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5671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及汽车。变速器包括:壳体、轴、齿轮、前轴承、后轴承以及甩油部。齿轮与轴固定连接。齿轮和轴位于壳体内。前轴承连接轴与壳体。后轴承连接轴与壳体。后轴承与前轴承分别位于齿轮的不同侧。甩油部固定在齿轮的轴向上的一端。齿轮转动时带动甩油部同时甩动润滑油,齿轮带动润滑油甩向前轴承或后轴承,甩油部的甩油方向与齿轮的甩油方向相反,从而前轴承和后轴承均能够得到充分润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器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变速器
,特别涉及变速器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变速器大多通过主动润滑或飞溅顺滑的方式来润滑。主动润滑的方式需要增加润滑油泵、导油管等零件,同时油泵消耗能量,结构较复杂,且成本较高。飞溅润滑采用导油板或壳体上开导油槽、加挡油筋。变速器在运转过程中,旋转的齿轮将带动变速器靠近底部的润滑油飞溅起来,挡油筋或导油板使飞溅起来的润滑油接纳到导油槽,然后流进轴承等需润滑部位。飞溅润滑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但采用这种方式润滑时,变速器内部的所有齿轮在运动过程中,甩油方向是一致的,或全部甩向前壳体,或全部甩向后壳体,这样就会导致后壳体轴承或前壳体轴承润滑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飞溅润滑方式导致前壳体或后壳体轴承润滑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前壳体和后壳体轴承均能够得到充分润滑的变速器及汽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速器,通过润滑油润滑,包括:壳体;轴;与所述轴固定连接的齿轮,所述齿轮和所述轴位于所述壳体内;前轴承,连接所述轴与所述壳体;后轴承,连接所述轴与所述壳体,所述后轴承与所述前轴承分别位于所述齿轮的不同侧;以及甩油部,固定在所述齿轮的轴向上的一端,所述齿轮转动时带动所述甩油部同时甩动所述润滑油,所述齿轮带动所述润滑油甩向所述前轴承或所述后轴承,所述甩油部的甩油方向与所述齿轮的甩油方向相反。上述的变速器包括:壳体、轴、齿轮、前轴承、后轴承以及甩油部。齿轮与轴固定连接。齿轮和轴位于壳体内。前轴承连接轴与壳体。后轴承连接轴与壳体。后轴承与前轴承分别位于齿轮的不同侧。甩油部固定在齿轮的轴向上的一端。齿轮转动时带动甩油部同时甩动润滑油,齿轮带动润滑油甩向前轴承或后轴承,甩油部的甩油方向与齿轮的甩油方向相反,从而前轴承和后轴承均能够得到充分润滑。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甩油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甩油部围绕所述齿轮的中心轴线沿环形排列。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甩油部凸出于所述齿轮的轴向上的端面。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包括输入轴;所述齿轮包括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的输入轴齿轮;所述前轴承包括输入轴前轴承;所述后轴承包括输入轴后轴承,所述输入轴前轴承和所述输入轴后轴承分别位于所述输入轴齿轮的不同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齿轮上设置有所述甩油部,所述输入轴齿轮带动所述润滑油甩向所述输入轴前轴承或所述输入轴后轴承,设置在所述输入轴齿轮上的所述甩油部的甩油方向与所述输入轴齿轮的甩油方向相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包括输出轴;所述齿轮包括设置在所述输出轴上的主减齿轮;所述前轴承包括输出轴前轴承;所述后轴承包括输出轴后轴承,所述输出轴前轴承和所述输出轴后轴承分别位于所述主减齿轮的不同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减齿轮上设有所述甩油部,所述主减齿轮带动所述润滑油甩向所述输出轴前轴承或所述输出轴后轴承,设置在所述主减齿轮上的所述甩油部的甩油方向与所述主减齿轮的甩油方向相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包括中间轴;所述齿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的一级从动齿轮和二级主动齿轮,所述一级从动齿轮与所述输入轴齿轮啮合,所述二级主动齿轮和所述主减齿轮啮合;所述前轴承包括中间轴前轴承;所述后轴承包括中间轴后轴承;所述中间轴前轴承和所述中间轴后轴承分别位于所述一级从动齿轮和二级主动齿轮的不同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一级从动齿轮上设有所述甩油部,所述一级从动齿轮带动所述润滑油甩向所述中间轴前轴承或中间轴后轴承,设置在所述一级从动齿轮上的所述甩油部的甩油方向与所述一级从动齿轮的甩油方向相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发动机以及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所述变速器由所述发动机驱动。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的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一级从动齿轮与甩油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部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部,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部。当一个部被认为是“连接”到另一个部,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考图1,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速器100。变速器100通过润滑油润滑。变速器100包括:壳体、轴、齿轮、前轴承、后轴承以及甩油部160。具体地,壳体包括前壳体111和后壳体112。前壳体111和后壳体112固定连接。变速器100与发动机连接时,后壳体112位于前壳体111的靠近发动机的一侧。齿轮套设于轴,并与轴固定连接。齿轮和轴均位于壳体内。具体地,轴包括输入轴121、中间轴122以及输出轴123。齿轮包括输入轴齿轮131、一级从动齿轮132、二级主动齿轮133以及主减齿轮134。输入轴齿轮131套设于输入轴121并与输入轴121固定连接。一级从动齿轮132套设于中间轴122并与中间轴122固定连接。二级主动齿轮133套设于中间轴122并与中间轴122固定连接。主减齿轮134套设于输出轴123并与输出轴123固定连接。输入轴齿轮131与一级从动齿轮132啮合。二级主动齿轮133与主减齿轮134啮合。轴与前壳体111通过前轴承连接。轴与后壳体112通过后轴承连接。后轴承与前轴承分别位于齿轮的轴向上的不同侧。具体地,前轴承包括输入轴前轴承141、中间轴前轴承142以及输出轴前轴承143。后轴承包括输入轴后轴承151、中间轴后轴承152以及输出轴后轴承153。输入轴前轴承141连接输入轴121与前壳体111。输入轴后轴承151连接输入轴121与后壳体112。输入轴后轴承151与输入轴前轴承141分别位于输入轴齿轮131的轴向上的不同侧。中间轴前轴承142连接中间轴122与前壳体111。中间轴后轴承152连接中间轴122与后壳体112。中间轴后轴承152与中间轴前轴承142分别位于一级从动齿轮132和二级主动齿轮133的轴向上的不同侧。输出轴前轴承143连接输出轴123与前壳体111。输出轴后轴承153连接输出轴123与后壳体112。输出轴后轴承153与输出轴前轴承143分别位于主减齿轮134的轴向上的不同侧。甩油部160固定在齿轮的轴向上的一端。齿轮转动时带动甩油部160同时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器,通过润滑油润滑,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n轴;/n与所述轴固定连接的齿轮,所述齿轮和所述轴位于所述壳体内;/n前轴承,连接所述轴与所述壳体;/n后轴承,连接所述轴与所述壳体,所述后轴承与所述前轴承分别位于所述齿轮的不同侧;以及/n甩油部,固定在所述齿轮的轴向上的一端,所述齿轮转动时带动所述甩油部同时甩动所述润滑油,所述齿轮带动所述润滑油甩向所述前轴承或所述后轴承,所述甩油部的甩油方向与所述齿轮的甩油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通过润滑油润滑,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轴;
与所述轴固定连接的齿轮,所述齿轮和所述轴位于所述壳体内;
前轴承,连接所述轴与所述壳体;
后轴承,连接所述轴与所述壳体,所述后轴承与所述前轴承分别位于所述齿轮的不同侧;以及
甩油部,固定在所述齿轮的轴向上的一端,所述齿轮转动时带动所述甩油部同时甩动所述润滑油,所述齿轮带动所述润滑油甩向所述前轴承或所述后轴承,所述甩油部的甩油方向与所述齿轮的甩油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甩油部围绕所述齿轮的中心轴线沿环形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部凸出于所述齿轮的轴向上的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包括输入轴;所述齿轮包括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的输入轴齿轮;所述前轴承包括输入轴前轴承;所述后轴承包括输入轴后轴承,所述输入轴前轴承和所述输入轴后轴承分别位于所述输入轴齿轮的不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齿轮上设置有所述甩油部,所述输入轴齿轮带动所述润滑油甩向所述输入轴前轴承或所述输入轴后轴承,设置在所述输入轴齿轮上的所述甩油部的甩油方向与所述输入轴齿轮的甩油方向相反。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金菊于爱军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