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4206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离型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包括本体、第一抗静电涂层、第二抗静电涂层和非硅油涂层;所述本体设置有呈上下对称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且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所述非硅油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远离所述本体的端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抗静电涂层和第二抗静电涂层分别设置在本体的两端,能够疏离堆积静电电荷,因此,可以有效消除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电荷,进而使该无硅离型膜对产品的吸附力减少,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
本技术属于离型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
技术介绍
离型膜,又称剥离膜、隔离膜、分离膜、阻胶膜、离形膜、薄膜、塑料薄膜、掩孔膜、硅油膜、硅油纸、防粘膜、型纸、打滑膜、天那纸、离型纸。通常情况下为了增加塑料薄膜的离型力,会将塑料薄膜做等离子处理,或涂氟处理,或涂硅离型剂于薄膜材质的表层上,如PET、PE、OPP,等等;让它对于各种不同的有机压感胶(如热融胶、亚克力胶和橡胶系的压感胶)可以表现出极轻且稳定的离型力。根据不同所需离型膜离型力,隔离产品胶的粘性不同,离型力相对应调整,使之在剥离时达到极轻且稳定的离型力。在非硅离型膜使用过程中,因非硅涂层吸附性大,产生的静电较大,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产品之间吸附力大,分离不好操作,大大减低效率。在非硅离型膜的制作过程中,非硅溶剂与普通的静电液混合使用会发生化学反应,涂布工艺难以实现其导静电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硅离型膜吸附力过大,导致离型困难,影响产品使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包括本体、第一抗静电涂层、第二抗静电涂层和非硅油涂层;所述本体设置有呈上下对称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且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所述非硅油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远离所述本体的端面上。可选地,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和所述本体上均设有用于增强该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的结构强度的连接部。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均呈半球状或锥状结构,所有所述连接体凸出设于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和所述本体上,相邻两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另一所述连接体的凹槽。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呈板材状结构,所有所述连接体均匀地间隔布置在所述本体上且所有所述连接体相互平行,所有所述连接体呈倾斜状态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以使所述连接体和所述本体之间形成“V”型槽,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和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上均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连接体的凹槽。可选地,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和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经涂布设备涂布后热固成型。可选地,所述连接体的顶端与所述本体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在0.5~1微米的长度范围内,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和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的厚度在2~3微米的长度范围内。可选地,所述本体为PET聚脂薄膜。可选地,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和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的电阻在1~1000兆欧的阻值范围内。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由于该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在本体的两端面分别设置了第一抗静电涂层和第二抗静电涂层,非硅油涂层设置在第一抗静电涂层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无硅离型膜,具有较大的静电,存在产生较大吸附力,导致难以撕离产品,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问题,而将该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贴合于需要加工的保护膜上面,由于第一抗静电涂层和第二抗静电涂层分别设置在本体的两端,能够疏离堆积静电电荷,因此,可以有效消除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电荷,进而使该无硅离型膜对产品的吸附力减少,提高产品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半球状结构连接体的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采用采用锥状结构连接体的可导电的无硅胶离型膜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采用板材状结构连接体的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的剖视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本体20—第一抗静电涂层30—第二抗静电涂层40—非硅油涂层50—连接部51—连接体52—凹槽53—“V”型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解锁,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包括本体10、第一抗静电涂层20、第二抗静电涂层30和非硅油涂层40;所述本体10设置有呈上下对称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20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且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30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所述非硅油涂层40设置在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20远离所述本体10的端面上。具体地,由于该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在本体10的两端面分别设置了第一抗静电涂层20和第二抗静电涂层30,非硅油涂层40设置在第一抗静电涂层20上,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无硅离型膜,具有较大的静电,存在产生较大吸附力,导致难以撕离产品,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问题,而将该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贴合于需要加工的保护膜上面,由于第一抗静电涂层20和第二抗静电涂层30分别设置在本体10的两端,能够疏离堆积静电电荷,因此,可以有效消除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电荷,进而使该无硅离型膜对产品的吸附力减少,提高产品质量。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20、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30和所述本体10上均设有用于增强该可导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其特征在于,包括:/n本体,设置有呈上下对称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n第一抗静电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且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n第二抗静电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n非硅油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远离所述本体的端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设置有呈上下对称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第一抗静电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且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
第二抗静电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用于疏导累积静电电荷;
非硅油涂层,设置在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远离所述本体的端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和所述本体上均设有用于增强该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的结构强度的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均呈半球状或锥状结构,所有所述连接体凸出设于所述第一抗静电涂层、所述第二抗静电涂层和所述本体上,相邻两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另一所述连接体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导电的无硅离型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连接体,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永明彭权韩英俊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鑫玺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