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443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发动机本体包括汽缸体、汽缸头、曲轴箱和油底壳,气缸体设置于曲轴箱上方,汽缸头设置于汽缸体上方,油底壳位于发动机本体的底端;其特征在于,发动机本体在迎风面设有外置散热管,汽缸头设置有润滑油输出油道孔,润滑油输出油道孔与外置散热管的一端相连接,曲轴箱设有润滑油回流孔,外置散热管的另一端与润滑油回流孔相连接,气缸头内部设有用于阻隔润滑油回流到油底壳的隔油挡板。通过在发动机迎风面设置外置散热管,令润滑油途径散热管进行降温,不再从发动机内部的链条腔回落到油底壳,能够更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热负荷,降低发动机的噪音,提升发动机耐久性、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近几年摩托车出口是各主机厂主要销售市场,在某些市场摩托车使用环境相当恶劣,环境温度较高(如非洲市场),摩托车在该市场上使用导致发动机热负荷过高,热负荷过高一直是困扰各主机厂的主要问题,热负荷过高导致发动机动力下降,噪音增大,另机油不仅消耗量增大,且热负荷过高后机油润滑效果降低,最终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发动机热负荷是由气缸头燃烧室点燃做功产生的热负荷,风冷发动机一个是靠行驶时迎面风吹散热片进行散热,另是润滑油循环流动进行降温散热。但现有润滑油路中,润滑油从发动机内部的链条腔回落到油底壳,润滑油始终在气缸体、气缸头内循环,润滑油温度过高,且散热慢,达不到发动机整体热负荷降低的效果,还影响润滑效果,噪音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对发动机润滑油道布置重新设计,使原本在机体内部回流的润滑油引到机体外部进行散热,实现快速降温,从而降低发动机热负荷。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包括汽缸体、汽缸头、曲轴箱和油底壳,所述汽缸体设置于所述曲轴箱上方,所述汽缸头设置于所述汽缸体上方,所述油底壳位于所述发动机本体的底端;所述发动机本体在迎风面设有外置散热管,所述汽缸头设置有润滑油输出油道孔,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孔与所述外置散热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曲轴箱设有润滑油回流孔,所述外置散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润滑油回流孔相连接,所述汽缸头内部设有用于阻隔润滑油回流到所述油底壳的隔油挡板。进一步的,所述曲轴箱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的顶端为水平面,所述外置散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润滑油回流孔通过所述安装凸台连接。由于曲轴箱外表面为曲面,凸台的水平设计降低了外置散热管的安装难度。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散热管与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孔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所述散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润滑油回流孔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提高散热管密封性,防止润滑油渗漏。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散热管为弯折状,弯折设计可让散热面积尽量增大,且折弯后润滑油流速减慢,令润滑油途径所述散热管快速散热降温。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散热管由多条纵向直管、90°弯头和横向直管依次连接,形成迂回弯折结构。可根椐发动机型号选取合适长度的直管进行组装,不需要用专用成型模具进行成型,降低生产成本,且维修、更换和清洗方便。进一步的,所述外置散热管为铜件,铜的材质具有导热快的特点,提高冷风散热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根据润滑油作用特点,对发动机润滑油油道布置重新设计,通过在发动机迎风面设置外置散热管,令润滑油途径散热管进行降温,不再从发动机内部的链条腔回落到油底壳,能够更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热负荷,降低发动机的噪音,提升发动机耐久性、可靠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A-A剖面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外置散热管的正视图。其中:1、汽缸体;2、汽缸头;3、曲轴箱;4、油底壳;5、外置散热管;6、润滑油输出油道孔;7、润滑油回流孔;8、隔油挡板;9、密封圈;10、安装凸台。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下面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发动机本体包括汽缸体1、汽缸头2、曲轴箱3和油底壳4,汽缸体设置于曲轴箱3上方,汽缸头2设置于汽缸体1上方,油底壳4位于发动机本体的底端;发动机本体在迎风面设有外置散热管5,汽缸头2设置有润滑油输出油道孔6,润滑油输出油道孔6与外置散热管5的一端相连接,曲轴箱3设有润滑油回流孔7,外置散热管5的另一端与润滑油回流孔7相连接,汽缸头内部设有用于阻隔润滑油回流到油底壳4的隔油挡板8。在上述实施例中,曲轴箱3设有安装凸台10,安装凸台10的顶端为水平面,外置散热管5的另一端与润滑油回流孔7通过安装凸台10连接。由于曲轴箱3外表面为曲面,凸台的水平设计降低了外置散热管5的安装难度。在上述实施例中,外置散热管5与润滑油输出油道孔6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9,散热管的另一端与润滑油回流孔7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9,提高散热管密封性,防止润滑油渗漏。在上述实施例中,外置散热管5为弯折状,弯折设计可让散热面积尽量增大,且折弯后润滑油流速减慢,令润滑油途径散热管快速散热降温。在上述实施例中,外置散热管5由多条纵向直管、90°弯头和横向直管依次连接,形成迂回弯折结构。可根椐发动机型号选取合适长度的直管进行组装,不需要用专用成型模具进行成型,降低生产成本,且维修、更换和清洗方便。在上述实施例中,外置散热管5为铜件,铜的材质具有导热快的特点,提高冷风散热效果。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发动机工作时,润滑油在机油泵的作用下,通过油道流经发动机各润滑部位,润滑油经油道上到汽缸头后,在隔油挡板8的阻挡下,润滑油无法经链条腔回落到油底壳4,而是经润滑油输出油道孔6流向外置散热管5,摩托车行驶时,冷风迎面吹向发动机上的散热管,经热传导将散热管的热量带出,流过该散热管的润滑油也随之降温,继而润滑油经润滑油回流孔7流到曲轴箱3内部,最终回落到油底壳4,在机油泵的作用下持续循环流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润滑油作用特点,对发动机润滑油油道布置重新设计,通过在发动机迎风面设置外置散热管,令润滑油途径散热管进行降温,不再从发动机内部的链条腔回落到油底壳,能够更有效的降低发动机热负荷,降低发动机的噪音,提升发动机耐久性、可靠性。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包括汽缸体、汽缸头、曲轴箱和油底壳,所述汽缸体设置于所述曲轴箱上方,所述汽缸头设置于所述汽缸体上方,所述油底壳位于所述发动机本体的底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本体在迎风面设有外置散热管;所述汽缸头设置有润滑油输出油道孔,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孔与所述外置散热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曲轴箱设有润滑油回流孔,所述外置散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润滑油回流孔相连接;所述汽缸头内部设有用于阻隔润滑油回流到所述油底壳的隔油挡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包括发动机本体,所述发动机本体包括汽缸体、汽缸头、曲轴箱和油底壳,所述汽缸体设置于所述曲轴箱上方,所述汽缸头设置于所述汽缸体上方,所述油底壳位于所述发动机本体的底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本体在迎风面设有外置散热管;所述汽缸头设置有润滑油输出油道孔,所述润滑油输出油道孔与所述外置散热管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曲轴箱设有润滑油回流孔,所述外置散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润滑油回流孔相连接;所述汽缸头内部设有用于阻隔润滑油回流到所述油底壳的隔油挡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外置油冷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箱设有安装凸台,所述安装凸台的顶端为水平面,所述外置散热管的另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容奕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豪进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