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交叉偶极子和寄生单元的宽带极化可重构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379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交叉偶极子和寄生单元的宽带极化可重构天线,包括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寄生辐射单元、贴片电容、3/4馈电方环、绝缘支撑柱、同轴馈线单元、反射板、PIN二极管开关、微带线馈电单元、介质基板;介质基板上蚀刻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寄生辐射单元、微带线馈电单元以及嵌入PIN二极管开关和贴片电容;交叉偶极子的基本单元为两臂正交的蝶形单元,蝶形单元的两臂通过3/4馈电方环连接,馈电方环与各臂连接处外侧开缝;PIN二极管开关置入于微带线馈电单元与交叉偶极子单元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超宽带宽等优点,通过控制两个PIN二极管开关的通断,能实现三种工作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交叉偶极子和寄生单元的宽带极化可重构天线
本技术涉及移动通信的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交叉偶极子和寄生单元的宽带极化可重构天线。
技术介绍
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天线技术也相应地迅猛发展,为了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降低无线通信系统的成本,多功能化、小型化、平面化和超宽宽带成为天线设计的主流趋势。为了实现无线通信天线系统的多功能化,可重构天线技术成为现代无线通信天线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天线理论与设计领域研究的热点。而极化可重构天线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它可以根据通信环境改变而实时切换通信质量最佳的极化方式,降低极化失配对无线通信系统带来的损耗,提高通信质量。为了实现天线在不同极化工作模式的切换,通常在天线系统中需要加入微波开关以改变天线的表面电流分布,实现天线极化方式的切换。在众多的微波开关中,PIN二极管开关的应用是最广泛的,它具有响应频率高、响应速度快、工作稳定以及实现简单等优点,这使得PIN二极管微波开关在微波开关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交叉偶极子和寄生单元的宽带极化可重构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寄生辐射单元(2)、贴片电容(3)、3/4馈电方环(4)、绝缘支撑柱(5)、同轴馈线单元(6)、反射板(7)、PIN二极管开关(8)、微带线馈电单元(9)、介质基板(10);/n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寄生辐射单元(2)、3/4馈电方环(4)、和微带线馈电单元(9)蚀刻于介质基板(10)的表面上;所述贴片电容(3)嵌在介质基板(10)表面上;/n所述PIN二极管开关(8)与微带线馈电单元(9)连接;所述3/4馈电方环(4)与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连接;/n所述同轴馈线单元(6)与介质基板(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交叉偶极子和寄生单元的宽带极化可重构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寄生辐射单元(2)、贴片电容(3)、3/4馈电方环(4)、绝缘支撑柱(5)、同轴馈线单元(6)、反射板(7)、PIN二极管开关(8)、微带线馈电单元(9)、介质基板(10);
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寄生辐射单元(2)、3/4馈电方环(4)、和微带线馈电单元(9)蚀刻于介质基板(10)的表面上;所述贴片电容(3)嵌在介质基板(10)表面上;
所述PIN二极管开关(8)与微带线馈电单元(9)连接;所述3/4馈电方环(4)与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连接;
所述同轴馈线单元(6)与介质基板(10)垂直;所述同轴馈线单元(6)位于介质基板(10)几何中心;所述同轴馈线单元(6)与微带线馈电单元(9)相连;
介质基板(10)通过绝缘支撑柱(5)固定在反射板(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交叉偶极子和寄生单元的宽带极化可重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馈电单元(9)包含第一微带线馈电单元(91)和第二微带线馈电单元(92);所述第一微带线馈电单元(91)蚀刻在介质基板(10)正面;所述第二微带线馈电单元(92)蚀刻在介质基板(10)背面;
所述同轴馈线单元(6)包含软同轴线,所述软同轴线包括同轴线外芯和同轴线内芯;所述同轴线外芯与第二微带线馈电单元(92)连接;所述同轴线内芯穿过介质基板(10)的非金属化过孔与第一微带线馈电单元(91)相连;
3/4馈电方环(4)包括第一3/4馈电方环和第二3/4馈电方环;
所述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包含一对交叉偶极子,所述交叉偶极子包含第一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1)和第二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2);所述第一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1)和第二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2)分别蚀刻于介质基板(10)的正面和背面;第一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1)和第二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2)的基本单元均为两臂正交的蝶形单元,第一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1)的蝶形单元的两臂通过第一3/4馈电方环连接,第二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2)的蝶形单元的两臂通过第二3/4馈电方环连接;所述第一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1)的蝶形单元与正面的第一3/4馈电方环连接处外侧设有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对称(112);所述第二交叉偶极子辐射单元(12)的蝶形单元与背面的第二3/4馈电方环外侧设有第三凹槽(113)和第四凹槽(114);所述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对称(112);所述第三凹槽(113)和第四凹槽(114)对称;
所述寄生辐射单元(2)包含第一寄生辐射单元(21)、第二寄生辐射单元(22)、第三寄生辐射单元(23);所述第一寄生辐射单元(21)、所述第二寄生辐射单元(22)和第三寄生辐射单元(23)均包含四个矩形贴片单元;所述第一寄生辐射单元(21)蚀刻在介质基板(10)正面,所述第二寄生辐射单元蚀刻在介质基板(10)正面,所述介质基板(10)背面蚀刻有第三寄生辐射单元;
所述PIN二极管开关(8)包含第一PIN二极管开关(81)、第二PIN二极管开关(82)、第三PIN二极管开关(8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靳贵平李龙廖绍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