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6907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在机床上装载齿轮副并完成自动对齿,对齿完成后检测齿轮副的跳动误差和毛刺值是否符合规定,之后检测齿轮副的侧隙并进行补偿控制,保证研磨时的侧隙恒定,再控制齿轮副耦合并加载力矩,依次完成两个齿面的研磨。本发明专利技术记载的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先完成对螺旋锥齿轮的误差检测,避免了对不良品齿轮进行研磨带来的成本增加,之后再进行侧隙补偿、研磨,能够有效确保研磨质量,提高研磨效率,提高研齿效果,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轮生产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生产中,切齿加工完螺旋锥齿轮后,要进行热处理工序,以提高齿面的硬度,增加齿轮的使用寿命。但是热处理后齿面都会产品一定的变形,此时需要对齿面进行精加工处理,研齿是其中一种低成本处理方式。螺旋锥齿轮经研磨后,可修正因加工、热处理产生的微量变形,获得较高的齿面接触精度,降低噪音,减少振动,提高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如何提高研齿效果,成为了本
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能够精准、高效地进行螺旋锥齿轮两侧齿面的研磨。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在机床上装载齿轮副并完成自动对齿,对齿完成后检测齿轮副的跳动误差和毛刺值是否符合规定,之后检测齿轮副的侧隙并进行补偿控制,保证研磨时的侧隙恒定,再控制齿轮副耦合并加载力矩,依次完成两个齿面的研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记载的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先完成对螺旋锥齿轮的误差检测,避免了对不良品齿轮进行研磨带来的成本增加,之后再进行侧隙补偿、研磨,能够有效确保研磨质量,提高研磨效率,提高研齿效果,实用性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机床包括床身、立柱、大轮箱、小轮箱和滑台,其中所述立柱沿水平X轴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床身上,所述小轮箱和所述滑台沿垂直于水平X轴的水平Z轴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床身上,所述大轮箱沿竖直Y轴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大轮箱内设置有Z轴方向的从动轴,所述小轮箱内设置有X轴方向的主动轴,所述滑台位于所述小轮箱远离所述立柱的一端,并且所述滑台与所述小轮箱之间设置有弹性顶持机构和能够移除的刚性连接机构,所述滑台、所述立柱和所述大轮箱均连接有移动驱动机构,齿轮副对应安装于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自动对齿的时候,所述小轮箱通过所述弹性顶持机构顶持靠近所述大轮箱。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齿完成后继续保持所述弹性顶持机构顶持所述小轮箱,控制齿轮副转动,通过齿轮副的齿数比计算判断齿轮副和设定参数是否吻合,并且控制主动轴转动一圈,通过所述小轮箱的跳动得出齿轮副的跳动误差和毛刺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得到所述小轮箱的跳动结果时,进行傅里叶变换、滤波以及逆傅里叶变换得到齿轮副的跳动误差和毛刺值。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进行研磨时,选定直线路径往返行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进行研磨时,选定环形路径行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完成一侧齿面的研磨后控制主动轴停止再反向转动进行另一侧齿面研磨,或者保持同向转动控制加载力矩反向进行另一侧齿面研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研磨时在齿轮副啮合位置喷入研磨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完成两侧齿面的研磨后,齿轮副停止转动并退出啮合状态,移动到安全位置并高速转动设定时间。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机床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直线路径示意图;图3是环形路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在机床上装载齿轮副并完成自动对齿,对齿完成后检测齿轮副的跳动误差和毛刺值是否符合规定,之后检测齿轮副的侧隙并进行补偿控制,保证研磨时的侧隙恒定,再控制齿轮副耦合并加载力矩,依次完成两个齿面的研磨。本专利技术记载的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先完成对螺旋锥齿轮的误差检测,避免了对不良品齿轮进行研磨带来的成本增加,之后再进行侧隙补偿、研磨,能够有效确保研磨质量,提高研磨效率,提高研齿效果,实用性强。参照图1,在本专利技术中,机床包括床身100、立柱101、大轮箱102、小轮箱104和滑台103,其中立柱101沿水平X轴移动地设置在床身100上,小轮箱104和滑台103沿垂直于水平X轴的水平Z轴移动地设置在床身100上,大轮箱102沿竖直Y轴移动地设置在立柱101上,大轮箱102内设置有Z轴方向的从动轴,小轮箱104内设置有X轴方向的主动轴,滑台103位于小轮箱104远离立柱101的一端,并且滑台103与小轮箱104之间设置有弹性顶持机构和能够移除的刚性连接机构,滑台103、立柱101和大轮箱102均连接有移动驱动机构,齿轮副对应安装于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弹性顶持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小轮箱104上的导柱和穿设在导柱上的弹簧,弹簧两端分别抵接滑台103和小轮箱104,导柱穿过滑台103,并且导柱末端设置有螺母。刚性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滑台103上的气缸,气缸的伸出端朝向小轮箱104。在气缸伸长至最大行程时,其末端抵接小轮箱104,且此时滑台103刚好抵接导柱上的螺母,此时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或者压缩状态。其中小轮箱104、大轮箱102仅为部件命名,并不限定尺寸大小。首先大轮箱102、小轮箱104移动到对齿安全位置,此过程中小轮箱104通过气缸顶持运动,接着气缸收回,小轮箱104通过弹簧顶持,滑台103靠近大轮箱102运动带动两个齿轮对齿,在此过程中由于小轮箱104通过弹簧顶持,因此当两个齿轮未正确对齿啮合时不会损坏齿轮,当对齿不成功时(由于滑台103前进速度可控,因此移动距离是可知的,而对齿安全位置、齿轮参数均是已知的,因此可以通过判定在设定时间内滑台1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机床上装载齿轮副并完成自动对齿,对齿完成后检测齿轮副的跳动误差和毛刺值是否符合规定,之后检测齿轮副的侧隙并进行补偿控制,保证研磨时的侧隙恒定,再控制齿轮副耦合并加载力矩,依次完成两个齿面的研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机床上装载齿轮副并完成自动对齿,对齿完成后检测齿轮副的跳动误差和毛刺值是否符合规定,之后检测齿轮副的侧隙并进行补偿控制,保证研磨时的侧隙恒定,再控制齿轮副耦合并加载力矩,依次完成两个齿面的研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床包括床身、立柱、大轮箱、小轮箱和滑台,其中所述立柱沿水平X轴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床身上,所述小轮箱和所述滑台沿垂直于水平X轴的水平Z轴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床身上,所述大轮箱沿竖直Y轴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大轮箱内设置有Z轴方向的从动轴,所述小轮箱内设置有X轴方向的主动轴,所述滑台位于所述小轮箱远离所述立柱的一端,并且所述滑台与所述小轮箱之间设置有弹性顶持机构和能够移除的刚性连接机构,所述滑台、所述立柱和所述大轮箱均连接有移动驱动机构,齿轮副对应安装于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从动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自动对齿的时候,所述小轮箱通过所述弹性顶持机构顶持靠近所述大轮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齿面研磨螺旋锥齿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齿完成后继续保持所述弹性顶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宇晖邹文毅邓澍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大创远数控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