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模块及电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82690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连接模块及电池装置,该电池连接模块包含一承载盘、多个汇流件及一柔性电路板。该等汇流件设置于该承载盘。该柔性电路板设置于该承载盘,并包括一主板体,及多个可浮动地一体连接该主板体且分别电性连接该等汇流件的连接板体,每一连接板体具有一中央部,及两个分别从该中央部两相反侧延伸的悬臂部,每一悬臂部具有一连接于该中央部的前段、一相反于该前段的末段,及一介于该前段与该末段之间且沿至少纵向及横向上延伸的弯折段,每一连接板体仅以两个悬臂部的末段连接于该主板体,该连接板体与该主板体之间形成一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连接模块及电池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连接模块,特别涉及用于连接电池的一种电池连接模块及电池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由多个电化学可充电式电池并排组成电池组的电池装置,例如车用电池,通常利用电池连接模块将电池串接以形成一对输出电极,并设有以柔性电路板为主体制成的电池管理板(BatteryManagementSystem,缩写BMS)监控电池的电压、温度等数值。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6211098U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池包的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包括一与该电池包电性连接的对配连接件,及一设置于该对配连接件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采用柔性电路板制成,并包括一连接本体及多个形变部。该等形变部由该连接本体的外侧边向内横向延伸设置,并具有尾端及头端,该尾端与该连接本体之间设置有横向间隙,以使得该形变部沿着该连接本体的横向具有形变空间。该等形变部用以与该对配连接件电性连接及机械连接,并通过形变空间提高抗震能力,保持在车辆行驶过程的连接稳定性。然而,现有的连接件与不同的对配连接件之间仍可能因为设计公差或人为组装偏差导致连接效果不佳,是以现有的连接件的形变能力仍有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连接模块,包含:/n一承载盘;/n多个汇流件,设置于该承载盘;及/n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该承载盘,并包括一主板体,及多个可浮动地一体连接该主板体且分别电性连接所述多个汇流件的连接板体,每一连接板体于一纵向延伸地设置在该主板体侧边上,且于一横向上面对一对应的汇流件,每一连接板体具有一中央部,及两个分别从该中央部在该纵向上的两相反侧延伸的悬臂部,每一悬臂部具有一连接于该中央部的前段、一末段,及一介于该前段与该末段之间且沿至少纵向及横向上延伸的弯折段,每一连接板体仅以两个悬臂部的末段连接于该主板体,该连接板体与该主板体之间形成一间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连接模块,包含:
一承载盘;
多个汇流件,设置于该承载盘;及
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该承载盘,并包括一主板体,及多个可浮动地一体连接该主板体且分别电性连接所述多个汇流件的连接板体,每一连接板体于一纵向延伸地设置在该主板体侧边上,且于一横向上面对一对应的汇流件,每一连接板体具有一中央部,及两个分别从该中央部在该纵向上的两相反侧延伸的悬臂部,每一悬臂部具有一连接于该中央部的前段、一末段,及一介于该前段与该末段之间且沿至少纵向及横向上延伸的弯折段,每一连接板体仅以两个悬臂部的末段连接于该主板体,该连接板体与该主板体之间形成一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模块,其中,该间隙分为一位于该中央部与该主板体之间的第一间隙,及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两个悬臂部与该主板体之间并与该第一间隙相连通的第二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连接模块,其中,每一弯折段较该主板体的侧边朝远离相对应的汇流件方向内凹,每一弯折段呈U形且开口朝向相对应的汇流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连接模块,其中,该第一间隙具有一纵向部,及两个分别垂直地连接于该纵向部两端的横向部,每一悬臂部的前段在该纵向上连接于该中央部,每一悬臂部的末段在该纵向上连接于该主板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连接模块,其中,每一第二间隙的尾端形成一扩大孔。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连接模块,其中,每一弯折段呈L形,每一悬臂部还具有一连接于该前段与该弯折段的纵向段,及一连接于该弯折段与该末段的横向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勇曾尚秀林健兴
申请(专利权)人: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莫列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