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护组件、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涉及防护领域,一种防护组件,包括:风窗,以及内置于所述风窗内的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所述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用于将所述风窗一侧的风排到所述风窗的另一侧以及防止所述风窗另一侧的雨雪风沙进入所述风窗的一侧;以解决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外置空调系统外机防护效果不理想,受雨雪、沙尘等恶劣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护组件、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防护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防护组件、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空调系统外机外置安装,受现场雨雪、沙尘等恶劣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经常引起空调外机失效或散热器损坏,影响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通风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导致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内电气设备运行环境温度不能满足设备运行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护组件、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以解决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外置空调系统外机防护效果不理想,受雨雪、沙尘等恶劣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的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护组件,包括:风窗,以及内置于所述风窗内的排风阻沙风窗结构;所述排风阻沙风窗结构,用于将所述风窗一侧的风排到所述风窗的另一侧以及防止所述风窗另一侧的雨雪风沙进入所述风窗的一侧。优选地,所述排风阻沙风窗结构,包括:若干防雨雪风沙窗页板;所述若干防雨雪风沙窗页板为S形状,每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交替排列在所述风窗的内侧;每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的首端在下一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的尾端内侧,形成气流运行流道,所述风窗一侧的风通过所述气流运行流道排到所述风窗的另一侧;所述防雨雪风沙窗页板的首端和中部以及上一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的尾端内侧,形成雨雪风沙运行流道,所述雨雪风沙运行流道用于阻挡所述风窗另一侧的雨雪风沙进入所述风窗的一侧;以及/或,所述风窗的一侧具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用于进一步阻挡从风窗另一侧进入所述风窗一侧的雨雪风沙。优选地,所述过滤网为防尘中效过滤网。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包括:如上述的防护组件,所述风窗为空调外机室风窗;以及,空调外机室;所述空调外机室内具有空调外机,所述空调外机通过所述空调外机室风窗排风,以及所述空调外机室风窗还用于阻挡雨雪风沙进入所述空调外机室内。优选地,所述空调外机的下侧具有空调外机安装支架,所述空调外机通过所述空调外机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空调外机室内。优选地,所述空调外机还具有空调内外机连接组件,所述空调外机通过所述空调内外机连接组件连接到空调内机。优选地,所述空调外机还具有空调外机集水盒,所述空调外机集水盒内的水通过空调外机排水管路排出所述空调外机室的外侧。优选地,所述空调外机室内的一侧为所述所述空调外机室风窗,所述空调外机室内的其他侧为空调外机室隔墙形成所述空调外机室;以及/或,所述空调外机室风窗为可拆卸式风窗。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包括:如上述的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优选地,所述空调外机通过所述空调外机室隔墙与所述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进行隔离,形成所述空调外机室。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护组件、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以解决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外置空调系统外机防护效果不理想,受雨雪、沙尘等恶劣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的问题。附图说明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更为清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护组件的风窗以及内置于所述风窗内的排风阻沙风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的左(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然而,对于没有详尽描述的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提供的附图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并不是实际按照比例绘制的。同时,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含但不限于”的含义。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护组件的风窗以及内置于所述风窗内的排风阻沙风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的左(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及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的俯视图。其中,图1为图2中标号I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防护组件,包括:风窗,以及内置于所述风窗内的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所述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用于将所述风窗一侧的风排到所述风窗的另一侧以及防止所述风窗另一侧的雨雪风沙进入所述风窗的一侧。以解决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外置空调系统外机防护效果不理想,受雨雪、沙尘等恶劣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的问题。在图1中,所述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包括:若干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所述若干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为S形状,每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交替排列在所述风窗的内侧。在本技术中,每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的首端在下一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的尾端内侧,形成气流运行流道17,所述风窗一侧的风通过所述气流运行流道17排到所述风窗的另一侧。在本技术中,所述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的首端和中部以及上一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的尾端内侧,形成雨雪风沙运行流道18,所述雨雪风沙运行流道18用于阻挡所述风窗另一侧的雨雪风沙进入所述风窗的一侧。在图1中,所述风窗的一侧具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用于进一步阻挡从风窗另一侧进入所述风窗一侧的雨雪风沙。所述过滤网为防尘中效过滤网16。如图2-图4所示,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包括:如上述的防护组件,所述风窗为空调外机室风窗6;以及,空调外机室;所述空调外机室内具有空调外机7,所述空调外机7通过所述空调外机室风窗6排风,以及所述空调外机室风窗6还用于阻挡雨雪风沙进入所述空调外机室内。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根据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内设备发热量及装置所处环境,进行精确的负荷计算,依据负荷计算结果空调外机7的规格及数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根据装置中空调内外机规格及数量进行装置平面布置图设计,在橇装电控一体化装置中设计空调外机独立隔室(空调外机室)。在本技术中,所述空调外机7的下侧具有空调外机安装支架13,所述空调外机7通过所述空调外机安装支架13安装在所述空调外机室内。在本技术中,所述空调外机7还具有空调内外机连接组件10,所述空调外机7通过所述空调内外机连接组件10连接到空调内机。在本技术中,所述空调外机7还具有空调外机集水盒8,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风窗,以及内置于所述风窗内的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n所述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用于将所述风窗一侧的风排到所述风窗的另一侧以及防止所述风窗另一侧的雨雪风沙进入所述风窗的一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窗,以及内置于所述风窗内的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
所述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用于将所述风窗一侧的风排到所述风窗的另一侧以及防止所述风窗另一侧的雨雪风沙进入所述风窗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阻沙风窗结构(15),包括:若干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
所述若干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为S形状,每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交替排列在所述风窗的内侧;
每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的首端在下一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的尾端内侧,形成气流运行流道(17),所述风窗一侧的风通过所述气流运行流道(17)排到所述风窗的另一侧;
所述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的首端和中部以及上一个防雨雪风沙窗页板(19)的尾端内侧,形成雨雪风沙运行流道(18),所述雨雪风沙运行流道(18)用于阻挡所述风窗另一侧的雨雪风沙进入所述风窗的一侧;
以及/或,所述风窗的一侧具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用于进一步阻挡从风窗另一侧进入所述风窗一侧的雨雪风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网为防尘中效过滤网(16)。
4.一种空调外机内置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组件,所述风窗为空调外机室风窗(6);以及,
空调外机室;
所述空调外机室内具有空调外机(7),所述空调外机(7)通过所述空调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广庆,丁兴第,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广利达智能电气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