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极端环境微藻非灭菌发酵法快速脱氨氮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废水处理与废弃物质资源化利用
,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极端环境微藻非灭菌发酵法快速脱氨氮的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工业和农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高氨氮废水,如催化剂生产废水、稀土矿采矿废水、猪场沼液和垃圾渗滤液等,此类废水中氨氮浓度范围为400~10000mg/L甚至更高。我国现行相关环保标准中涉及氨氮废水排放指标的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以及相关行业型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医药原料药、染料、石油化工工业的一级标准是15mg/L,二级标准是50mg/L;其它排污单位一级标准15mg/L,二级标准25mg/L。过量氨氮废水的排出可造成河流湖泊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水体污染,从而影响生态的平衡和人类饮用水的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极端环境微藻非灭菌发酵法快速脱氨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将极端环境微藻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得到极端环境微藻的种子液;/nS2、将有机碳源加入到未经灭菌的超高氨氮工业废水中,调节pH值至1~4,得到超高氨氮废水培养基;其中,超高氨氮废水中的氨氮浓度高于2800mg/L;/nS3、将步骤S1中得到的极端环境微藻的种子液接种到装有步骤S2中得到的超高氨氮废水培养基的光发酵罐中进行间歇补料发酵,待光发酵罐中的氨氮浓度低于20mg/L时,取出部分藻液并补入相同体积的超高氨氮废水培养基,使发酵罐中氨氮浓度高于4700mg/L。/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极端环境微藻非灭菌发酵法快速脱氨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极端环境微藻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得到极端环境微藻的种子液;
S2、将有机碳源加入到未经灭菌的超高氨氮工业废水中,调节pH值至1~4,得到超高氨氮废水培养基;其中,超高氨氮废水中的氨氮浓度高于2800mg/L;
S3、将步骤S1中得到的极端环境微藻的种子液接种到装有步骤S2中得到的超高氨氮废水培养基的光发酵罐中进行间歇补料发酵,待光发酵罐中的氨氮浓度低于20mg/L时,取出部分藻液并补入相同体积的超高氨氮废水培养基,使发酵罐中氨氮浓度高于4700mg/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极端环境微藻非灭菌发酵法快速脱氨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1中所述的极端环境微藻为嗜硫原始红藻;
步骤S2中所述的调节pH值为调节pH值至2.5~3.0;
步骤S2中所述的有机碳源为葡萄糖;
所述的葡萄糖的添加量为按其在所述体系的终浓度为10~35g/L添加计算;
步骤S2中所述的超高氨氮废水中的氨氮浓度为2800~10000mg/L;
步骤S3中所述的间歇补料为待光发酵罐中的氨氮浓度低于200mg/L进行;
步骤S3中所述的补入相同体积的超高氨氮废水为使发酵罐中氨氮浓度高于5000mg/L。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极端环境微藻非灭菌发酵法快速脱氨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1中所述的极端环境微藻为嗜硫原始红藻(Galdieriasulphuraria)UTEX2919;
步骤S2中所述的调节pH值为调节pH值至2.5;
步骤S2中所述的超高氨氮废水中的氨氮浓度为3300~7000mg/L;
步骤S3中所述的间歇补料为待光发酵罐中的氨氮浓度低于300mg/L进行;
步骤S3中所述的补入相同体积的超高氨氮废水为使发酵罐中氨氮浓度高于5500mg/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极端环境微藻非灭菌发酵法快速脱氨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3中所述的间歇补料还包括当葡萄糖浓度低于5g/L和磷酸盐浓度低于100mg/L时补充有机碳源和磷酸盐,将发酵罐中补充葡萄糖和磷酸盐至初始浓度;
所述的葡萄糖的初始浓度为20~35g/L;
所述的磷酸盐为磷酸二氢钾;
所述的磷酸二氢钾的初始浓度为0.7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极端环境微藻非灭菌发酵法快速脱氨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1中所述的培养所用培养基为2MA培养基,其组成成分如下:(NH4)2SO45.24g/L;CaCl2·2H2O0.14g/L;MnC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东,朱宝君,郑雅莉,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