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溯源的桥梁工程墩柱智慧检测导引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206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溯源的桥梁工程墩柱智慧检测导引机构,包括两个固定板、两个旋转座和两个移动装置,两个固定板的伸出端相互连接,两个固定板连接呈“V”型,固定板的伸入端下方分别设有旋转座,旋转座的固定部与伸入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移动装置分别设置在旋转座的旋转部上,旋转座的旋转部与移动装置固定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区块链溯源的桥梁工程墩柱智慧检测导引机构,将两个所述移动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避免了在预设的环形移动槽内发生偏移,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移动装置之间能根据桥梁柱的外壁适用性的发生旋转,保证了移动装置在围绕所述桥梁柱平稳的进行移动,为拍摄装置提供一个稳定的移动平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区块链溯源的桥梁工程墩柱智慧检测导引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适应移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溯源的桥梁工程墩柱智慧检测导引机构。
技术介绍
区块链具备分布式、不可篡改性、集体维护的特点。区块链技术增加了时间维度,使数据具有极强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区块链中各个节点依次相接,从而记录了区块数据的完整信息,能够提供区块链数据的溯源功能;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桥梁检测信息的存储,能够有效的避免数据被篡改,因而在桥梁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桥梁是指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桥梁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主要指桥跨结构和支座系统,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在由于桥梁位置分散、修建时采用的技术标准不同、桥梁结构形式的差异,造成路网中桥梁的营运状况存在很大差别,部分桥梁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主要表现形式为:结构出现不规则裂缝、混凝土剥落露筋、梁体及墩台帽梁水蚀等,这些因素已严重影响到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而传统对于桥墩、桥梁柱进行表观检测时,需要设置脚手架进行攀爬,以便于及时发现桥梁柱表观裂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区块链溯源的桥梁工程墩柱智慧检测导引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固定板(21)、两个旋转座(22)和两个移动装置(3),所述固定板(21)水平设置,所述固定板(21)的一端为伸出端,所述固定板(21)的另一端为伸入端,两个所述固定板(21)的伸出端相互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21)连接呈“V”型;/n所述固定板(21)的伸入端下方分别设有所述旋转座(22),所述旋转座(22)的固定部与所述伸入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装置(3)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座(22)的旋转部上,所述旋转座(22)的旋转部与所述移动装置(3)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区块链溯源的桥梁工程墩柱智慧检测导引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固定板(21)、两个旋转座(22)和两个移动装置(3),所述固定板(21)水平设置,所述固定板(21)的一端为伸出端,所述固定板(21)的另一端为伸入端,两个所述固定板(21)的伸出端相互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21)连接呈“V”型;
所述固定板(21)的伸入端下方分别设有所述旋转座(22),所述旋转座(22)的固定部与所述伸入端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装置(3)分别设置在所述旋转座(22)的旋转部上,所述旋转座(22)的旋转部与所述移动装置(3)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区块链溯源的桥梁工程墩柱智慧检测导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座(22)包括上固定座(23)、旋转柱(24)和盖板(26),所述上固定座(23)的上表面设有一号盲孔(a),所述上固定座(23)的下表面设有二号盲孔(b),所述一号盲孔(a)与所述二号盲孔(b)通过连接孔(c)接通,所述一号盲孔(a)的孔径大于所述连接孔(c)的孔径,所述连接孔(c)的孔径大于所述二号盲孔(b)的孔径,所述一号盲孔(a)、所述二号盲孔(b)和所述连接孔(c)的孔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述旋转柱(24)竖向活动穿设在所述二号盲孔(b)内,所述旋转柱(24)的上端还设有对接板(25),所述旋转柱(24)的下端伸出所述二号盲孔(b),所述对接板(25)呈圆盘状,所述对接板(25)的直径大于所述旋转柱(24)的直径,所述旋转柱(24)的上端面与所述对接板(25)的下表面中心固定连接,所述对接板(25)位于所述连接孔(c)内;
所述盖板(26)位于所述一号盲孔(a)内,所述盖板(26)呈圆盘状,所述盖板(26)的半径与所述一号盲孔(a)的半径相同,所述上固定座(23)的上端面与对应的所述固定板(21)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柱(24)的下端面与对应的所述移动装置(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区块链溯源的桥梁工程墩柱智慧检测导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c)的底面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真王峰倪志军谷林飞朱瑜林周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