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器和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816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和烹饪器具,涉及蒸汽烹饪技术领域,该蒸汽发生器包括水管、电加热管和导热本体部,水管的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蒸汽出口端,电加热管与水管形成双扁螺旋盘绕,导热本体部用于固结电加热管和水管并在电加热管和水管之间导热。蒸汽发生器包括通过水管盘绕而成的水管螺旋部分和通过电加热管盘绕而成的电加热管螺旋部分,水管螺旋部分的螺旋总圈数大于电加热管螺旋部分的螺旋总圈数,电加热管螺旋部分位于水管螺旋部分的两端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紧凑、体积较小、稳定可靠和出蒸汽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汽发生器和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蒸汽烹饪
,具体地,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和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蒸”煮烹饪方式更加营养和健康,蒸出来的食物更容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且烹饪过程能保留食物的原有营养成分,因此蒸菜系在人们的饮食中逐渐加大,蒸汽烹饪产品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和关注。现有蒸烹饪产品,例如蒸箱、蒸烤箱或微蒸烤一体机等,大多使用的是顶部安装或者底部安装的锅炉煮水式的蒸汽发生器,但锅炉煮水式的蒸汽发生器的体积较大,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蒸汽发生器和烹饪器具,该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紧凑、体积较小、稳定可靠和出蒸汽效果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器,该蒸汽发生器包括:水管,所述水管的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蒸汽出口端;和电加热管,与所述水管形成双扁螺旋盘绕;以及导热本体部,用于固结所述电加热管和所述水管并在所述电加热管和所述水管之间导热。可选地,所述蒸汽发生器可包括通过所述水管盘绕而成的水管螺旋部分和通过所述电加热管盘绕而成的电加热管螺旋部分,所述导热本体部呈扁平块状并包括沿所述导热本体部的厚度方向划分的第一厚度层和第二厚度层,所述水管螺旋部分在所述第一厚度层与所述第二厚度层之间交替盘绕并包括埋设在所述第一厚度层和所述第二厚度层内的水管埋设直管段,所述电加热管螺旋部分在所述第一厚度层与所述第二厚度层之间交替盘绕并包括埋设在所述第一厚度层和所述第二厚度层内的电加热管埋设直管段,所述水管埋设直管段与所述电加热管埋设直管段依次等距交替地间隔平行布置。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厚度层或第二厚度层中,任意相邻的所述电加热管埋设直管段的中心轴线和所述水管埋设直管段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L1可满足:5mm≤L1≤30mm。更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本体部的总厚度不大于30mm;和/或,所述水管螺旋部分的螺旋总圈数大于所述电加热管螺旋部分的螺旋总圈数,所述电加热管螺旋部分位于所述水管螺旋部分的两端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管与所述水管可沿所述导热本体部的长度方向螺旋盘绕,所述水管埋设直管段和所述电加热管埋设直管段沿所述导热本体部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水管螺旋部分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导热本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所述电加热管螺旋部分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导热本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其中,在所述导热本体部的长度方向的任一端部,所述电加热管螺旋部分的伸出端与水管螺旋部分的伸出端分别位于所述导热本体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可选地,所述水管的内管壁上形成有用于增大内壁面积的强化换热结构。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包括上述的蒸汽发生器、电源组件、水箱和烹饪腔体,所述蒸汽发生器安装在所述烹饪腔体的周向侧壁上,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所述蒸汽出口端与所述烹饪腔体的蒸汽馈入端连通,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所述进水端与所述水箱相连,所述电源组件电连接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所述电加热管。可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可包括安装在所述导热本体部上的可复位式温控器,所述可复位式温控器配置为在感测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表面温度升高到预设温度T1时断开所述电加热管的加热控制电路且在感测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表面温度下降至预设温度T2时复位导通所述电加热管的加热控制电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可包括感测和控制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控制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水箱和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所述进水端之间的水泵,所述温度控制装置配置为在感测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表面温度高于预设温度T3时控制增大所述水泵的电子开关的通断比且在感测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表面温度低于所述预设温度T3时控制减小所述水泵的电子开关的通断比。本技术的蒸汽发生器包括水管、电加热管以及用于固结电加热管和水管并在电加热管和水管之间导热的导热本体部,电加热管与水管形成双螺旋盘绕,双螺旋盘绕可使得相邻的电加热管与水管之间的间距都趋于接近,使得水管周围的热流密度较为均匀,从而使得水管中的水受热均匀、流动沸腾稳定,避免水管中的水因流动沸腾不稳定造成的传热恶化现象,如蒸汽出口端喷水和水管内出现膜态沸腾等现象,既能保证蒸汽发生器的出蒸汽效果,也提高了蒸汽发生器的稳定可靠性。并且,电加热管与水管形成的双螺旋盘绕结构呈扁平状,由此蒸汽发生器的体积较小,结构紧凑,占用安装空间小,更有利于实现蒸汽发生器的安装应用。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展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图2为图1的蒸汽发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蒸汽发生器1水管11进水端12蒸汽出口端13水管埋设弯管段14水管埋设直管段2电加热管21电加热管埋设直管段3导热本体部4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5可复位式温控器T导热本体部的厚度方向W导热本体部的宽度方向L导热本体部的长度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蒸汽发生器100和烹饪器具,该蒸汽发生器100的结构紧凑、体积较小、稳定可靠和出蒸汽效果好。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的蒸汽发生器100包括水管1、电加热管和导热本体部,水管1的一端为进水端11,另一端为蒸汽出口端12,电加热管2与水管1形成双扁螺旋盘绕,导热本体部3用于固结电加热管2和水管1并在电加热管2和水管1之间导热。其中,如图2所示,电加热管2与水管1形成双扁螺旋盘绕即为电加热管2与水管1彼此之间螺旋盘绕在一起并且该双扁螺旋盘绕体呈扁平的形状。蒸汽发生器100工作时,电加热管2通电发热,水从水管1的进水端11进入蒸汽发生器100中,电加热管2发热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本体部3传递给水管1进而传递给水管1中的水,水受热沸腾蒸发成水蒸气并从水管1的蒸汽出口端12排出。流道式的蒸汽发生器100容易产生喷水或者出现膜态沸腾现象,针对这个的痛点,专利技术人进行反复试验、观察,并对诸多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这是由于电加热管2与水管1之间传热不均,使得水管1中的水的流动沸腾不稳定所致。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蒸汽发生器100的电加热管2与水管1形成双螺旋盘绕,双螺旋盘绕可使得相邻的电加热管2与水管1之间的间距都趋于接近,使得水管1周围的热流密度较为均匀,从而使得水管1中的水受热均匀、流动沸腾稳定,防止因电加热管2与水管1之间的相对位置设置不当而引起水管1的局部位置过热,从而避免水管1中的水因流动沸腾不稳定造成的传热恶化现象,如蒸汽出口端喷水和水管内出现膜态沸腾等现象,既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n水管,所述水管的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蒸汽出口端;和/n电加热管,与所述水管形成双扁螺旋盘绕;以及/n导热本体部,用于固结所述电加热管和所述水管并在所述电加热管和所述水管之间导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
水管,所述水管的一端为进水端,另一端为蒸汽出口端;和
电加热管,与所述水管形成双扁螺旋盘绕;以及
导热本体部,用于固结所述电加热管和所述水管并在所述电加热管和所述水管之间导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通过所述水管盘绕而成的水管螺旋部分和通过所述电加热管盘绕而成的电加热管螺旋部分,所述导热本体部呈扁平块状并包括沿所述导热本体部的厚度方向划分的第一厚度层和第二厚度层,所述水管螺旋部分在所述第一厚度层与所述第二厚度层之间交替盘绕并包括埋设在所述第一厚度层和所述第二厚度层内的水管埋设直管段,所述电加热管螺旋部分在所述第一厚度层与所述第二厚度层之间交替盘绕并包括埋设在所述第一厚度层和所述第二厚度层内的电加热管埋设直管段,所述水管埋设直管段与所述电加热管埋设直管段依次等距交替地间隔平行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厚度层或第二厚度层中,任意相邻的所述电加热管埋设直管段的中心轴线和所述水管埋设直管段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距L1满足:5mm≤L1≤3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本体部的总厚度不大于30mm;
和/或,所述水管螺旋部分的螺旋总圈数大于所述电加热管螺旋部分的螺旋总圈数,所述电加热管螺旋部分位于所述水管螺旋部分的两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管与所述水管沿所述导热本体部的长度方向螺旋盘绕,所述水管埋设直管段和所述电加热管埋设直管段沿所述导热本体部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水管螺旋部分的两端分别朝向所述导热本体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鹏飞司鹏周飞奚俊男张红帅霍延凯唐相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