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弹性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还包括弹簧板,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通过弹簧板连接,弹簧板包括第一连接板部、第二连接板部以及中间板部,第一连接板部至少部分贴合安装于第一连接段的上表面,第二连接板部至少部分贴合安装于第二连接段的上表面,弹簧板一体成型且第一连接板部、中间板部以及第二连接板部依次连接形成Z字形;还提供一种弹性抗风支撑系统,包括上述弹性连接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撑系统中,通过弹性连接件将水平支撑桁架与天沟连接为一个整体,天沟受到的水平风载可以通过弹性连接件直接传递至水平支撑桁架,从而可以提高天沟的抗风能力,且能够显著降低天沟耗钢量,安装简单,可靠性较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性连接件以及弹性抗风支撑系统
本技术涉及屋面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弹性连接件以及弹性抗风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钢结构厂房纵向墙皮柱柱顶水平风荷载需通过转换构件传递至主厂房柱,特别是基本风压和墙皮柱受荷面积较大时,柱顶水平抗风构件是纵向墙皮系统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纵向墙皮柱柱顶通常采用天沟单独作为抗风传力构件,柱顶水平风载通过天沟传递至两侧的主厂房柱,在最不利作用下,天沟同时承载竖向积水荷载和水平风荷载,由于天沟槽体为开口不对称截面,剪心与荷载作用点不共面,从而引起双向不平衡弯矩的不利作用,受力工况复杂,在工程精细化设计中难以把控;尤其是在抽柱(拔柱)厂房处,天沟整体跨度很大,若同时承载双向不平衡作用力,工程实践证明需大大增加天沟截面尺寸,甚至需要专设抗风构件才能达到承载要求,因此造成单位耗钢量明显上升,经济性较差。由此可以看出以往通常做法有以下几点不足:1.采用天沟单独作为柱顶抗风转换构件,最不利工况下造成双向不平衡弯矩的不利作用,尤其对于异形开口截面构件,受力复杂,工程精细化设计难以把握。2.抗风传力不直接,风载需经水平抗弯构件转换,传递路径复杂。3.超长天沟抗风时,需增加天沟截面尺寸和相关构造,经济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一种弹性连接件。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弹性连接件,包括可与天沟连接固定的第一连接段以及可与水平支撑桁架连接固定的第二连接段,还包括弹簧板,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通过所述弹簧板连接,所述弹簧板包括第一连接板部、第二连接板部以及中间板部,所述第一连接板部至少部分贴合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板部至少部分贴合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上表面,所述弹簧板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连接板部、所述中间板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部依次连接形成Z字形。进一步地,所述弹簧板的坡度为1.5-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段具有可与天沟的加劲肋配合的第一U型槽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具有可与天沟的加劲肋配合的第二U型槽口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部与所述中间板部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板部与所述中间板部的夹角。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段为L型弯折板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均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弹簧板。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弹性抗风支撑系统,包括天沟、水平支撑桁架以及屋面梁,所述水平支撑桁架与所述天沟平行安设于所述屋面梁上,且所述天沟位于所述水平支撑桁架的外侧,还包括上述的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天沟连接固定,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水平支撑桁架连接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支撑桁架包括内檩、边檩以及若干斜支撑,所述内檩与所述边檩平行设置且所述边檩靠近所述天沟,每一所述斜支撑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边檩与所述内檩,各所述斜支撑与所述边檩形成K形或KT形节点,且所述斜支撑两两交叉形成十字交叉节点。进一步地,还包括若干墙皮柱,各所述墙皮柱沿所述天沟的纵向依次间隔布置,所述天沟安装固定于各所述墙皮柱上。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在天沟与水平支撑桁架之间增设有弹性连接件,由此天沟、弹性连接件与水平支撑桁架整体形成了水平抗风结构体系,通过弹性连接件可以将天沟的水平风载直接传递至水平支撑桁架,传递路径直接,以避免天沟为独立的抗风部件,天沟只承载竖向荷载作用,即使天沟跨度较大时,因水平支撑桁架具有良好的水平承载能力,通过弹性连接件传递水平风载后,天沟截面尺寸和构造措施均可保持不变,实现标准化,提高了工程适应性,显著降低天沟耗钢量,安装简单,可靠性较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性抗风支撑系统的结构平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结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B处放大图;图4为图1的弹性抗风支撑系统的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位图1的的弹性抗风支撑系统的弹簧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以及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弹性抗风支撑系统,主要用作屋面抗风体系,具体是针对钢结构屋面,包括天沟1、水平支撑桁架3以及屋面梁2,这里的屋面梁2也可以为屋架,天沟1与水平支撑桁架3平行布设在屋面梁2上,其中天沟1位于外侧是安装固定于屋面梁2的端部牛腿上,水平支撑桁架3位于内侧,其与天沟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一般为250-450mm,且两者不是完全位于同一水平面,水平支撑桁架3具有一定的屋面坡度;支撑系统还包括若干连接件,各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水平支撑桁架3与天沟1,且各连接件沿天沟1的纵向依次间隔垂直分布于水平支撑桁架3与天沟1之间,即在天沟1与水平支撑桁架3之间布可设有1个或多个连接件,通过连接件将两者连接为水平抗风系统,通常相邻柱距较大时,即两个屋面梁2之间具有较大间距时,则在相邻的两个屋面梁2之间可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连接件,以将水平支撑桁架3与天沟1连接为整体抗风系统,至于连接件通常采用弹性连接件4,其沿竖直方向上可实现一定的弹性变形,若连接件采用刚性构件时,比如钢管或型钢之类时,则在连接件的一端应形成竖向可滑动的连接装置,以使连接件可以实现竖向位移而不会产生水平相对位移。本技术中,在天沟1与水平支撑桁架3之间增设弹性连接件4,使得即使相邻两个屋面梁2之间的间距比较大时,天沟1与水平支撑桁架3之间也形成了水平抗风连接关系,由此天沟1、弹性连接件4以及水平支撑桁架3形成水平抗风结构体系,通过弹性连接件4可以将天沟1的水平风载直接传递至水平支撑桁架3,传递路径直接,以避免天沟1为独立的抗风部件,天沟1仅承载竖向荷载作用,即使天沟1跨度较大时,通过弹性连接件4传递风载后,天沟1截面尺寸和构造措施均可保持不变,提高了工程适应性,显著降低天沟1耗钢量,安装简单,可靠性较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参见图2以及图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弹性连接件4,该弹性连接件4可以应用于上述的支撑系统中,弹性连接件4包括第一连接段41、第二连接段42以及弹簧板43,第一连接段41安装固定于天沟1上,第二连接段42安装固定于水平支撑桁架3上,弹簧板43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段41与第二连接段42,其中弹簧板43可采用碳素结构钢、低合金高强度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性连接件,包括可与天沟连接固定的第一连接段以及可与水平支撑桁架连接固定的第二连接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板,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通过所述弹簧板连接,所述弹簧板包括第一连接板部、第二连接板部以及中间板部,所述第一连接板部至少部分贴合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板部至少部分贴合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上表面,所述弹簧板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连接板部、所述中间板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部依次连接形成Z字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性连接件,包括可与天沟连接固定的第一连接段以及可与水平支撑桁架连接固定的第二连接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板,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通过所述弹簧板连接,所述弹簧板包括第一连接板部、第二连接板部以及中间板部,所述第一连接板部至少部分贴合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连接板部至少部分贴合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上表面,所述弹簧板一体成型且所述第一连接板部、所述中间板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板部依次连接形成Z字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板的坡度为1.5-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具有可与天沟的加劲肋配合的第一U型槽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部具有可与天沟的加劲肋配合的第二U型槽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部与所述中间板部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板部与所述中间板部的夹角。
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刚,文铁军,周循,杨军,王衡,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