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及拉延模具技术

技术编号:2640077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及拉延模具,所述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将压料面设置在制件中部,先将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再将预成形后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上方凸形完全成形;所述拉延模具中上凸模通过上底板固定在单动压机的上滑块上,上压料圈通过氮气弹簧连接在单动压机的上滑块上,上压料圈与上底板之间通过导板上下滑动配合连接,下凹模通过下底板固定在单动压机的工作台上,下压料圈通过下托杆与单动压机的下气垫相连,下压料圈与下底板之间通过导板上下滑动配合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通过单动压机即可高质量完成冲压制件拉延凹模为下模的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及拉延模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冲压工艺中的拉延成型
,具体涉及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
技术介绍
单动拉延是目前冲压行业最普及的拉延成型方法之一。现有的单动拉延成型方法通常为运用单动压机,凹模为上模,固定在压机滑块上,凸模和压料圈为下模,固定在压机工作台上,压料圈在压机下气垫控制下与凸模滑动配合,实现压料圈单一动作的拉延过程。受冲压制件特征或压机设备实际条件的影响,有些冲压制件必须在拉延凹模为下模的压机设备上实现拉延工艺。如图1和图2所示,某车型背门内板如图所示,该背门内板的生产线为单动压机,且传输方式为平移传输,若拉延凹模为上模,后序风窗两侧冲孔B将与产品干涉,无法完成拉延工序,因此拉延凹模必须为下模。现有技术中,若要实现拉延凹模为下模的拉延工艺,目前存在以下三种方法:1、适配双动压机,凹模为下模,固定在压机工作台上,凸模和压料圈为上模,通过压机内外滑块分别控制实现双动拉延,但目前冲压行业双动压机普及率不高,易受设备限制,且设备成本高昂;2、将单动拉延模具结构倒置,使拉延凹模为下模,固定在压机工作台上,凸模和压料圈为上模,固定在压机滑块上,压料圈在氮气弹簧控制下与凸模滑动配合实现单动拉延,但是该方法需利用氮气弹簧提供充足的压料力,成本十分高昂;3、通过常规方法进行工艺补充,将压料面设计在制件凹型下方,凹模反向补充为凸模,凸模反向补充为凹模,该方法会使拉延深度加倍,从而带来成形性差、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综上所述,针对下模为凹模的拉延工艺,现有技术存在设备受限、成本高昂、拉延深度大、成形性差以及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实现通过单动压机即可高质量完成冲压制件拉延凹模为下模的工艺。结合说明书附图,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所述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将压料面设置在制件中部,先将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再将预成形后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上方凸形完全成形。进一步地,所述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具体过程如下:S1:加工压料面置于制件中部;S2: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随着上凸模下行,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S3:预成形后的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随着上凸模、上压料圈和下压料圈同时下行,压料面上方凸形完全成形.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首先,上压料圈与下压料圈闭合,上压料圈与下压料圈分别接触并压装在板料的上下表面,此时,拉延筋未完全成出,随着上凸模下行,在拉延筋处于非完全成出状态下,对板料预成形,将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拉出,直至上压料圈的预成型行程结束。进一步地,所述上凸模与上压料圈之间的凸模压料圈分界线设置过程如下:将制件延伸型面或其变形面与拔模面的倒角形成凹模圆角,以凹模圆角的尖点线为上凸模与上压料圈的凸模压料圈分界线;所述下凹模与下压料圈之间的凹模压料圈分界线的设置过程如下:将压料面与拔模面的倒角形成凸模圆角,以凸模圆角尖点线为下凹模与下压料圈的凹模压料圈分界线。一种用于实现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的拉延模具,所述拉延模具包括:上凸模、上压料圈、下凹模、下压料圈、氮气弹簧、导板、下托杆、上底板以及下底板;所述上凸模通过上底板固定在单动压机的上滑块上,所述上压料圈通过氮气弹簧连接在单动压机的上滑块上,所述上压料圈通过氮气弹簧提供上模压料力,所述上压料圈与上底板之间通过导板上下滑动配合连接;所述下凹模通过下底板固定在单动压机的工作台上,所述下压料圈通过下托杆与单动压机的下气垫相连,压机下气垫通过下托杆提供下模压料力给下压料圈,所述下压料圈与下底板之间通过导板上下滑动配合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上压料圈所施加的上模压料力为下压料圈7所施加的下模压料力的40%。进一步地,所述拉延模具还包括:上侧销和下侧销;所述上侧销垂直设置于上压料圈的运动轨迹上,以限制上压料圈的运动行程;所述下侧销垂直设置于下压料圈的运动轨迹上,以限制下压料圈的运动行程。进一步地,所述拉延模具还包括:聚氨酯缓冲器;所述聚氨酯缓冲器安装在所述上压料圈上,以减缓开模时上压料圈归位时的冲击和噪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所述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通过将压料面设计至制件中部,将单动拉延由下压料圈单程控制成型过程分解为: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的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以及预成形后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的压料面上方凸形成形的双程控制成型过程;本专利技术工艺原理简单易懂,制件成形稳定、品质优良,模具结构布局紧凑,成本控制良好,通过合理地配置上下压料圈压料力,控制双程成型过程,可高质量满足单动压机实现冲压制件拉延凹模为下模的需要,是双动拉延方法的优质替代方案,极大地节约设备投资及模具成本,解决拉延深度大、成形性差、材料利用率低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某车型背门内板示意图;图2为图1A处,即需要拉延凹模为下模进行成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的流程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所成型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压料面,2-凹模圆角,3-凸模圆角,4-上凸模,5-上压料圈,6-下凹模,7-下压料圈,8-凸模压料圈分界线,9-凹模压料圈分界线,10-氮气弹簧,11-导板,12-下侧销,13-下托杆,14-上侧销,15-聚氨酯缓冲器,16-上底板,17-下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其特征在于:/n所述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将压料面设置在制件中部,先将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再将预成形后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上方凸形完全成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将压料面设置在制件中部,先将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再将预成形后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进行压料面上方凸形完全成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S1:加工压料面置于制件中部;
S2:板料在上压料圈控制下,随着上凸模下行,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成形;
S3:预成形后的板料在下压料圈控制下,随着上凸模、上压料圈和下压料圈同时下行,压料面上方凸形完全成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2中,首先,上压料圈与下压料圈闭合,上压料圈与下压料圈分别接触并压装在板料的上下表面,此时,拉延筋未完全成出,随着上凸模下行,在拉延筋处于非完全成出状态下,对板料预成形,将压料面下方凸形预拉出,直至上压料圈的预成型行程结束。


4.如权利要求2或3中任一项所述一种压料面中置的双程可控拉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凸模与上压料圈之间的凸模压料圈分界线设置过程如下:
将制件延伸型面或其变形面与拔模面的倒角形成凹模圆角,以凹模圆角的尖点线为上凸模与上压料圈的凸模压料圈分界线;
所述下凹模与下压料圈之间的凹模压料圈分界线的设置过程如下:
将压料面与拔模面的倒角形成凸模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攀陈文峰孙淑环张雄飞时文龙张永亮李凯胡勇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