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涉及公铁两用车技术领域。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包括两条主油路、多个换向阀、动力单元、多个油缸和油缸同步器。本控制系统配合动力单元,通过控制动力单元液油流量,从而实现底盘上的液压换道回转装置和能随时起落的铁路行驶导轮的转换。通过该系统,可实现无需水平仪调平,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了人为主观性,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
本技术公铁两用车
,具体涉及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公铁两用车是指既能在铁路轨道上运行,又能在一般道路,甚至野外运行的特殊车辆。公铁两用车要求能迅速而方便地进行公路和铁路的转换运行。通常是通过底盘上的液压换道回转装置和能随时起落的铁路行驶导轮装置实现的。有了导轮装置,一般橡胶胎车轮就能沿钢轨笔直行驶。由于这种车辆要求有一定的牵引能力和承载能力,因此,在因灾难引起铁路线路中断或阻塞的情况下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公开的技术中,如申请号为CN201220005594.1公开了一种导轮转换系统,但不能实现导轮在转换时达到同步,需要水平度感测元件保证两用车处于水平状态。其次,现有技术公铁两用车的导轮转换和换道回转主要靠操作人员的个人经验和观察判断调平,调平精度不高,安全性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前轮对油缸和后轮对油缸,实现铁路驱动轮和公路驱动轮的转换和平移;通过油缸同步器来实现油缸升降同步性,防止油缸升降不同步而使车辆侧倾现象;通过压力继电器有效保证装置的安全运行。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条主油路、多个换向阀、动力单元、多个油缸和油缸同步器;其中: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多个节流阀,所述换向阀包括换向阀a和换向阀b,所述换向阀a与节流阀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节流阀与油缸的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节流阀与油缸的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主油路上设有多条支油路,并且每条支油路包括油缸、换向阀a和节流阀。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每条支油路并联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主油路的供油线与回油线之间设有换向阀b。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油缸同步器置于换向阀a和油缸之间,并且油缸同步器与换向阀a和油缸均连接,保证油缸同步性,防止油缸升降不同步而使车辆侧倾。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动力单元还包括压力表和压力继电器a;所述压力表与主油路的一条油线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油缸包括前轮对油缸和后轮对油缸,所述压力继电器a与后轮对油缸串联连接;所述油缸同步器与前轮对油缸、后轮对油缸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的换向阀a均设有两个电磁线圈,并且每个换向阀a上的电磁线圈之间相互独立;所述换向阀b设有一个电磁线圈Y11,并且所述的电磁线圈之间存在电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换向阀与换向阀之间均存在电连接,所述换向阀a上的电磁线圈任意一个通电,换向阀b上的电磁线圈Y11通电,所述换向阀a上的电磁线圈全部端电,换向阀b上的电磁线圈Y11断电。可选地或优选地,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与压力继电器b电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压力继电a与后轮对油缸的控制线串联连接;所述压力继电器b与报警器电回路串联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动力单元还包括单元箱和两个五工位阀块,所述压力表和压力继电器a均置于单位箱右板内壁上,并且压力表的接头和压力继电器a的接头均穿过单位箱与箱体固定连接。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两个五工位阀体对称分布,并且节流阀设置在五工位阀块侧面。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节流阀一端通过锥螺纹a穿过单位箱与五工位阀块固定连接,所述节流阀另一端设有锥螺纹b。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五工位阀体上设有五根油管,并且油管与节流阀位置对应;所述节流阀与单位箱之间均设有密封垫圈。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产生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前轮对油缸和后轮对油缸,实现铁路驱动轮和公路驱动轮的转换和平移;通过油缸同步器来实现油缸升降同步性,防止油缸升降不同步而使车辆侧倾现象;通过压力继电器有效保证装置的安全运行;前支腿油缸和后支腿油缸能单独控制升降,备用油缸的功能是用于车载设备的其他用途,比如焊接设备的升降;每只油缸可以独立工作,如需要同时工作,出于安全考虑,可使相关的油缸才同时运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的动力单元装置结构图;图2为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的油缸同步器原理图;图3为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简图;图中:1-主油路;2-压力表;3-节流阀;4-换向阀a;401-电磁线圈;5-油缸同步器;6-压力继电器a;7-压力继电器b;8-油缸;801-前轮对油缸;802-后轮对油缸;803-备用油缸;9-支油路;10-换向阀b;1001-电磁线圈Y11;11-单元箱;12-油管;13-五工位阀块;14-锥螺纹a;15-锥螺纹b。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条主油路(1)、多个换向阀、动力单元、多个油缸(8)和多个油缸同步器(5);其中: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多个节流阀(3),所述换向阀包括换向阀a(4)和换向阀b(10),所述换向阀a(4)与节流阀(3)连接;所述节流阀(3)与油缸(8)的连接;所述主油路(1)上设有多条支油路(9),并且每条支油路(9)包括油缸(8)、换向阀a(4)和节流阀(3);所述每条支油路(9)并联连接;所述主油路(1)的供油线与回油线之间设有换向阀b(10);所述油缸同步器(5)置于换向阀a(4)和油缸(8)之间,并且油缸同步器(5)与换向阀a(4)和油缸(8)均连接;所述换向阀与换向阀之间均存在电连接。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动力单元还包括压力表(2)和压力继电器a(6);所述压力表(2)与主油路(1)的一条油线连接。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油缸(8)包括前轮对油缸(801)和后轮对油缸(802),所述压力继电器a(6)与后轮对油缸(802)串联连接。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油缸(8)同步器(5)与前轮对油缸(801)、后轮对油缸(802)连接。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的换向阀a4均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条主油路(1)、多个换向阀、动力单元、多个油缸(8)和多个油缸同步器(5);其中:/n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多个节流阀(3),所述换向阀包括换向阀a(4)和换向阀b(10),所述换向阀a(4)与节流阀(3)连接;所述节流阀(3)与油缸(8)的连接;所述主油路(1)上设有多条支油路(9),并且每条支油路(9)包括油缸(8)、换向阀a(4)和节流阀(3);所述每条支油路(9)并联连接;所述主油路(1)的供油线与回油线之间设有换向阀b(10);所述油缸同步器(5)置于换向阀a(4)和油缸(8)之间,并且油缸同步器(5)与换向阀a(4)和油缸(8)均连接;所述换向阀与换向阀之间均存在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条主油路(1)、多个换向阀、动力单元、多个油缸(8)和多个油缸同步器(5);其中:
所述动力单元包括多个节流阀(3),所述换向阀包括换向阀a(4)和换向阀b(10),所述换向阀a(4)与节流阀(3)连接;所述节流阀(3)与油缸(8)的连接;所述主油路(1)上设有多条支油路(9),并且每条支油路(9)包括油缸(8)、换向阀a(4)和节流阀(3);所述每条支油路(9)并联连接;所述主油路(1)的供油线与回油线之间设有换向阀b(10);所述油缸同步器(5)置于换向阀a(4)和油缸(8)之间,并且油缸同步器(5)与换向阀a(4)和油缸(8)均连接;所述换向阀与换向阀之间均存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铁两用车动力单元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还包括压力表(2)和压力继电器a(6);所述压力表(2)与主油路(1)的一条油线连接;所述油缸(8)包括前轮对油缸(801)和后轮对油缸(802),所述压力继电器a(6)与后轮对油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永志,艾奇,
申请(专利权)人:青神格林维尔流体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