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317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继电器、二极管D1、三极管Q1、光耦U1、调节电阻R1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插座的零线连接所述光耦U1的2端口,所述插座的火线并联连接有继电器和调节电阻R1,所述继电器并联连接有单片机控制模块和二极管D1,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光耦U1的4端口,所述二极管D1串联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3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2端口连接所述光耦U1的1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1端口连接连接所述调节电阻R1。本本实用可以根据应用情况进行灵敏度调节,支持uA级电流的负载插入检测,而且使用电子元件只需根据用户空间结构调整PCB即可,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插座检测是否有插头插入的方法大多采用红外对射或微动装置或通过加载低电压检测,实现负载插入的检测。对于红外对射装置,发射管和接受容易受灰尘、强光的影响造成检测误判,且安装、调整角度大多较为麻烦,结构设计复杂。微动装置,其实就是一个轻触开关,存在一定的机械寿命而且本身受硬件、结构和灵敏度的影响,安装大多较为困难。加载低电压检测,就是对负载加载一组低电压(12V或24V等)通过回路的电流使光耦导通,由于负载多样化,加载小电压后回路的电流也不一样,当电流小于光耦的导通电流时,就无法来检测负载是否插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由于负载的不同,为了实现负载插入的检测,采用了三级管与光耦组合应用,用户可以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适当调整检测电阻来提供电路的检测灵敏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继电器、二极管D1、三极管Q1、光耦U1、调节电阻R1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插座的零线连接所述光耦U1的2端口,所述插座的火线并联连接有继电器和调节电阻R1,所述继电器并联连接有单片机控制模块和二极管D1,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光耦U1的4端口,所述二极管D1串联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3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2端口连接所述光耦U1的1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1端口连接连接所述调节电阻R1。进一步,所述光耦U1的4端口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连接供电电压VDD,所述光耦U1的3端口接地。进一步,所述光耦U1的4端口连接有电阻R5,所述电阻R5连接有单片机控制模块。进一步,还包括限流电阻R3,所述限流电阻R3的一端连接光耦U1的2端口,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插座的零线端。进一步,还包括电阻R2,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3端口,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1端口。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为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本本实用可以根据应用情况进行灵敏度调节,支持uA级电流的负载插入检测,而且使用电子元件只需根据用户空间结构调整PCB即可,安装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是应该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1所示,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包括插座、继电器、二极管D1、三极管Q1、光耦U1、调节电阻R1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插座的零线连接所述光耦U1的2端口,所述插座的火线并联连接有继电器和调节电阻R1,所述继电器并联连接有单片机控制模块和二极管D1,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光耦U1的4端口,所述二极管D1串联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3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2端口连接所述光耦U1的1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1端口连接连接所述调节电阻R1。进一步,所述光耦U1的4端口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连接供电电压VDD,所述光耦U1的3端口接地。进一步,所述光耦U1的4端口连接有电阻R5,所述电阻R5连接有单片机控制模块。本系统还包括限流电阻R3,所述限流电阻R3的一端连接光耦U1的2端口,所述限流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插座的零线端。本系统还包括电阻R2,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3端口,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1端口。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由于负载的不同,为了实现负载插入的检测,采用了三级管与光耦组合应用,用户可以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适当调整检测电阻来提供电路的检测灵敏度。插入检测部分由电子元件组成,由于负载的多样化,电流也会不同,光耦次级输出的波形不是规则的方波。根据应用可以调整R1的阻值来调整插入检测电路的灵敏度。具体过程如下:1.平时继电器处于断开状态,插座火线不带电。2.无负载插入插座是时,三极管Q1截止,光耦U1不导通,次级输出高电平。3.当有负载插入插座后,市电经二极管D1,三极管Q1,调节电阻R1及负载与零线形成回路,调节电阻R1,负载及三极管Q1基极会产生基极电流Ib.4.电流Ib经三极管放大产生集电极电流Ic=βIb。(三级管选用高耐压,高放大位数),β的取值一般在200以上。5电流Ic经光耦U1初级,使光耦U1导通,光耦U1次级将产生一个方波脉冲。6.单片机检测到脉冲后,根据控制逻辑打开继电器,使负载正常工作。7.继电器打开后,检测电路由于无电位差,三极管Q1截止,光耦U1次级输出高电平。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但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技术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继电器、二极管D1、三极管Q1、光耦U1、调节电阻R1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插座的零线连接所述光耦U1的2端口,所述插座的火线并联连接有继电器和调节电阻R1,所述继电器并联连接有单片机控制模块和二极管D1,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光耦U1的4端口,所述二极管D1串联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3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2端口连接所述光耦U1的1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1端口连接所述调节电阻R1。/n

【技术特征摘要】
1.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座、继电器、二极管D1、三极管Q1、光耦U1、调节电阻R1和单片机控制模块,所述插座的零线连接所述光耦U1的2端口,所述插座的火线并联连接有继电器和调节电阻R1,所述继电器并联连接有单片机控制模块和二极管D1,所述单片机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光耦U1的4端口,所述二极管D1串联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3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2端口连接所述光耦U1的1端口,所述三极管Q1的1端口连接所述调节电阻R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插头插入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U1的4端口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云志张林黄勇陈顺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柏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