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冠军专利>正文

一种同步升降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68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同步升降油缸,包括第一油缸体、第二油缸体、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以及分别设在第一油缸体和第二油缸体内的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上分别螺接有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第一油缸体的侧壁中分别开设有均与所述第一油缸体连通的一号孔道、二号孔道,三号腔室内多余的压油可通过连接管、一号孔道、高压升管流回油箱,使得第二活塞可以完全降落到位,第二油缸体的侧壁中开设有均与第二油缸体连通的三号孔道、四号孔道,使得同步油缸活塞降落或升起至终了位置时,两个油缸体内的压油相通,活塞不会再继续升起或降落,避免了高压油泵超负荷现象的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步升降油缸
本技术涉及油缸
,具体为一种同步升降油缸。
技术介绍
同步油缸是机械作业中常用到的升降工具,由于制造精度及活塞密封圈的磨损、高压环境等原因,不可避免造成第二活塞顶部的压油会渗漏到第二活塞的底部,使第二油缸体底部压油多于设计油量,这样在第一活塞已经到达降落终了位置时,第二油缸体底部还剩有压油,使第二活塞无法降落到最低位置,而且同步油缸在升起及降落到终了位置时,还会使得外部的高压油泵出现超负荷现象,即所谓憋车现象,严重影响了同步油缸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步升降油缸,其分别在两个升降油缸的内壁中开设泄油的孔道,解决了第二油缸活塞降落不到位、同步油缸易出现高压油泵超负荷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步升降油缸,包括第一油缸体、第二油缸体、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以及分别设在第一油缸体和第二油缸体内的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上分别螺接有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端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套安装在所述第一油缸体的顶部,使得所述第一油缸体、所述第一活塞可组成一个盛放压油的一号腔室,所述第一油缸体、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一连接套、所述第一端盖可组成一个盛放压油的二号腔室,所述第二端盖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套安装在所述第二油缸体的顶部,使得所述第二油缸体、所述第二活塞可组成一个盛放压油的三号腔室,所述第二油缸体、所述第二活塞、所述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二端盖可组成一个盛放压油的四号腔室,所述第一油缸体的底部设有一根与所述第一油缸体连通的高压升管,所述第一连接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一根与所述第二油缸体底部连通的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处设有一根高压降管,所述第一油缸体的侧壁中开设有均与所述第一油缸体连通的一号孔道、二号孔道,所述一号孔道的底端与所述高压升管连通,所述一号孔道内设有一号单向阀,所述第二油缸体的侧壁中分别开设有均与所述第二油缸体连通的三号孔道、四号孔道,所述三号孔道的底端与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三号孔道内设有二号单向阀。优选地,所述一号孔道、所述二号孔道的长度均大于所述第一活塞的长度,所述三号孔道、所述四号孔道的长度均大于所述第二活塞的长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设计在第一油缸体的侧壁中分别开设有均与所述第一油缸体连通的一号孔道、二号孔道,三号腔室内多余的压油可通过连接管、一号孔道、高压升管流回油箱,使得第二活塞可以完全降落到位,第二油缸体的侧壁中开设有均与第二油缸体连通的三号孔道、四号孔道,使得同步油缸活塞降落或升起至终了位置时,两个油缸体内的压油相通,活塞不会再继续升起或降落,避免了高压油泵超负荷现象的出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同步升降油缸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油缸体,2-第一活塞,3-第一连接套,4-第一端盖,5-第一活塞杆,6-第二油缸体,7-第二端盖,8-一号孔道,9-一号单向阀,10-高压升管,11-第二孔道,12-连接管,13-第三孔道,14-第四孔道,15-高压降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同步升降油缸,包括第一油缸体1、第二油缸体6、第一连接套3、第二连接套、第一端盖4、第二端盖7以及分别滑动设置在第一油缸体1和第二油缸体6内的第一活塞2、第二活塞,第一活塞2、第二活塞上分别螺接有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第一端盖4通过第一连接套3安装在第一油缸体1的顶部,第一端盖4可对第一活塞2起到限位的作用,也对第一油缸体1内的压油起到封堵的作用,第二端盖7通过第二连接套安装在第二油缸体6的顶部,第二端盖7可对第二活塞起到限位的作用,也使得第一油缸体1、第一活塞2可组成一个盛放压油的一号腔室,第一油缸体1、第一活塞2、第一连接套3、第一端盖4可组成一个盛放压油的二号腔室,第二油缸体6、第二活塞可组成一个盛放压油的三号腔室,第二油缸体6、第二活塞、第二连接套、第二端盖7可组成一个盛放压油的四号腔室,第一油缸体1的底部设有一根与第一油缸体1连通的高压升管10,高压升管10可用于连接外部的油箱,使得外部油箱内的压油可通过高压升管10流入一号腔室内,从而可将第一活塞2顶起,第一连接套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处设有一根与第二油缸体6底端连通的连接管12,通过连接管12可将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连通,使得第一油缸体1与第二油缸体6内的压油可以相互流动,第二连接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处设有一根高压降管15,高压降管15可用于连接外部的油箱,从而可将第四腔室与外部的油箱连通,第一油缸体1的侧壁中开设有均与第一油缸体1连通的一号孔道8、二号孔道11,一号孔道8位于第一油缸体1的底部,二号孔道11位于一号油缸体1的顶部,一号孔道8的底端与高压升管10连通,使得第一活塞2在降至终了位置后,三号腔室内多余的压油可依次通过连接管12、二号腔室、一号孔道8、高压升管10流入外部的油箱中,从而三号腔室内多余的压油可以排空,第二活塞可以降落至终了位置,一号孔道8内设有一号单向阀9,保护一号孔道8内的压油不会逆向流动,从而向一号腔室内输送压油时,一号腔室内的压油可将第一活塞2顶起,第二油缸体6的侧壁中开设有均与第二油缸体6连通的三号孔道13、四号孔道14,三号孔道13位于第二油缸体6的底部,四号孔道14位于第二油缸体6的顶部,可在第一活塞2、第二活塞升降到终了位置时,一号腔室、二号腔室、三号腔室、四号腔室内的压油相通,不再继续升降过起落,避免外部连接油箱中的高压油泵出现超负荷的现象,三号孔道13的底端与连接管12连通,三号孔道13内设有二号单向阀,保护三号孔道13内的压油不会逆向流动,从而向三号腔室内输送压油时,三号腔室内的压油可将第一活塞2顶起。进一步的,一号孔道8、二号孔道11的长度均大于第一活塞2的长度,三号孔道13、四号孔道14的长度均大于第二活塞的长度。使用时,分别将高压升管10、高压降管15与装置外部的油箱连接,升起活塞时,油箱内的高压油泵通过高压升管向一号腔室内输送压油,随着一号腔室内的压油不断增多,第一活塞2不断上升,同时二号腔室内的压油在第一活塞2的挤压下通过连接管12流入三号腔室内,三号腔室内的压油推动第二活塞不断上升,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步升降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缸体、第二油缸体、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以及分别设在第一油缸体和第二油缸体内的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上分别螺接有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端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套安装在所述第一油缸体的顶部,所述第二端盖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套安装在所述第二油缸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油缸体的底部设有一根与所述第一油缸体连通的高压升管,所述第一连接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一根与所述第二油缸体底部连通的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处设有一根高压降管,所述第一油缸体的侧壁中开设有均与所述第一油缸体连通的一号孔道、二号孔道,所述一号孔道的底端与所述高压升管连通,所述一号孔道内设有一号单向阀,所述第二油缸体的侧壁中分别开设有均与所述第二油缸体连通的三号孔道、四号孔道,所述三号孔道的底端与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三号孔道内设有二号单向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步升降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缸体、第二油缸体、第一连接套、第二连接套、第一端盖、第二端盖以及分别设在第一油缸体和第二油缸体内的第一活塞、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上分别螺接有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端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套安装在所述第一油缸体的顶部,所述第二端盖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套安装在所述第二油缸体的顶部,所述第一油缸体的底部设有一根与所述第一油缸体连通的高压升管,所述第一连接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一根与所述第二油缸体底部连通的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侧壁上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冠军李钢张慧
申请(专利权)人:吴冠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