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波逆变器智能温度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193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正弦波逆变器智能温度控制电路,其主要特点包括设置在电路中用于识别逆变器CPU信号的散热智能控制FAN、用于调节散热系统工作功率的PWM控制芯片电路以及用于监测温度的热敏电阻RT1,还包括有警报及保护作用的辅助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于现有的逆变器电路,通过设置智能温度控制电路,散热智能控制FAN控制散热系统P1工作状态,相对于现有温控电路,多种状态切换实现高效节能静音,通过对温度的检测和逆变器负载功率变化,发出警报并关闭逆变器功率器件工作电路,直到散热系统P1成功将温度降低到阈值再自动开启,避免造成壳体过热烫伤用户,严重会引起火灾,导致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正弦波逆变器智能温度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逆变器相关
,涉及到正弦波逆变器智能温度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的大力发展,使得脉宽调制控制的电力电子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电力电子开关器件的功耗问题是制约能源转换效率的一个重要因,在高电压大功率应用场合,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电力电子开关器件受开关频率的影响,很难将开关损耗从根本上消除,而过高的功耗会导致开关器件过高的运行温度,在影响系统效率的同时,对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的逆变器在过温保护方面,仅采用热敏电阻,对逆变器的内部温度进行检测,但作为散热装置的风扇的转速固定,造成的噪声大,而且不节能,其次一旦温控电路或热敏电阻失效,温控电路也会失效,会造成壳体过热烫伤用户,严重会引起火灾,导致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正弦波逆变器智能温度控制电路,其特点在于,该电路包括:PWM控制芯片U1、散热系统P1、逆变器输出VCC、二极管D1、热敏电阻RT1、散热智能控制FAN以及若干三极管、滤波器和线间电阻;逆变器输出VCC一端接逆变电路,另一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U1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滤波器E2的一端;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滤波器E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一端,且与电阻R3连接端接地设置;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用于逆变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的热敏电阻RT1、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调节端;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串联电阻R2与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散热系统P1的一端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用于接收来自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信号以控制散热系统P1的工作速率,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用于接收及识别来自逆变器CPU信号的散热智能控制FAN,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级设置;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设置。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还包括有过热保护电路,所述过热保护电路用于对热敏电阻的状态进行监测,并设置有报警系统模块。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报警系统模块连接逆变器的电源电路设置,在报警系统模块工作后快速永久断开逆变器的输入电源。通过上述方案的设置,所述散热智能控制FAN识别逆变器CPU给出信号,通过三级管Q1和三极管Q2控制P1的输入端2实现散热系统P1在逆变器低于额定功率工作状态时无需散热时,风扇保持静默省电节能又静音,当逆变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逆变器CPU给出的信号正常启动散热系统P1工作,同时继续实时对比温度变化,当温度持续以上升趋势变化,散热系统P1加快风扇增加散热功率,当RT1检测温度超过预设阈值后,关闭逆变器功率器件,散热系统P1保持高功率运行,直至温度恢复正常,再开启逆变器工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逆变器运行的输出给电路供电,基于逆变器的运行功率信号通过散热智能控制FAN,通断散热系统P1的工作状态,热敏电阻RT1用于逆变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根据测量的温度结合逆变器CPU提供的信号调节散热装置风扇等的工作状态,在满足散热效果的情况下实时调节,在逆变器待载状态散热电路保持静默,本技术基于现有的逆变器电路,通过设置智能温度控制电路,基于PWM控制芯片输出信号控制风扇转动速率,通过调整占空比调节风扇转速实现随温度和使用功率变化改变风扇工作,尤其是散热智能控制FAN控制散热系统P1工作状态相对于现有温控电路,本方案的电路多种状态切换实现高效节能静音,通过对温度的检测和功率的变化信号,发出警报并关闭逆变器功率器件工作电路,直到散热系统P1成功将温度降低到阈值再自动开启,避免造成壳体过热烫伤用户,严重会引起火灾,导致不必要的财产损失。附图说明图1为本方案正弦波逆变器智能温度控制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相互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范围内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所示的正弦波逆变器智能温度控制电路,其特点在于,该电路包括:PWM控制芯片U1、散热系统P1、逆变器输出VCC、二极管D1、热敏电阻RT1、散热智能控制FAN以及若干三极管、滤波器和线间电阻;逆变器输出VCC一端接逆变电路,另一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U1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滤波器E2的一端;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滤波器E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一端,且与电阻R3连接端接地设置;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用于逆变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的热敏电阻RT1、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调节端;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串联电阻R2与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散热系统P1的一端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用于接收来自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信号以控制散热系统P1的工作速率,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用于接收及识别来自逆变器CPU信号的散热智能控制FAN,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级设置;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设置。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还包括有过热保护电路,所述过热保护电路接入热敏电阻两端电路中,用于对热敏电阻的状态进行监测,并设置有报警系统模块。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报警系统模块连接逆变器的电源电路设置,在报警系统模块工作后快速断开逆变器的输入电源。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散热智能控制FAN通过识别逆变器CPU给出信号控制散热系统P1的工作状态,包括:(1)当逆变器负载功率低于额定的功率的30%时候散热系统P1保持静默;(2)当逆变器负载功率大于等于额定功率30%时候散热系统P1启动;(3)当散热系统P1启动后,温度依旧保持上升趋势,根据温升加快散热功率;(4)当温度超过设定阈值,逆变器功率器件关闭工作,直到温度正常。通过上述方案的设置,所述散热智能控制FAN识别逆变器CPU给出信号,通过三级管Q1和三极管Q2控制P1的输入端2实现散热系统P1在逆变器低于额定功率工作状态时无需散热时,风扇保持静默省电节能又静音,当逆变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逆变器CPU给出的信号正常启动散热系统P1工作,同时继续实时对比温度变化,当温度持续以上升趋势变化,散热系统P1加快风扇增加散热功率,当RT1检测温度超过预设阈值后,关闭逆变器功率器件,散热系统P1保持高功率运行,直至温度恢复正常,再开启逆变器工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逆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正弦波逆变器智能温度控制电路,其特点在于,该电路包括:/nPWM控制芯片U1、散热系统P1、逆变器输出VCC、二极管D1、热敏电阻RT1、散热智能控制FAN以及若干三极管、滤波器和线间电阻;/n逆变器输出VCC一端接逆变电路,另一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U1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滤波器E2的一端;/n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n滤波器E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一端,且与电阻R3连接端接地设置;/n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用于逆变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的热敏电阻RT1、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调节端;/n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串联电阻R2与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n散热系统P1的一端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用于接收来自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信号以控制散热系统P1的工作速率,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n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用于接收及识别来自逆变器CPU信号的散热智能控制FAN,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2的基级设置;/n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正弦波逆变器智能温度控制电路,其特点在于,该电路包括:
PWM控制芯片U1、散热系统P1、逆变器输出VCC、二极管D1、热敏电阻RT1、散热智能控制FAN以及若干三极管、滤波器和线间电阻;
逆变器输出VCC一端接逆变电路,另一端连接所述PWM控制芯片U1输入端、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滤波器E2的一端;
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
滤波器E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一端,且与电阻R3连接端接地设置;
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用于逆变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的热敏电阻RT1、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调节端;
热敏电阻RT1的另一端串联电阻R2与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
散热系统P1的一端连接PWM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广严志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索尼德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