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697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包括外罩、内罩、第一风叶、第二风叶和驱动组件,内罩套装在外罩内,外罩与内罩之间形成环状的气流通道,第一风叶的出风口与气流通道的上端口连通,从气流通道的下端口吹出的气流形成闭合的风幕,第二风叶和驱动组件安装在内罩内,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旋转。该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的驱蚊效果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
本技术涉及蚊虫隔离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
技术介绍
本申请人在公布号为CN110583595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通过在外罩与内罩之间形成环形的气流通道,使气流通道的下端口向下吹出的风形成一个闭合的风幕,从而达到隔离蚊虫的目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该蚊虫隔离器在初始工作时直接形成一个闭合的风幕,启动时,若有蚊虫正好位于蚊虫隔离器下方时会被困在闭合的风幕内,被困在风幕内的蚊虫仍然会叮咬人体。因此,对CN110583595A公开的技术方案有进一步加以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驱蚊效果良好的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的工作方法。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包括外罩、内罩、第一风叶、第二风叶和驱动组件,内罩套装在外罩内,外罩与内罩之间形成环状的气流通道,第一风叶的出风口与气流通道的上端口连通,从气流通道的下端口吹出的气流形成闭合的风幕,第二风叶和驱动组件均安装在内罩内,驱动组件驱动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旋转。由上述方案可见,第一风叶工作时形成的气流从气流通道的下端口吹出后能够形成闭合的风幕,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工作时,首先,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一起转动,第一风叶产生的气流会被卷吸进第二风叶产生的垂向气流,从而垂直送风并将闭合的风幕内的蚊虫驱赶走,又可实现风扇功能。接着,第二风叶停止转动,只有第一风叶转动,在第一风叶的作用下,风从外罩的上端口进入,沿着气流通道下行,并从气流通道的下端口斜向下吹出,形成一个闭合的风幕,将蚊虫彻底地隔离在风幕外,从而实现良好的驱蚊效果。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风叶位于外罩的上端口处,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离合器,驱动部件的第一输出轴从内罩中向上伸出并与第一风叶的转轴连接,驱动部件的第二输出轴向下延伸并与第二风叶的转轴连接。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风叶的转轴与第二输出轴通过离合器连接。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离合器为电磁离合器。由此可见,离合器连接时,驱动部件驱动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同时转动,离合器断开时,驱动部件仅驱动第一风叶转动。通过使用电磁离合器,可以实现垂直送风与倾斜送风两种方式的切换。采用一个驱动部件来驱动第一风叶和第二风叶转动,可以减小零部件的数量,从而使得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驱动部件为双出轴变频电机。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风叶位于外罩的上端口处,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件和第二驱动部件,第一驱动部件的输出轴从内罩中向上伸出并与第一风叶的转轴连接,第二驱动部件的输出轴向下延伸并与第二风叶的转轴连接。由此可见,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工作时,首先,第一驱动部件驱动第一风叶转动,同时第二驱动部件驱动第二风叶转动,第一风叶产生的气流会被卷吸进第二风叶产生的垂向气流,从而垂直送风并将闭合的风幕内的蚊虫驱赶走。接着,第二风叶停止转动,第一驱动部件驱动第一风叶转动,气流从气流通道的下端口斜向下吹出,形成一个闭合的风幕,将蚊虫彻底地隔离在风幕外。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还包括下盖板,下盖板安装在内罩内,下盖板的中部设置有朝上凹陷的风叶安装槽,风叶安装槽位于内罩内,驱动部件位于内罩与下盖板所围成的空间内,第二风叶位于风叶安装槽内。由此可见,下盖板的设置能够实现对驱动部件的保护,同时为第二风叶提供支撑,保证第二风叶能够稳定转动。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还包括导风筒和滤网,导风筒的下端口与外罩的上端口连接,导风筒的筒壁上分布有通风孔组,通风孔组与外罩的上端口连通,滤网呈圆筒状,滤网套装在导风筒的内周壁上并覆盖通风孔组。由此可见,滤网用于阻挡蚊虫,防止蚊虫进入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的内部。进一步的方案是,通风孔组包括多个通风大孔和多个通风小孔,通风大孔位于通风小孔的上方,多个通风大孔沿着导风筒的周向布置。由此可见,通风大孔的设置可提高进入导风筒内部的风量,并且由于进入进风大孔的风量大,可使得蚊虫更容易被吸到集蚊盒周围,进而更容易被吸进集蚊盒内。再进一步的方案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还包括集蚊箱,集蚊箱呈环状,集蚊箱套装在导风筒的外围,通风大孔位于集蚊箱内并与集蚊箱的出风口连通。由此可见,利用灯光诱蚊器或气味诱蚊剂将蚊子引到集蚊箱的周边,然后被气流卷入集蚊箱内,收集到集蚊箱内的蚊子会被风干或饿死,从而实现集蚊和灭蚊的功效。另外,蚊子被卷入集蚊箱后会落在集蚊箱的底部,不会对风道造成堵塞,也能消除蚊虫与风叶碰撞产生的噪音。更进一步的方案是,集蚊箱的入风口处设有沿着集蚊箱的周向延伸的单向隔板,单向隔板上开设有蚊虫进入通道,蚊虫进入通道自入口至出口宽度逐渐减小。由此可见,单向隔板使蚊子单向移动,蚊虫从蚊虫进入通道进入集蚊箱后无法飞出集蚊箱外,达到集蚊和灭蚊的目的。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自气流通道的上端口至气流通道的下端口,气流通道的内径逐渐增大。由此可见,气流从气流通道的下端口斜向下吹出,形成的外扩的气流保护罩,以使设备较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气流保护范围足够大。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自气流通道的上端口至气流通道的下端口,气流通道的宽度逐渐减小。由此可见,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风速。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风叶为混流风叶。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风叶为轴流风叶。由此可见,轴流风叶能够更好地实现第二风叶的垂直送风。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外罩的上端口还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安装在第一风叶的上方。由此可见,换热器的设置能够实现降温或制热的效果。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气流从气流通道出来的速度大于阻挡阈值。由此可见,气流从气流通道的下端口出来的速度大于阻挡阈值,阻挡阈值为蚊子飞行速度的下限值,由气流形成的风幕可以阻断蚊子进入内部,从而实现驱蚊的效果。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气流通道中沿着内罩的外周壁间隔分布有多个气流导叶,每个气流导叶的形状由上而下逐渐变窄,呈弯曲流线型。气流通道的下端口分布有多个出风导叶,出风导叶垂直于气流通道的下端口所在平面。由此可见,气流导叶和出风导叶的作用是引导气流均匀的垂直的由气流通道的下端口射出,避免气流旋转,影响送风速度与送风距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实施例中外罩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实施例中外罩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实施例中内罩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实施例中内罩的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实施例中导风筒的立体图。图8是本技术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包括外罩、内罩和第一风叶,所述内罩套装在所述外罩内,所述外罩与所述内罩之间形成环状的气流通道,所述第一风叶的出风口与所述气流通道的上端口连通,从所述气流通道的下端口吹出的气流形成闭合的风幕;/n其特征在于:/n所述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还包括第二风叶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风叶和所述驱动组件均安装在所述内罩内,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包括外罩、内罩和第一风叶,所述内罩套装在所述外罩内,所述外罩与所述内罩之间形成环状的气流通道,所述第一风叶的出风口与所述气流通道的上端口连通,从所述气流通道的下端口吹出的气流形成闭合的风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还包括第二风叶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风叶和所述驱动组件均安装在所述内罩内,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风叶和所述第二风叶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叶位于所述外罩的上端口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离合器,所述驱动部件的第一输出轴从所述内罩中向上伸出并与所述第一风叶的转轴连接,所述驱动部件的第二输出轴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风叶的转轴连接,所述第二风叶的转轴与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所述离合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器为电磁离合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件为双出轴变频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叶位于所述外罩的上端口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部件和第二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的输出轴从所述内罩中向上伸出并与所述第一风叶的转轴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件的输出轴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风叶的转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还包括下盖板,所述下盖板安装在所述内罩的下端,所述下盖板的中部设置有朝上凹陷的风叶安装槽,所述风叶安装槽位于所述内罩内,所述驱动部件位于所述内罩与所述下盖板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第二风叶位于所述风叶安装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幕闭合式蚊虫隔离器还包括导风筒和滤网,所述导风筒的下端口与所述外罩的上端口连接,所述导风筒的筒壁上分布有通风孔组,所述通风孔组与所述外罩的上端口连通,所述滤网呈圆筒状,所述滤网套装在所述导风筒的内周壁上并覆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世建邹建煌刘中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