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塔冠结构,包括:建筑主体、外框架和冠顶钢梁结构,其中,所述外框架的各个拐角处设有节点柱,所述节点柱之间通过横向连接架连接,所述外框架设于建筑主体的外侧,所述横向连接架通过纵向支撑架与建筑主体连接,所述冠顶钢梁结构设于建筑主体的上方,其两端分别通过一组第一斜撑架和第二斜撑架与外框架连接,且所述冠顶钢梁结构的下方通过支撑柱与建筑主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所述的一种塔冠结构,其通过建筑主体与钢结构的外框架和冠顶钢梁结构相结合,让其在保证稳定性的情况下,形成设计的异形形状,优化了整个塔冠的结构,大大的提高了整个塔冠结构的稳定性和支撑性,提高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塔冠结构
本技术属于钢结构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塔冠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在不断的提高,且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人们的节奏都在不断的加快,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当前人们无论是办公场所还是住宅,其大多都是采用混凝土建筑,我们都知道混凝土建筑的施工工期较长,且,其受天气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冬季,我们可以看到冬天零下后,诸多的建筑工地都会停工,从而导致整个建筑的工期边长,且,与此同时,混凝土建筑施工所需的工种较为繁杂,大工、小工、木工、瓦工等,对人员的要求较高,且随着材料和人工费的不断增加,将会导致整个建筑的成本较高,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且随着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建筑行业等因素导致促生了钢结构建筑的产生。目前,在许多钢结构工程中,由于追求美化和异化,而设计出许多新颖奇特的风格形式。为了满足受力要求,从而形成了非常复杂、奇特的构造节点。为了加工制作出这些复杂的结构和节点,就给我们加工制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提高异形构件制作功效势在必行。在此情况下,能有效保证钢结构构件加工制作、提高功效、缩短工期的加工制作钢结构技术,有着巨大的施展空间。塔冠通常是一个建筑最顶端的结构,通常设置的位置较高,常见的冠顶结构大多都是规则的,然而一般的地标性的高楼大厦其对于结构的造型设计有一定特殊性的要求,并不是当前混凝土建筑所能够实现的。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塔冠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建筑主体与钢结构的外框架和冠顶钢梁结构相结合,让其在保证稳定性的情况下,形成设计的异形形状,优化了整个塔冠的结构,大大的提高了整个塔冠结构的稳定性和支撑性。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塔冠结构,包括:建筑主体、外框架和冠顶钢梁结构,其中,所述外框架的各个拐角处设有节点柱,所述节点柱之间通过横向连接架连接,所述外框架设于建筑主体的外侧,所述横向连接架通过纵向支撑架与建筑主体连接,所述冠顶钢梁结构设于建筑主体的上方,其两端分别通过一组第一斜撑架和第二斜撑架与外框架连接,且所述冠顶钢梁结构的下方通过支撑柱与建筑主体连接。本技术中所述的一种塔冠结构,其通过建筑主体与钢结构的外框架和冠顶钢梁结构相结合,让其在保证稳定性的情况下,形成设计的异形形状,优化了整个塔冠的结构,大大的提高了整个塔冠结构的稳定性和支撑性,提高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性。本技术中所述外框架中设有底层支撑架、中层支撑架、上层支撑架、第一顶撑柱和第二顶撑柱,所述中层支撑架设于底层支撑架的上方,所述上层支撑架设于中层支撑架的上方,所述第一顶撑柱设于塔冠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二顶撑柱设于第一顶撑柱的一侧,所述第二顶撑柱和第一顶撑柱之间通过斜撑梁连接,且第二顶撑柱通过斜撑梁与中层支撑架上的节点柱连接。所述外框架结构中底层支撑架、中层支撑架、上层支撑架、第一顶撑柱和第二顶撑柱的设置大大的提高了外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对建筑主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整个塔冠结构,让其更好的满足施工要求。本技术中所述中层支撑架上位于建筑主体的外围设有一组支撑柱,所述第一斜撑架一端固定于冠顶钢梁结构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柱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撑柱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外围的支撑性,进一步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本技术中所述冠顶钢梁结构中设有一组侧板和一组顶板,所述顶板设于两侧板的端部,所述两侧板之间设有第三斜撑架。本技术中所述斜撑梁的内侧通过第四斜撑架与建筑主体连接。本技术中所述底层支撑架、和中层支撑架之间设有加强横杆,且所述底层支撑架、加强横杆和中层支撑架之间通过竖向加强柱连接。本技术中所述纵向支撑架之间设有横向加劲板。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所述的一种塔冠结构,其通过建筑主体与钢结构的外框架和冠顶钢梁结构相结合,让其在保证稳定性的情况下,形成设计的异形形状,优化了整个塔冠的结构,大大的提高了整个塔冠结构的稳定性和支撑性,提高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性。2、本技术中所述外框架结构中底层支撑架、中层支撑架、上层支撑架、第一顶撑柱和第二顶撑柱的设置大大的提高了外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对建筑主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整个塔冠结构,让其更好的满足施工要求。3、本技术中所述中层支撑架上位于建筑主体的外围设有一组支撑柱,所述第一斜撑架一端固定于冠顶钢梁结构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柱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撑柱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外围的支撑性,进一步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进一步优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实施例如图所示的一种塔冠结构,包括:建筑主体1、外框架2和冠顶钢梁结构3,其中,所述外框架2的各个拐角处设有节点柱4,所述节点柱4之间通过横向连接架5连接,所述外框架2设于建筑主体1的外侧,所述横向连接架5通过纵向支撑架6与建筑主体1连接,所述冠顶钢梁结构3设于建筑主体1的上方,其两端分别通过一组第一斜撑架7和第二斜撑架8与外框架2连接,且所述冠顶钢梁结构3的下方通过支撑柱9与建筑主体1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外框架2中设有底层支撑架21、中层支撑架22、上层支撑架23、第一顶撑柱24和第二顶撑柱25,所述中层支撑架22设于底层支撑架21的上方,所述上层支撑架23设于中层支撑架22的上方,所述第一顶撑柱24设于塔冠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二顶撑柱25设于第一顶撑柱24的一侧,所述第二顶撑柱25和第一顶撑柱24之间通过斜撑梁26连接,且第二顶撑柱25通过斜撑梁26与中层支撑架22上的节点柱4连接。优选的,所述中层支撑架22上位于建筑主体1的外围设有一组支撑柱9,所述第一斜撑架7一端固定于冠顶钢梁结构3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柱9的顶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冠顶钢梁结构3中设有一组侧板31和一组顶板32,所述顶板32设于两侧板31的端部,所述两侧板31之间设有第三斜撑架33。进一步的,所述斜撑梁26的内侧通过第四斜撑架27与建筑主体1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底层支撑架21、和中层支撑架22之间设有加强横杆10,且所述底层支撑架21、加强横杆10和中层支撑架22之间通过竖向加强柱11连接。优选的,所述纵向支撑架6之间设有横向加劲板61。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塔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主体(1)、外框架(2)和冠顶钢梁结构(3),其中,所述外框架(2)的各个拐角处设有节点柱(4),所述节点柱(4)之间通过横向连接架(5)连接,所述外框架(2)设于建筑主体(1)的外侧,所述横向连接架(5)通过纵向支撑架(6)与建筑主体(1)连接,所述冠顶钢梁结构(3)设于建筑主体(1)的上方,其两端分别通过一组第一斜撑架(7)和第二斜撑架(8)与外框架(2)连接,且所述冠顶钢梁结构(3)的下方通过支撑柱(9)与建筑主体(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塔冠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主体(1)、外框架(2)和冠顶钢梁结构(3),其中,所述外框架(2)的各个拐角处设有节点柱(4),所述节点柱(4)之间通过横向连接架(5)连接,所述外框架(2)设于建筑主体(1)的外侧,所述横向连接架(5)通过纵向支撑架(6)与建筑主体(1)连接,所述冠顶钢梁结构(3)设于建筑主体(1)的上方,其两端分别通过一组第一斜撑架(7)和第二斜撑架(8)与外框架(2)连接,且所述冠顶钢梁结构(3)的下方通过支撑柱(9)与建筑主体(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2)中设有底层支撑架(21)、中层支撑架(22)、上层支撑架(23)、第一顶撑柱(24)和第二顶撑柱(25),所述中层支撑架(22)设于底层支撑架(21)的上方,所述上层支撑架(23)设于中层支撑架(22)的上方,所述第一顶撑柱(24)设于塔冠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二顶撑柱(25)设于第一顶撑柱(24)的一侧,所述第二顶撑柱(25)和第一顶撑柱(24)之间通过斜撑梁(26)连接,且第二顶撑柱(25)通过斜撑梁(26)与中层支撑架(22)上的节点柱(4)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慰,陈龙,李旭,张金榜,李杰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