所述藻类培养隔层的下端抵接在输入口下侧的池壁上;藻类过滤网,其网口连接在藻类培养隔层的过滤口上,所述藻类过滤网内设置有藻类的培养基质颗粒,用于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利用培养基质颗粒、藻类过滤网的网孔以及培养基质颗粒表面所覆盖的藻体结构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输出口,其设置在藻类过滤网下方的池壁上,用于排出经过第一级过滤所获得的脱氮水体。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中,所述沉淀过滤罐,其底部设置有接收口,用于与所述藻类反应池的输出口连接,接收脱氮水体,然后逐级向上对所述脱氮水体进行至少层过滤沉淀;其顶部设置有抽水口,用于连接绿化供水管,抽取沉淀过滤罐中的上层清液,将上层清液输出至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浇灌植物;其内部各层过滤沉淀后所得残渣还在堆肥处理后,为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内的植物提供肥料。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中,所述藻类培养隔层为透明材质,其中间设置有隔层,所述隔层内设置有光源阵列,所述光源阵列由调控信号驱动而发光,用于调节藻类反应池内的光照强度。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中,所述藻类培养隔层的中部还转动连接有固定臂,所述固定臂的上部与藻类反应池的顶部密封连接,所述固定臂的底端所处高度设置为与所述输入口的高度相接近;藻类过滤网内培养基质颗粒表面所覆盖的藻体结构生长至接近于阻塞藻类过滤网网孔时,所述藻类培养隔层的上端由重力作用向输出口方向旋转,所述藻类培养隔层的下端阻塞输入口,所述输出口逐渐排空藻类反应池内的脱氮水体。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中,所述藻类培养隔层,其还连接有密封气囊,所述密封气囊的内侧卡接固定在所述藻类培养隔层的外侧边缘,所述密封气囊的外侧抵接在藻类反应池的池壁内侧表面;其中,位于藻类培养隔层下端的密封气囊加厚,用于抵接在输入口上,完全阻塞所述输入口。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中,所述固定臂连接在藻类培养隔层的外侧,固定臂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其内部设置有调控信号传输线路,所述调控信号传输线路由所述固定臂的下端进入藻类培养隔层中间的隔层,向光源阵列输出调控信号而驱动光源阵列中的相应发光元件发光;所述固定臂的下端由所述密封气囊包裹密封。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中,所述藻类培养隔层的顶部还设置有藻类容置隔板,所述藻类容置隔板同样为透明材质,其与所述藻类培养隔层的顶部连接为一体,藻类容置隔板相互之间连接为蜂巢结构,所述蜂巢结构内预先浸润有培养基溶液,用于容置藻体结构并供藻类附着生长。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中,所述藻类过滤网,其为排布有网格状通孔的金属桶状结构,所述藻类过滤网的网口上部可拆卸地连接在藻类培养隔层的过滤口上;所述金属桶状结构内设置有陶土颗粒作为藻类的培养基质颗粒,所述陶土颗粒预先由培养基溶液浸润,用于供藻类附着生长,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可选的,上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中,所述区域污水大管还在藻类反应池的输入口之前连接有除氧留置池,用于为输出至区域污水大管内的预处理污水提供缓冲,调节区域污水大管内预处理污水的水量;所述除氧留置池的池壁设置为密封结构并经过加厚处理;所述除氧留置池连接有压缩气源,所述压缩气源向所述除氧留置池内泵入惰性气体,用于维持所述除氧留置池内气压在除氧预设范围内;所述除氧留置池还连接有气体交换装置,用于排出除氧留置池内由预处理污水中析出的氧气;所述藻类反应池的内部同样填充有所述惰性气体,形成厌氧环境。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藻类反应池,利用生物生长和光合作能吸收生活污水中的营养物质,采用生物净化水体的方式代替化工的方式净化水体,绿色环保。而且本专利技术还在藻类反应池内设置藻类过滤网,利用藻类过滤网内的培养基质颗粒、藻类过滤网的网孔以及培养基质颗粒表面所覆盖的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藻类反应池(4),其连接在区域污水大管与沉淀过滤罐(5)之间,用于接收区域污水大管中经过动态流量调控制并且已经混匀打散生活污水中固态污染物的预处理污水,对所述预处理污水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输出脱氮水体;所述藻类反应池(4)包括:/n输入口(41),其设置在藻类反应池(4)的池壁下部,连接区域污水大管,用于接收预处理污水;/n藻类培养隔层(42),其倾斜设置在藻类反应池(4)内,表面覆盖有藻类,所述藻类用于进行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而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且,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上端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滤口,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下端抵接在输入口(41)下侧的池壁上;/n藻类过滤网(43),其网口连接在藻类培养隔层(42)的过滤口上,所述藻类过滤网(43)内设置有藻类的培养基质颗粒,用于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利用培养基质颗粒、藻类过滤网(43)的网孔以及培养基质颗粒表面所覆盖的藻体结构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n输出口(44),其设置在藻类过滤网(43)下方的池壁上,用于排出经过第一级过滤所获得的脱氮水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藻类反应池(4),其连接在区域污水大管与沉淀过滤罐(5)之间,用于接收区域污水大管中经过动态流量调控制并且已经混匀打散生活污水中固态污染物的预处理污水,对所述预处理污水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输出脱氮水体;所述藻类反应池(4)包括:
输入口(41),其设置在藻类反应池(4)的池壁下部,连接区域污水大管,用于接收预处理污水;
藻类培养隔层(42),其倾斜设置在藻类反应池(4)内,表面覆盖有藻类,所述藻类用于进行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而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且,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上端设置有至少一个过滤口,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下端抵接在输入口(41)下侧的池壁上;
藻类过滤网(43),其网口连接在藻类培养隔层(42)的过滤口上,所述藻类过滤网(43)内设置有藻类的培养基质颗粒,用于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藻菌之间的共生作用对预处理污水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并利用培养基质颗粒、藻类过滤网(43)的网孔以及培养基质颗粒表面所覆盖的藻体结构对预处理污水进行第一级过滤;
输出口(44),其设置在藻类过滤网(43)下方的池壁上,用于排出经过第一级过滤所获得的脱氮水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过滤罐(5),其底部设置有接收口,用于与所述藻类反应池(4)的输出口连接,接收脱氮水体,然后逐级向上对所述脱氮水体进行至少2层过滤沉淀;
其顶部设置有抽水口,用于连接绿化供水管(6),抽取沉淀过滤罐(5)中的上层清液,将上层清液输出至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浇灌植物;
其内部各层过滤沉淀后所得残渣还在堆肥处理后,为各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空间内的植物提供肥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为透明材质,其中间设置有隔层,所述隔层内设置有光源阵列,所述光源阵列由调控信号驱动而发光,用于调节藻类反应池(4)内的光照强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对生活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中部还转动连接有固定臂(46),所述固定臂的上部与藻类反应池(4)的顶部密封连接,所述固定臂的底端所处高度设置为与所述输入口(41)的高度相接近;
藻类过滤网(43)内培养基质颗粒表面所覆盖的藻体结构生长至接近于阻塞藻类过滤网(43)网孔时,所述藻类培养隔层(42)的上端由重力作用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人源陈川赖伟阳李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自远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