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8968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9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包括监测终端、触发模块、正面抓拍相机组和反面抓拍相机组,监测终端分别与触发模块、正面抓拍相机组以及反面抓拍相机组连接,正面抓拍相机组和反面抓拍相机组对称分布在车体的顶部,两者结构相同,正面抓拍相机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一组相机和第二组相机。本申请采用新的相机排布方式不仅大大减少了相机数量,优化了装置结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极大的减少了装置维护和检修的难度,并且整体结构更加轻量化,更有利于装置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在铁路接触网检测领域,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作为对接触网零部件进行高清成像检测的关键设备,其在接触网零部件存在的松、脱、断等细微缺陷上的检测所体现的优越性,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但正是由于该装置对接触网零部件细节的检测,导致需要在检测车辆上配置大量的工业相机,而这些相机与其附属的镜头、护罩等设备的安装,导致整个装置变得非常庞大并且结构复杂,现场检修和维护都特别困难,不利于产品的推广与应用。因此,研制一种新的轻量化的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在满足图像分辨率的同时,尽量降低装置自身的复杂度,对装置的维护及日常检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申请旨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简单,整体更加轻量化的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包括监测终端、触发模块以及对称分布在车体顶部且结构相同的正面抓拍相机组和反面抓拍相机组,监测终端分别与触发模块、正面抓拍相机组以及反面抓拍相机组连接,所述正面抓拍相机组包括分别设置在车体顶部的两组工业相机,两组工业相机相互错开分布;位于第一排的第一组相机包括用于对支持装置以及附加悬挂进行拍摄的一号相机、二号相机和三号相机,二号相机位于车体纵向中轴线上,一号相机和三号相机对称分布在二号相机的两侧;位于第二排的第二组相机包括用于对吊柱座进行拍摄并且相对于二号相机左右对称分布的四号相机和五号相机,所述四号相机以及五号相机分别位于前排3个相机两两所形成的孔隙区上;所述一号相机相对于车体纵向中轴线的偏转角度为α,四号相机相对于车体纵向中轴线的偏转角度为β,则:其中,X为轨道中心到一侧接触网支座的横向距离,L1为一号相机到二号相机的横向距离,L2为四号相机到二号相机的横向距离,L为拍摄点位到需要拍摄的两侧支柱中心点连线的纵向距离。优选地,所述一号相机、二号相机以及三号相机的成像分辨率不低于6500万像素;所述四号相机和五号相机的成像分辨率不低于2500万像素。优选地,还包括对称分布在车体顶部且结构相同的两组光源组件,光源组件与监测终端连接,分别用于对正面抓拍相机组以及反面抓拍相机组补光,所述光源组件包括若干补光灯,补光灯通过安装座固定在车体顶部,并可相对于车体顶部转动。优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与车体顶部安装架连接的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两侧的支架,补光灯与两侧的支架连接,底座上设置有弧形滑槽,弧形滑槽内设置有锁定螺栓,锁定螺栓的一端贯穿所述弧形滑槽并延伸至车体顶部安装架上设置的螺纹孔内。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申请相较于现有技术,对抓拍相机组中的相机采用了新的排布方式,减少了相机数量,优化了相机结构,因此,在使用时极大的减少了装置维护和检修的难度,并且整个装置的体积更加小巧,整体结构也更加轻量化,更有利于装置的广泛应用与推广。2、本申请中的工业相机采用两排的排布结构使得相机调节角度不会受到干涉,并且两排相机相互错开分布还不会出现遮挡的情况,结构布局合理,能够充分利用安装空间。3、在本申请中,支持装置以及附加悬挂采用的是成像分辨率不低于6500万像素的工业相机进行拍摄成像,而吊柱座则采用的是成像分辨率不低于2500万像素的工业相机进行拍摄成像,两种不同级别的相机不仅有利于保障整个装置所拍摄图像的清晰度,并且还能防止图像数据的不完整,同时还减少了用户分析图像的数量。4、在本申请中,为了提高抓拍相机组的成像质量,车体顶部对称分布有结构相同的两组光源组件,进一步地,光源组件中的补光灯通过安装座与车体顶部转动连接,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调整补光灯的偏转角度从而更好的为工业相机进行补光。附图说明本申请的前述和下文具体描述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时变得更清楚,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补光灯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1、正面抓拍相机组;2、反面抓拍相机组;3、光源组件;4、安装座;5、锁定螺栓;11、第一组相机;12、第二组相机;31、补光灯;41、底座;42、支架;111、一号相机;112、二号相机;113、三号相机;121、四号相机;122、五号相机;411、弧形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实现本申请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主要包括监测终端、触发模块、正面抓拍相机组1和反面抓拍相机组2,监测终端分别与触发模块、正面抓拍相机组1以及反面抓拍相机组2连接,正面抓拍相机组1和反面抓拍相机组2为对称部件,两者的结构相同,对称分布在车体的顶部,均用于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成像。以正面抓拍相机组1为例,对两个抓拍相机组的结构进行说明,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图2,正面抓拍相机组1包括分别设置在车体顶部的两组工业相机,两组工业相机在车顶相互错开分布,其中,第一组相机11位于第一排,第二组相机12位于第二排,所述第一组相机11包括用于对支持装置以及附加悬挂进行拍摄的一号相机111、二号相机112和三号相机113,二号相机112位于车体纵向中轴线上,一号相机111和三号相机113对称分布在二号相机112的两侧,而所述第二组相机12包括用于对吊柱座进行拍摄并且相对于二号相机112左右对称分布的四号相机121和五号相机122,所述四号相机121以及五号相机122分别位于前排3个相机两两所形成的孔隙区上;所述一号相机111相对于车体纵向中轴线的偏转角度为α,四号相机121相对于车体纵向中轴线的偏转角度为β,则:其中,X为轨道中心到一侧接触网支柱的横向距离,L1为一号相机111到二号相机112的横向距离,L2为四号相机121到二号相机112的横向距离,L为拍摄点位到需要拍摄的两侧支柱中心点连线的纵向距离。作为本申请一种最基本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对装置的抓拍相机组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对其中的相机布局进行了优化,使得单侧的工业相机数量由原有的14个降为5个,上述各相机以及与其附属的镜头等设备均统一封装在护罩内部,参照说明书附图1,5个工业相机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排和第二排,第一排有3个工业相机,分别为一号相机、二号相机和三号相机,主要用于支持装置及附加悬挂的拍摄,第二排则有2个工业相机,分别为四号相机和五号相机,主要用于对吊柱座进行拍摄。前排3个相机中,二号相机安装于护罩的正中,实现对接触网中部区域的拍摄,一号相机和三号相机则对称分布在二号相机的左右两侧且分别位于护罩最外侧,两者的结构相同,主要用于对两侧目标进行拍摄,减小图像畸变;位于第二排的四号相机和五号相机安装于前排3个相机两两之间形成的孔隙区间内,并且相对于二号相机左右对称分布,两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包括监测终端、触发模块以及对称分布在车体顶部且结构相同的正面抓拍相机组(1)和反面抓拍相机组(2),监测终端分别与触发模块、正面抓拍相机组(1)以及反面抓拍相机组(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抓拍相机组(1)包括分别设置在车体顶部的两组工业相机,两组工业相机相互错开分布;位于第一排的第一组相机(11)包括用于对支持装置以及附加悬挂进行拍摄的一号相机(111)、二号相机(112)和三号相机(113),二号相机(112)位于车体纵向中轴线上,一号相机(111)和三号相机(113)对称分布在二号相机(112)的两侧;位于第二排的第二组相机(12)包括用于对吊柱座进行拍摄并且相对于二号相机(112)左右对称分布的四号相机(121)和五号相机(122),所述四号相机(121)以及五号相机(122)分别位于前排3个相机两两所形成的孔隙区上;所述一号相机(111)相对于车体纵向中轴线的偏转角度为α,四号相机(121)相对于车体纵向中轴线的偏转角度为β,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包括监测终端、触发模块以及对称分布在车体顶部且结构相同的正面抓拍相机组(1)和反面抓拍相机组(2),监测终端分别与触发模块、正面抓拍相机组(1)以及反面抓拍相机组(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抓拍相机组(1)包括分别设置在车体顶部的两组工业相机,两组工业相机相互错开分布;位于第一排的第一组相机(11)包括用于对支持装置以及附加悬挂进行拍摄的一号相机(111)、二号相机(112)和三号相机(113),二号相机(112)位于车体纵向中轴线上,一号相机(111)和三号相机(113)对称分布在二号相机(112)的两侧;位于第二排的第二组相机(12)包括用于对吊柱座进行拍摄并且相对于二号相机(112)左右对称分布的四号相机(121)和五号相机(122),所述四号相机(121)以及五号相机(122)分别位于前排3个相机两两所形成的孔隙区上;所述一号相机(111)相对于车体纵向中轴线的偏转角度为α,四号相机(121)相对于车体纵向中轴线的偏转角度为β,则:






其中,X为轨道中心到一侧接触网支柱的横向距离,L1为一号相机(111)到二号相机(112)的横向距离,L2为四号相机(121)到二号相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锋占栋黄成亮李林陈代富巫乾辉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