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4794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行李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具有与行李架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上设有第一连接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一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平台主体,平台主体安装在支撑结构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顶支撑平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安装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本技术涉及智能驾驶辅助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
技术介绍
在智能驾驶车辆的顶部通常设置车顶支撑平台以对雷达、传感器等部件进行支撑和定位,车顶支撑平台的结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雷达、传感器等部件的工作精度,因此,确保车顶支撑平台结构的稳定性对智能驾驶车辆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车顶支撑平台通常采用与车门上侧边缘卡接配合的结构与车辆本体之间进行固定,这种结构的固定效果较差,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与车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进而影响传感器、雷达等的工作精度;而且其与车门卡接的位置处会存在缝隙,容易导致雨水进入驾驶室内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及智能驾驶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安装稳定性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行李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具有与行李架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上设有第一连接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一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平台主体,平台主体安装在支撑结构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孔为通孔,第一连接孔远离行李架的一端设有沉头凹槽。进一步地,行李架为两个,两个行李架沿车辆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座为两组,各组支撑座与各个行李架一一对应地设置,每组支撑座均包括多个支撑座,每组支撑座的多个支撑座沿相应的行李架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进一步地,每组支撑座均包括两个支撑座;或者,每组支撑座均包括三个支撑座。进一步地,各个支撑座均具有与相应的行李架抵接的限位凸缘;各个限位凸缘均位于两个行李架之间。进一步地,配合表面的形状与行李架的部分表面的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包括连接座,连接座可拆卸地安装在支撑座上,以通过连接座将平台主体与支撑座之间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支撑座上设有第二连接孔,连接座上设有第三连接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内的第二紧固件将支撑座与连接座连接;其中,第二连接孔和/或第三连接孔为弧形孔,以通过改变第二紧固件在弧形孔内的位置以调节支撑座与连接座之间的角度。进一步地,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均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孔与两个第三连接孔一一对应地设置;两个第三连接孔均为圆弧形开孔,两个圆弧形开孔的圆心重合。进一步地,连接座上设有第一穿设孔,支撑结构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为多个,多个安装座均与平台主体连接,各个安装座上均设有第二穿设孔;连接柱,连接柱穿设在第一穿设孔和多个安装座的第二穿设孔内。进一步地,连接座上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孔延伸至第一穿设孔,以通过安装在第一固定孔内的螺钉对连接柱进行顶紧固定。进一步地,安装座上设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间隔设置;连接柱穿设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第一夹持部上设有第二固定孔,第二夹持部上设有第三固定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二固定孔和第三固定孔内的第三紧固件驱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以对连接柱进行夹持固定。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驾驶车辆,智能驾驶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设置于车辆本体的顶部的车顶支撑平台,车顶支撑平台为上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行李架上设有第一通孔;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具有与行李架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上设有第一连接孔,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和第一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连接;平台主体,平台主体安装在支撑结构上。安装使用时,在车辆本体顶部打出第二通孔后,将第一紧固件依次穿入在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第一连接孔内,从而通过第一紧固件将车辆本体、行李架、支撑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不仅连接比较方便,而且连接后的结构的一体性更好,可有效地提高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行李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行李架与支撑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支撑座与连接座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顶支撑平台的实施例的安装座与连接柱和平台主体之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行李架;11、第一通孔;21、支撑座;211、第一连接孔;212、限位凸缘;213、第二连接孔;22、连接座;221、第三连接孔;222、第一穿设孔;223、第一固定孔;23、安装座;231、第一夹持部;232、第二夹持部;24、连接柱;3、平台主体。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请参考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1,行李架1上设有第一通孔11;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21,支撑座21具有与行李架1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2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1,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11和第一连接孔211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1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平台主体3,平台主体3安装在支撑结构上。本技术的车顶支撑平台包括:行李架1,行李架1上设有第一通孔11;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21,支撑座21具有与行李架1贴合的配合表面,支撑座2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1,以通过穿设在第一通孔11和第一连接孔211内的第一紧固件将行李架1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第一紧固件将支撑结构与行李架1连接;平台主体3,平台主体3安装在支撑结构上。安装使用时,在车辆本体顶部打出第二通孔后,将第一紧固件依次穿入在第二通孔、第一通孔11、第一连接孔211内,从而通过第一紧固件将车辆本体、行李架1、支撑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不仅连接比较方便,而且连接后的结构的一体性更好,可有效地提高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支撑平台安装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具体地,第一连接孔211为通孔,第一连接孔211远离行李架1的一端设有沉头凹槽。这样,在安装时,可采用螺栓作为第一紧固件,将螺栓穿入第一连接孔211内,并使螺栓的螺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n行李架(1),所述行李架(1)上设有第一通孔(11);/n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行李架(1)连接;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21),所述支撑座(21)具有与所述行李架(1)贴合的配合表面,所述支撑座(2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1),以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11)和所述第一连接孔(211)内的第一紧固件将所述行李架(1)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将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行李架(1)连接;/n平台主体(3),所述平台主体(3)安装在所述支撑结构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行李架(1),所述行李架(1)上设有第一通孔(11);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行李架(1)连接;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座(21),所述支撑座(21)具有与所述行李架(1)贴合的配合表面,所述支撑座(2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211),以通过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11)和所述第一连接孔(211)内的第一紧固件将所述行李架(1)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将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行李架(1)连接;
平台主体(3),所述平台主体(3)安装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211)为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孔(211)远离所述行李架(1)的一端设有沉头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架(1)为两个,两个所述行李架(1)沿所述车辆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座(21)为两组,各组所述支撑座(21)与各个所述行李架(1)一一对应地设置,每组所述支撑座(21)均包括多个所述支撑座(21),每组所述支撑座(21)的多个所述支撑座(21)沿相应的所述行李架(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支撑座(21)均包括两个所述支撑座(21);或者,每组所述支撑座(21)均包括三个所述支撑座(2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支撑座(21)均具有与相应的所述行李架(1)抵接的限位凸缘(212);各个所述限位凸缘(212)均位于两个所述行李架(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表面的形状与所述行李架(1)的部分表面的形状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连接座(22),所述连接座(22)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支撑座(21)上,以通过所述连接座(22)将所述平台主体(3)与所述支撑座(2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支撑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21)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13),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治国李林涛田高翔崔家硕凌志成单小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