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施工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其可以灵活调节摄像头的摄像位置来降低水质对其拍摄状态的影响,因此缩短了检测周期,同时可以提高拍摄清晰度,且降低了对水下环境进行全面拍摄的难度;包括圆管、丝杠、大带轮、电机、小带轮、皮带、支撑板、圆齿盘、安装座、支座、摄像头、小电机和小齿轮,圆管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工作腔的顶端连通设置有伸出孔,丝杠的底端自圆管的上侧转动穿过伸出孔并且伸入至工作腔内,丝杠的顶部与大带轮的中部键连接,丝杆的底端与工作腔的底端中部轴承连接,工作腔的左端和右端中部分别沿着丝杠的轴向贯穿设置有两组长条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施工附属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钢管复合桩是钢管与混凝土的一种新型组合形式。钢管复合桩在受荷过程中,充分弥补两种材料的自身存在的不足,既可以发挥混凝土较高的抗压强度,也可以发挥钢材良好的延性及韧性等优点,充分弥补两种材料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使钢管复合桩具备良好的力学特性和经济性。钢管复合桩施工中存在孔底沉渣过大的问题,清孔直到孔底沉渣厚度满足规定要求。桩底沉渣过厚将使基桩的有效桩长缩短,桩端阻力无法正常发挥甚至消失,从而造成整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大幅降低。传统的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是孔内摄像法,该装置目前主要应用于:1、运用于PHC管桩,PHC管桩孔内摄像法以PHC管桩特有的预制内腔的竖向孔为观察通道,采用孔内摄像装置、定位装置、显示器等配套设备对整根桩或桩身局部的内壁缺陷进行拍摄和观察,以判断桩身有无裂缝、破碎、弯曲;接桩处有无错位、断裂、杂物、脱开;孔壁有无渗水等桩身完整性问题,并记录拍摄过程。2、运用于混凝土灌注桩,孔内摄像法的图片可准确判断桩底与持力层接触部分的质量问题的范围,且可辅助判断质量问题的性质,为工程处理提供依据。桩底沉渣等缺陷在钻孔不同位置厚度是变化的,使用孔内摄像法可准确判断沉渣在孔壁不同位置的厚度。通常采用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的平均值来确定该孔沉渣厚度检测值。然而应用孔内摄像法的传统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检测孔道内必须处于污水或者清水状态,检测前孔道内的存水需要进行冲洗置换,放置一段之间直至孔道内的水变清澈后方可检测,可见该检测过程周期较长,且成本较高,而且孔内摄像法的摄像位置较为固定,因此降低了其拍摄清晰度,同时使得其对水下环境进行全面拍摄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以灵活调节摄像头的摄像位置来降低水质对其拍摄状态的影响,因此缩短了检测周期,同时可以提高拍摄清晰度,且降低了对水下环境进行全面拍摄的难度,从而增强实用性的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本技术的一种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包括圆管、丝杠、大带轮、电机、小带轮、皮带、支撑板、圆齿盘、安装座、支座、摄像头、小电机和小齿轮,所述圆管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的顶端连通设置有伸出孔,所述丝杠的底端自圆管的上侧转动穿过伸出孔并且伸入至工作腔内,所述丝杠的顶部与大带轮的中部键连接,所述丝杆的底端与工作腔的底端中部轴承连接,所述电机的右端与圆管的左端顶部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小带轮中部键连接,所述皮带的左部区域和右部区域分别与小带轮和大带轮转动连接,所述工作腔的左端和右端中部分别沿着丝杠的轴向贯穿设置有两组长条孔,所述支撑板的顶端惯出设置有支撑螺纹孔,所述支撑螺纹孔与丝杠螺装,所述支撑板的左端和右端均自工作腔内分别滑动穿过两组长条孔并且分别伸出至圆管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圆齿盘的底端与支撑板的顶端左侧和右侧转动连接,所述销电机的左端与至支撑板的右端连接,所述小电机的输出端与小齿轮的中部键连接,所述小齿轮的左端与圆齿盘的右端啮合,所述安装座的底端与圆齿盘的顶端右侧连接,所述安装座与支座之间设置有伸缩机构,所述摄像头的底端与支座的底部顶端连接。本技术的一种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伸缩架和电动缸,所述伸缩架的左下侧和右下侧的两组固定端分别与安装座的右端底部和支座的左端底部铰接,所述安装座的顶端右侧和支座的顶端左侧分别设置有第一T型槽和第二T型槽,所述伸缩架的左上侧和右上侧活动端分别自安装座的右侧和支座的左侧分别插入至第一T型槽和第二T型槽的内部,所述第一T型槽和第二T型槽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两组滑动组件,所述伸缩架的左上侧和右上侧的活动端分别与两组滑动组件连接,所述电动缸的下侧固定端和上侧输出端分别与伸缩架的左下部区域和左上部区域铰接。本技术的一种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所述两组滑动组件分别设置有两组第一支撑轮和两组第二支撑轮,所述两组第一支撑轮的内端转动设置有第一转轴,两组第二支撑轮的内端转动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伸缩架的左上侧和右上侧的两组活动端分别与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中部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首先电机的输出端可以带动小带轮转动,然后小带轮则通过皮带带动大带轮转动,这时大带轮通过带动丝杠转动使得支撑板在圆管的两组长条孔的限位下沿着丝杆的轴向下移,同时支撑板通过圆齿盘上的安装座将支座上的摄像头移动至水下,当摄像头达到指定深度之后,此时停止电机转动,然后启动小电机可以使小电机通过小齿轮带动圆齿盘在支撑板的顶部绕着圆管转动,与此同时,摄像头则在安装座和支座的共同带动下绕着圆管转动来调整拍摄角度,待达到指定的拍摄角度之后,停止小电机的转动,然后控制伸缩机构使得伸缩机构推动支座上的摄像头向拍摄部位靠近移动,此时摄像头可以在水下进行近距离较为清晰的拍摄过程,待该处拍摄完毕之后,则再次通过上述操作来调节摄像头的位置,并且通过上述操作过程可以实现摄像头的全方位拍摄,从而通过灵活调节摄像头的摄像位置降低了水质对其拍摄状态的影响,因此缩短了检测周期,同时可以提高拍摄清晰度,且降低了对水下环境进行全面拍摄的难度,从而增强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摄像头伸出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A-A的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电动缸和伸缩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伸缩架和安装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摄像头和支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支座和伸缩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圆管;2、丝杠;3、大带轮;4、电机;5、小带轮;6、皮带;7、支撑板;8、圆齿盘;9、安装座;10、伸缩架;11、电动缸;12、支座;13、摄像头;14、第一支撑轮;15、第二支撑轮;16、小电机;17、小齿轮;18、第一T型槽;19、第二T型槽;20、第一转轴;21、第二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包括圆管1、丝杠2、大带轮3、电机4、小带轮5、皮带6、支撑板7、圆齿盘8、安装座9、支座12、摄像头13、小电机16和小齿轮17,圆管1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工作腔的顶端连通设置有伸出孔,丝杠2的底端自圆管1的上侧转动穿过伸出孔并且伸入至工作腔内,丝杠2的顶部与大带轮3的中部键连接,丝杆的底端与工作腔的底端中部轴承连接,电机4的右端与圆管1的左端顶部连接,电机4的输出端与小带轮5中部键连接,皮带6的左部区域和右部区域分别与小带轮5和大带轮3转动连接,工作腔的左端和右端中部分别沿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管(1)、丝杠(2)、大带轮(3)、电机(4)、小带轮(5)、皮带(6)、支撑板(7)、圆齿盘(8)、安装座(9)、支座(12)、摄像头(13)、小电机(16)和小齿轮(17),所述圆管(1)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的顶端连通设置有伸出孔,所述丝杠(2)的底端自圆管(1)的上侧转动穿过伸出孔并且伸入至工作腔内,所述丝杠(2)的顶部与大带轮(3)的中部键连接,所述丝杠(2)的底端与工作腔的底端中部轴承连接,所述电机(4)的右端与圆管(1)的左端顶部连接,所述电机(4)的输出端与小带轮(5)中部键连接,所述皮带(6)的左部区域和右部区域分别与小带轮(5)和大带轮(3)转动连接,所述工作腔的左端和右端中部分别沿着丝杠(2)的轴向贯穿设置有两组长条孔,所述支撑板(7)的顶端惯出设置有支撑螺纹孔,所述支撑螺纹孔与丝杠(2)螺装,所述支撑板(7)的左端和右端均自工作腔内分别滑动穿过两组长条孔并且分别伸出至圆管(1)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圆齿盘(8)的底端与支撑板(7)的顶端左侧和右侧转动连接,所述电机(4)的左端与至支撑板(7)的右端连接,所述小电机(16)的输出端与小齿轮(17)的中部键连接,所述小齿轮(17)的左端与圆齿盘(8)的右端啮合,所述安装座(9)的底端与圆齿盘(8)的顶端右侧连接,所述安装座(9)与支座(12)之间设置有伸缩机构,所述摄像头(13)的底端与支座(12)的底部顶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复合桩桩孔水下视频拍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管(1)、丝杠(2)、大带轮(3)、电机(4)、小带轮(5)、皮带(6)、支撑板(7)、圆齿盘(8)、安装座(9)、支座(12)、摄像头(13)、小电机(16)和小齿轮(17),所述圆管(1)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所述工作腔的顶端连通设置有伸出孔,所述丝杠(2)的底端自圆管(1)的上侧转动穿过伸出孔并且伸入至工作腔内,所述丝杠(2)的顶部与大带轮(3)的中部键连接,所述丝杠(2)的底端与工作腔的底端中部轴承连接,所述电机(4)的右端与圆管(1)的左端顶部连接,所述电机(4)的输出端与小带轮(5)中部键连接,所述皮带(6)的左部区域和右部区域分别与小带轮(5)和大带轮(3)转动连接,所述工作腔的左端和右端中部分别沿着丝杠(2)的轴向贯穿设置有两组长条孔,所述支撑板(7)的顶端惯出设置有支撑螺纹孔,所述支撑螺纹孔与丝杠(2)螺装,所述支撑板(7)的左端和右端均自工作腔内分别滑动穿过两组长条孔并且分别伸出至圆管(1)的左侧和右侧,所述圆齿盘(8)的底端与支撑板(7)的顶端左侧和右侧转动连接,所述电机(4)的左端与至支撑板(7)的右端连接,所述小电机(16)的输出端与小齿轮(17)的中部键连接,所述小齿轮(17)的左端与圆齿盘(8)的右端啮合,所述安装座(9)的底端与圆齿盘(8)的顶端右侧连接,所述安装座(9)与支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令华,朱荣辉,孙元华,张红兵,银玮,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