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属于汽车配件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包括工作台和车床数控仪,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溜板、气缸和电机组,所述溜板上设置旋转台,所述旋转台上固定卡座,所述卡座上固定铝铸壳体件,所述卡座侧边固定机械臂,所述电机组上设有铣刀,所述车床数控仪用于控制气缸和电机组,所述气缸通过活塞杆的运动控制机械臂的运动,所述机械臂用于带动旋转台旋转,所述铣刀用于打磨铝铸壳体件的侧面、底面和外缘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车床数控仪与气缸和电机组配合,去除铝铸壳体件底面、侧面的毛刺,导向套与导向杆配合使用,固定卡座和旋转台,便于铣刀Ⅰ和铣刀Ⅱ精确地铣削侧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
本技术涉及金属加工
,尤其涉及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属于汽车配件加工
技术介绍
铝铸壳体件的铸造生产是将金属加热熔化,使其具有流动性,然后浇入到具有一定形状的铸型型腔中,在重力或外力(压力、离心力、电磁力等)的作用下充满型腔,冷却并凝固成铸件(或零件)的一种金属成形方法。铝铸壳体件,如汽车涡轮增压器外壳,一般采用铸造的方法生产加工,成形后需要对铸件表面去毛刺,因为铝铸壳体件大多数呈多个面,外形形状存在很大差异,凹凸面多,一直无法实现机械化去毛刺的工艺,手工去毛刺的方法又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包括工作台和车床数控仪,所述工作台上设置溜板、气缸和电机组,所述溜板上设置旋转台,所述旋转台上固定卡座,所述卡座上固定铝铸壳体件,所述卡座侧边固定机械臂,所述电机组上设有铣刀,所述车床数控仪用于控制气缸和电机组,所述气缸通过活塞杆的运动控制机械臂的运动,所述机械臂用于带动旋转台旋转,所述铣刀用于打磨铝铸壳体件的侧面、底面和外缘表面。进一步,所述旋转台包括旋转底座,所述旋转底座为工字型空心圆柱,所述旋转底座套接在工作台上,所述旋转底座外侧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工作台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底座连接。进一步,所述卡座为带缺口的圆盘,所述卡座与旋转底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电机组包括电机Ⅰ、电机Ⅱ、电机Ⅲ、电机Ⅳ和电机Ⅴ,所述电机Ⅰ、电机Ⅱ、电机Ⅲ、电机Ⅳ和电机Ⅴ分别与车床数控仪连接,所述电机Ⅰ、电机Ⅱ、电机Ⅲ和电机Ⅳ前端分别固定铣刀Ⅰ、铣刀Ⅱ、铣刀Ⅲ和铣刀Ⅳ,所述电机Ⅴ控制溜板运动。进一步,所述溜板一端设置丝杠副,电机Ⅴ带动丝杠副传动使溜板作进给运动。进一步,所述溜板一侧设置固定导向套,卡座上设置与之对应的导向杆。进一步,所述机械臂一端与卡座侧壁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移动端。进一步,所述卡座还包括垂直圆盘的螺栓,所述铝铸壳体件套接在卡座上并通过螺栓和螺母在铝铸壳体件顶端紧固。进一步,所述铝铸壳体件顶端装有垫片。进一步,所述铣刀Ⅰ、铣刀Ⅱ和铣刀Ⅲ为卧式铣刀,所述铣刀Ⅳ为立式铣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车床数控仪与气缸和电机组配合,去除铝铸壳体件底面、侧面的毛刺,导向套与导向杆配合使用,固定卡座和旋转台,便于铣刀Ⅰ和铣刀Ⅱ精确地铣削侧面,旋转台通过机械臂和活动钢缆旋转和铣刀Ⅲ铣削配合使用,去除铝铸壳体件外缘面的毛刺,解决了自动化去除异型件表面毛刺困难的问题,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旋转台局部视图,在图中,1、工作台;2、车床数控仪;3、溜板;4、气缸;5、旋转台;6、卡座;7、铝铸壳体件;8、机械臂;9、活塞杆;10、旋转底座;11、复位弹簧;12、螺栓Ⅰ;13、电机Ⅰ;14、电机Ⅱ;15、电机Ⅲ;16、电机Ⅳ;17、电机Ⅴ;18、铣刀Ⅰ;19、铣刀Ⅱ;20、铣刀Ⅲ;21、铣刀Ⅳ;22、丝杠副;23、导向套;24、导向杆;25、螺栓Ⅱ;26、螺母;27、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2所示,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包括工作台1和车床数控仪2,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溜板3、气缸4和电机组,所述溜板3上设置旋转台5,所述旋转台5上固定卡座6,所述卡座6上固定铝铸壳体件7,所述卡座6侧边固定机械臂8,所述电机组上设有铣刀,所述车床数控仪2用于控制气缸4和电机组,所述气缸4通过活塞杆9的运动控制机械臂8的运动,所述机械臂8用于带动旋转台5旋转,所述铣刀用于打磨铝铸壳体件7的侧面、底面和外缘表面。所述旋转台5包括旋转底座10,所述旋转底座10为工字型空心圆柱,所述旋转底座10套接在工作台1上,所述旋转底座10外侧设有复位弹簧11,所述复位弹簧11一端与工作台1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底座10连接。所述卡座6为带缺口的圆盘,所述卡座6与旋转底座10通过螺栓Ⅰ12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组包括电机Ⅰ13、电机Ⅱ14、电机Ⅲ15、电机Ⅳ16和电机Ⅴ17,所述电机Ⅰ13、电机Ⅱ14、电机Ⅲ15、电机Ⅳ16和电机Ⅴ17分别与车床数控仪2连接,所述电机Ⅰ13、电机Ⅱ14、电机Ⅲ15和电机Ⅳ16前端分别固定铣刀Ⅰ18、铣刀Ⅱ19、铣刀Ⅲ20和铣刀Ⅳ21,所述电机Ⅴ17控制溜板3运动。所述溜板3一端设置丝杠副22,电机Ⅴ17带动丝杠副22传动使溜板3作进给运动。所述溜板3一侧设置固定导向套23,卡座6上设置与之对应的导向杆24。所述机械臂8一端与卡座6侧壁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移动端。所述卡座6上设置垂直圆盘的螺栓Ⅱ25,所述铝铸壳体件7套接在卡座6上并通过螺栓Ⅱ25和螺母26在铝铸壳体件7顶端紧固。所述铝铸壳体件7顶端装有垫片27。所述铣刀Ⅰ18、铣刀Ⅱ19和铣刀Ⅲ20为卧式铣刀,所述铣刀Ⅳ21为立式铣刀。工作原理工作台上设置旋转台,将铝铸壳体件固定在旋转台上部的卡座上,加垫片并用螺母紧固,打开车床数控仪,控制电机Ⅴ旋转带动丝杠副作直线运动,使溜板前进直至铣刀Ⅳ完全能通过卡座的缺口进入铝铸壳体件的底部,车床数控仪控制电机Ⅳ带动铣刀Ⅳ铣削铝铸壳体件的底面,去除毛刺,底面铣削完毕,车床数控仪控制溜板后退,使导向杆套接在导向套上,控制旋转台不旋转并使铝铸壳体件位于铣刀Ⅰ和铣刀Ⅱ之间,车床数控仪控制铣刀Ⅰ和铣刀Ⅱ铣削铝铸壳体件两侧面,去除毛刺,车床数控仪控制溜板前进至与电机Ⅲ相对应的位置,车床数控仪控制气缸推动机械臂的自由移动端作直线运动,机械臂的固定端移动带动旋转台旋转,铣刀Ⅲ铣削铝铸壳体件的外缘侧面,去除毛刺,铣削完毕后,车床数控仪控制气缸返回,旋转台底座设置复位弹簧,旋转台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到原位,卸下铝铸壳体件,再重新加工另一工件。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和车床数控仪(2),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溜板(3)、气缸(4)和电机组,所述溜板(3)上设置旋转台(5),所述旋转台(5)上固定卡座(6),所述卡座(6)上固定铝铸壳体件(7),所述卡座(6)侧边固定机械臂(8),所述电机组上设有铣刀,所述车床数控仪(2)用于控制气缸(4)和电机组,所述气缸(4)通过活塞杆(9)的运动控制机械臂(8)的运动,所述机械臂(8)用于带动旋转台(5)旋转,所述铣刀用于打磨铝铸壳体件(7)的侧面、底面和外缘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和车床数控仪(2),所述工作台(1)上设置溜板(3)、气缸(4)和电机组,所述溜板(3)上设置旋转台(5),所述旋转台(5)上固定卡座(6),所述卡座(6)上固定铝铸壳体件(7),所述卡座(6)侧边固定机械臂(8),所述电机组上设有铣刀,所述车床数控仪(2)用于控制气缸(4)和电机组,所述气缸(4)通过活塞杆(9)的运动控制机械臂(8)的运动,所述机械臂(8)用于带动旋转台(5)旋转,所述铣刀用于打磨铝铸壳体件(7)的侧面、底面和外缘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台(5)包括旋转底座(10),所述旋转底座(10)为工字型空心圆柱,所述旋转底座(10)套接在工作台(1)上,所述旋转底座(10)外侧设有复位弹簧(11),所述复位弹簧(11)一端与工作台(1)连接,另一端与旋转底座(10)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6)为带缺口的圆盘,所述卡座(6)与旋转底座(10)通过螺栓Ⅰ(12)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铸壳体件去毛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包括电机Ⅰ(13)、电机Ⅱ(14)、电机Ⅲ(15)、电机Ⅳ(16)和电机Ⅴ(17),所述电机Ⅰ(13)、电机Ⅱ(14)、电机Ⅲ(15)、电机Ⅳ(16)和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可丰,
申请(专利权)人:荣成宏丰汽车配套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