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2512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系一种立体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基板、发光单元、立体触控盖及控制单元,其中立体触控盖系罩盖在基板上,发光单元设在基板与立体触控盖之间的位置上,且发光单元设有复数个发光部,控制单元连接立体触控盖及各发光单元,当用户欲触碰立体触控盖时,使用者可以藉由感受到立体触控盖形状,而确认触摸到立体触控盖,同时控制单元会令对应立体触控盖被触碰位置所关联的发光部随即发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体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系有关于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尤指一种具有立体触控盖的立体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按,传统汽车内的许多设备(如:冷气、音响…等)的操控主要是靠各种实体按键及旋钮,举例而言,当驾驶者驾驶车辆时,可以通过按压冷气的温度调整按键调整冷气的温度,或者使用汽车音响的旋钮调整音量或广播频道等。近年来,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及触控技术普遍地被运用在各种电子设备领域,许多汽车制造厂商也逐渐以触摸板来取代许多的实体按键及旋钮,例如:三菱汽车所生产的型号「MITSUBISHIECLIPSECROSS」汽车配备触控液晶屏幕搭配触摸板(SmartphoneLinkDisplayAudio,简称SDA),让驾驶者在可以使用触控液晶屏幕进行各种功能的操作,或者当驾驶者在驾驶车辆时,可以操作驾驶座旁的触摸板来使用触控液晶屏幕所显示的各项功能的操作。上述的触摸板是位在驾驶座旁,似乎让驾驶者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操作,但事实上,驾驶者在驾驶行进中,若驾驶者的视线保持在驾驶路线上是无法轻易找到触摸板,使得驾驶者需分散注意力离开驾驶视线确认触摸板的位置,才能操作触摸板,如此,容易发生驾驶危险情况。再者,触摸板只有静态发光指示灯及单点触控功能,并未能依据触控方式产生动态发光,提示触控显示及回馈车载系统的讯息等。据上所述,为了让驾驶者的目光不要离开行驶路线,并且可以安全的驾驶车辆,以及适当地反映车载系统的讯息及相关的触控显示效果,因此有必要开发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以让汽车驾驶者可以更直觉地操控触摸板,以免发生危险驾驶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先前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系在提供可以让使用者可以直觉地盲按或触碰到触控装置,并在触摸到触控装置的时候,触控装置可以发出光线,甚至进一步可以在触碰到触控装置的同时可以有不同形态的发光方式表示触控的模式,让用户的眼睛余光感受到不同的发光型态,而确认当下的触控膜式。根据本专利技术之目的,系提供一种立体触控装置,包括基板、发光单元、立体触控盖及控制单元,其中立体触控盖系罩盖在基板上,发光单元系设在对应于立体触控盖与基板之间的位置,且发光单元设有复数个发光部,控制单元设在基板上并连接发光单元及立体触控盖,且控制单元将立体触控盖的触控位置与各发光部设置的位置关联,使得立体触控盖被用户触碰的位置所对应的发光单元发光。其中,立体触控盖包括透光罩体及触控膜,触控膜系设在透光罩体表面,各个发光部系设在基板上对应触控膜投影到基板的范围内,透光罩体表面被触摸,触控膜产生触控讯号,控制单元接收触控讯号,且根据触控讯号产生触控位置信息,再令触控位置信息所关联的发光单元输出光线。其中,触控膜设有复数个感测区域,感测区域系为矩阵形式排列,各个发光部以数组形式排列在基板上位于触控膜所投影的范围内。其中,立体触控盖及发光单元系以模塑电子(In-MoldElectronics(IME))技术所制成,包括透光罩体、触控层、分隔层及发光单元,透光罩体系设在基板上,触控层设在透光罩体的内表面的全部区域,触控层面对基板的一面设有一分隔层,而发光单元则设在分隔层面对基板的一面,且各发光部依照透光罩体的形状散布在分隔层上,且各发光部的光源投射方向是朝向触控层的方向,再者,触控层的触控位置与各发光部设置的位置相关联,透光罩体表面被触摸产生触控讯号,控制单元接收触控讯号,且根据将触控讯号产生触控位置信息,再令透光罩体表面被触摸位置所对应的发光部输出光线。其中,各个发光部系为多色发光二极管(RGB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LED)或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其中,各发光部依序串联连接,用以接收控制单元的控制讯号,以根据控制讯号进行发光,并且接收外部的供电单元所传来的电力。其中,控制单元系连接外部系统,外部系统系发出外部操控讯号到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外部操控讯号操控各发光部发光方式。其中,控制单元包括触控控制器及发光控制器,触控控制器系接收触控讯号,并根据将触控讯号产生触控位置信息,发光控制器系根据触控位置信息,令透光罩体表面被触摸位置所对应的发光部发光。根据本专利技术之目的,系提供一种触控方法,系应用在前述立体触控装置,包括下列步骤,立体触控盖被触摸而产生触控讯号,立体触控盖所连接之控制单元根据触控讯号产生触控位置信息,控制单元根据触控位置信息及外部系统的外部操控讯号,令控制单元所连接的发光单元中对应立体触控盖被触摸位置的各发光部发光。其中,控制单元根据触控讯号产生触控位置信息的步骤,系进一步包括控制单元根据感测区域产生复数个触控讯号,依照各触控讯号的强度关系产生触控位置信息。其中,控制单元依照各触控感应讯号的强度关系产生触控位置信息的步骤,更进一步包括取得触控讯号的最大感应电容值及最大感应电容值周围的感应电容值利用内插法产生触控位置信息。其中,控制单元预先将各个触控位置信息与各发光部在基板上的位置预先设置一查找对照表,查找对照表系将感测区域投影到各发光部的位置以内插法映像成各个模拟感测区块,而各个模拟感测区块分别关联其中一个发光部。据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下列之一或多个优点:1、使用者藉由感受到立体触控盖形状,而可盲按确认触摸到立体触控盖。2、立体触控装置可以与外部系统连接使得立体触控装置可以显示外部系统的操作状态。3、立体触控装置被触碰后,可以精准地让发光单元产生多种对应的发光方式。附图说明图1系本专利技术之外观示意图。图2系图1之一单点触控示意图。图3系图1之另一单点触控示意图。图4系图1之又一单点触控示意图。图5系图1之一多点触控示意图。图6系图1之另一多点触控示意图。图7系图1之又一多点触控示意图。图8系图1之又另一多点触控示意图。图9系本专利技术之第一实施例之示意图。图10系本专利技术之触控膜之感测区域之示意图。图11系本专利技术之感测区域与发光单元之位置示意图。图12系本专利技术之模拟感测区块与发光单元之位置示意图。图13本专利技术之第二实施例之示意图。图14系本专利技术之控制单元、外部系统与发光单元之连接示意图。图15系本专利技术之触控方法流程示意图。图16系本专利技术之一模拟感测区块之感测状态示意图。图17系本专利技术之另一模拟感测区块之感测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1:基板2:立体触控盖20:透光罩体22:触控膜220:感测区域222:模拟感测区块24:触控层26:分隔层3:发光单元30:发光部4:控制单元40:触控控制器42:发光控制器5:供电单元6:外部系统S1~S6:扫描线D1~D6:资料线S101~S104:流程步骤A:触碰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基板;/n立体触控盖,设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立体触控盖被触控而产生触控讯号;/n发光单元,设在所述基板上且被所述立体触控盖覆盖,且所述发光单元具有复数个发光部;及/n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发光单元及所述立体触控盖,且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触控讯号产生触控位置信息,并将所述触控位置信息与其中一个所述发光部关联,并令被关联的所述发光部发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立体触控盖,设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立体触控盖被触控而产生触控讯号;
发光单元,设在所述基板上且被所述立体触控盖覆盖,且所述发光单元具有复数个发光部;及
控制单元,电性连接所述发光单元及所述立体触控盖,且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触控讯号产生触控位置信息,并将所述触控位置信息与其中一个所述发光部关联,并令被关联的所述发光部发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触控装置,其中各所述发光部系为多色发光二极管、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或微发光二极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触控装置,其中所述立体触控盖包括:
透光罩体,系设在所述基板上;以及
触控膜,系设在所述透光罩体表面;
其中,各所述发光部设在所述基板上且对应所述触控膜投影到所述基板的范围内;
所述控制单元接收由所述触控膜所传出来的所述触控讯号,并根据触控讯号产生所述触控位置信息,再令所述触控位置信息所关联的发光单元输出光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触控装置,其中所述透光罩体的尺寸大小为曲率半径R≧40mm,深度D≦20mm,最小宽幅L≧60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触控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将所述感测区域映像分成复数个模拟感测区块,各所述模拟感测区块对应其中一个所述发光部,并依此建立查找对照表,且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触控讯号计算出所述触控位置信息,即是被触摸的所述模拟感测区块,以令被触摸的所述模拟感测区块所关联的所述发光部输出光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触控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触控讯号中最大的感应值及其周围的感应值以内插法计算出的所述触控位置信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触控装置,其中所述立体触控盖及所述发光单元系以模塑电子技术所制成,系包括:
透光罩体,系设在所述基板上;
触控层,系设在透光罩体的内表面的全部区域,所述触控层在所述透光罩体被触控产生所述触控讯号;
分隔层,系设在所述触控层面对基板的一面;以及
所述发光单元则设在分隔层面对基板的一面;
其中,各所述发光部的光源投射方向是朝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福呈王鼎权廖致霖温文懋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