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4600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解决了钢材预制板模具重量大、易锈蚀和模具制作工序繁多,费时费力,强度小等问题;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通过直角铁和第一螺栓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圆孔,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竖向的条形孔,第一钢筋穿过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的圆孔,第二钢筋穿过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的条形孔,且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多条凹凸槽;钢变铝重量减小,不易锈蚀,压铸一体成型代替焊接制作难度小,设置多条凹凸槽可以增加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更好的使新旧混凝土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
本技术涉及建筑模具
,特别是指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
技术介绍
现代建筑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以成本低、工期短、污染少和浇筑作业大大减少而受到了欢迎,是将传统建造方式中大量的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后运输到工地进行装配,而传统的内墙预制板模具为钢材重量大、易锈蚀,且钢材作为模具需要对钢板进行焊接,还需要在钢板上焊接粗糙面的凸起,成本高、费时费力,而且对粗糙面上的凸起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预制板的安装是否顺利,现急需一种重量轻,方便拆卸运输,不易锈蚀且制作成本低,制作更加省时省力的内墙预制板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解决了钢材预制板模具重量大、易锈蚀和模具制作工序繁多,费时费力,强度小等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为U形,且通过直角铁和第一螺栓相互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圆孔,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竖向的条形孔,第一钢筋穿过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的圆孔,第二钢筋穿过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的条形孔,且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多条凹凸槽,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相接处绑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均为压铸铝挤压成型。进一步的,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外侧边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有若干模具固定件,模具固定件的另一边通过第三螺栓与地面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内焊接有若干支撑板。进一步的,浇筑时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内垂直设置有若干对拉螺栓。进一步的,所述条形孔在第二钢筋穿过处之外设有堵浆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钢材质变为铝材质重量减小方便运输,且不易锈蚀,采用压铸一体成型代替焊接,制作难度小成本低,设置多条凹凸槽可以增加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更好的使新旧混凝土结合;设置模具固定件以保证浇筑的正常进行和预制板的质量良好;焊接支撑板12可以增加模具强度;设置堵浆条14可防止混凝土漏出,保证浇筑的正常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侧板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侧板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侧板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侧板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侧板左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侧板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侧板截面图。其中: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第四侧板4、直角铁5、第一螺栓6、圆孔7、条形孔8、第一钢筋9、第二钢筋10、凹凸槽11、支撑板12、对拉螺栓13、堵浆条14、模具固定件15、第二螺栓151、第三螺栓152。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为U形,且通过直角铁5和第一螺栓6相互连接,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圆孔7,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竖向的条形孔8,第一钢筋9穿过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的圆孔7,第二钢筋10穿过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的条形孔8,且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的内侧面设置有多条凹凸槽11,第一钢筋9和第二钢筋10相接处绑扎,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均为压铸铝挤压成型。本技术使用过程如下:将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通过第一螺栓6组成模具,将第一钢筋9穿过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的圆孔7,将第二钢筋10穿过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的条形孔8,然后将第一钢筋9和第二钢筋10的相接处绑扎,最后进行浇筑;所述第二侧板2与第四侧板4结构一致,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结构一致。钢材质变为铝材质重量减小方便运输,且不易锈蚀,采用压铸一体成型代替焊接,制作难度小成本低,设置多条凹凸槽11可以增加预制板与现浇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更好的使新旧混凝土结合。实施例2优选的,在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的外侧边通过第二螺栓151连接有若干模具固定件15,模具固定件15的另一边通过第三螺栓152与地面相连。设置模具固定件15来对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进行固定,以保证浇筑的正常进行和预制板的质量良好。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优选的,所述的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内焊接有若干支撑板12。焊接支撑板12可以增加模具强度,保证预制板质量。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4优选的,浇筑时在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内垂直设置有若干对拉螺栓13。在模具内设置对拉螺栓13,浇筑完成后对拉螺栓13固定于预制板内其螺纹端伸出,设置对拉螺栓13用于后期固定墙体,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5优选的,所述条形孔8在第二钢筋10穿过处之外设有堵浆条14。在条形孔8内设置有堵浆条14,用来堵住除了第二钢筋10穿过的其他地方,防止浇筑时混凝土从条形孔8中漏出,保证浇筑的正常进行。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为U形,且通过直角铁(5)和第一螺栓(6)相互连接,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圆孔(7),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竖向的条形孔(8),第一钢筋(9)穿过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的圆孔(7),第二钢筋(10)穿过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的条形孔(8),且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的内侧面设置有多条凹凸槽(11),第一钢筋(9)和第二钢筋(10)相接处绑扎,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均为压铸铝挤压成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墙预制板模具,包括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为U形,且通过直角铁(5)和第一螺栓(6)相互连接,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圆孔(7),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对向且平行设置有若干竖向的条形孔(8),第一钢筋(9)穿过第一侧板(1)和第三侧板(3)的圆孔(7),第二钢筋(10)穿过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的条形孔(8),且第二侧板(2)和第四侧板(4)的内侧面设置有多条凹凸槽(11),第一钢筋(9)和第二钢筋(10)相接处绑扎,所述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2)、第三侧板(3)和第四侧板(4)均为压铸铝挤压成型。


2.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京林任明杰孟凡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铝新材料河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