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昌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618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8: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稻渔养殖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将稻田从单一的种植结构转变为种养结合的立体复合结构,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田埂和多组吊蚌网框,水稻种植区的边缘外部设置有田埂,田埂与水稻种植区的边缘之间围绕形成中华鳖养殖区,多组吊蚌网框围绕水稻种植区外围放置在中华鳖养殖区区域内,水稻种植区区域内用于种植水稻,多组吊蚌网框内部均用于养殖蚌类,中华鳖养殖区区域内用于养殖中华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稻渔养殖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技术介绍
现有的稻田种植分为单养水稻和稻渔养殖两种方式,其中稻渔养殖仅限于稻-鱼种养,比如简单的稻田里养鲤鱼,此种养殖方式由于种植、养殖品种的特性,导致经济效益较差;并且现有的稻田种植需要消耗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导致生态效益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将稻田从单一的种植结构转变为种养结合的立体复合结构,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包括水稻种植区、田埂和多组吊蚌网框,水稻种植区的边缘外部设置有田埂,田埂与水稻种植区的边缘之间围绕形成中华鳖养殖区,多组吊蚌网框围绕水稻种植区外围放置在中华鳖养殖区区域内,水稻种植区区域内用于种植水稻,多组吊蚌网框内部均用于养殖蚌类,中华鳖养殖区区域内用于养殖中华鳖。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中每亩可放养2龄中华鳖250-350只作为商品鳖。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中每亩可放养1龄繁殖蚌1000-1500只。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将每亩放养2龄或3龄育珠蚌500-800只代替每亩放养1龄繁殖蚌1000-1500只。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包括多组吊蚌线,每组吊蚌线固定连接在相邻两组吊蚌网框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将稻田从单一的种植结构转变为种养结合的立体复合结构,生产过程中由于蚌的净化水质作用和减少施肥、农药用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对比单养水稻,该种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水稻种植区;2、田埂;3、吊蚌网框;4、中华鳖养殖区;5、吊蚌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1、田埂2和多组吊蚌网框3,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外部设置有田埂2,田埂2与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之间围绕形成中华鳖养殖区4,多组吊蚌网框3围绕水稻种植区1外围放置在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水稻种植区1区域内用于种植水稻,多组吊蚌网框3内部均用于养殖蚌类,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用于养殖中华鳖;将稻田从单一的种植结构转变为种养结合的立体复合结构,生产过程中由于蚌的净化水质作用和减少施肥、农药用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对比单养水稻,该种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1、田埂2和多组吊蚌网框3,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外部设置有田埂2,田埂2与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之间围绕形成中华鳖养殖区4,多组吊蚌网框3围绕水稻种植区1外围放置在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水稻种植区1区域内用于种植水稻,多组吊蚌网框3内部均用于养殖蚌类,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用于养殖中华鳖;每亩可放养2龄中华鳖250-350只作为商品鳖;通过放养中华鳖,改善传统稻渔养殖中动物品种,提升经济效益。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1、田埂2和多组吊蚌网框3,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外部设置有田埂2,田埂2与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之间围绕形成中华鳖养殖区4,多组吊蚌网框3围绕水稻种植区1外围放置在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水稻种植区1区域内用于种植水稻,多组吊蚌网框3内部均用于养殖蚌类,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用于养殖中华鳖;每亩可放养1龄繁殖蚌1000-1500只;通过放养繁殖蚌,改善传统稻渔养殖中动物品种,提升经济效益。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1、田埂2和多组吊蚌网框3,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外部设置有田埂2,田埂2与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之间围绕形成中华鳖养殖区4,多组吊蚌网框3围绕水稻种植区1外围放置在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水稻种植区1区域内用于种植水稻,多组吊蚌网框3内部均用于养殖蚌类,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用于养殖中华鳖;每亩可放养1龄繁殖蚌1000-1500只;其中还可以将每亩放养2龄或3龄育珠蚌500-800只代替每亩放养1龄繁殖蚌1000-1500只;通过使用育珠蚌代替繁殖蚌,提升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中养殖蚌类的多样性。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1、田埂2和多组吊蚌网框3,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外部设置有田埂2,田埂2与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之间围绕形成中华鳖养殖区4,多组吊蚌网框3围绕水稻种植区1外围放置在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水稻种植区1区域内用于种植水稻,多组吊蚌网框3内部均用于养殖蚌类,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用于养殖中华鳖;还包括多组吊蚌线5,每组吊蚌线5固定连接在相邻两组吊蚌网框3之间;通过在相邻两组吊蚌网框3之间固定连接吊蚌线5,使多组吊蚌网框3串成整体,减少多组吊蚌网框3散乱不整,不便于放养的情况发生,改善蚌类的生长环境,便于养殖,提高实用性。实施例1:4亩高标准综合种养稻田,放入2龄中华鳖共300只/亩*4亩=1200只(0.25kg/只),3龄育珠蚌共600只/亩*4亩=2400只。中华鳖增重约0.25kg/年,该模式养殖中华鳖单价由20元/斤可提高到80元/斤,育珠蚌按年均增加收益5元/只,饲料成本约600元,计算每亩稻田年均累计增加收益(与单种水稻相比):(0.25*60*1200+2400*5-600*4)/4=6900元。相较于单种水稻的亩均收益800元,提高了6100元的收益,为单种水稻的8.625倍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1)、田埂(2)、多组吊蚌网框(3)和中华鳖养殖区(4),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外部设置有田埂(2),田埂(2)与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之间围绕形成中华鳖养殖区(4),多组吊蚌网框(3)围绕水稻种植区(1)外围放置在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水稻种植区(1)区域内用于种植水稻,多组吊蚌网框(3)内部均用于养殖蚌类,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用于养殖中华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1)、田埂(2)、多组吊蚌网框(3)和中华鳖养殖区(4),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外部设置有田埂(2),田埂(2)与水稻种植区(1)的边缘之间围绕形成中华鳖养殖区(4),多组吊蚌网框(3)围绕水稻种植区(1)外围放置在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水稻种植区(1)区域内用于种植水稻,多组吊蚌网框(3)内部均用于养殖蚌类,中华鳖养殖区(4)区域内用于养殖中华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其特征在于,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蓓娟洪一江简少卿阮庆欣李菁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