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桥梁建筑,特别是指一种桥梁转体支承装置。包括上盘、下盘;其中上盘、下盘整体呈中空的圆环形,上盘与下盘采用同轴纵向叠置且呈球面转动装配,与下盘的至少外侧或内侧相邻的上盘表面设有限位装置,该限位装置限制所述上盘与下盘之间发生的竖向转角超过设定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浇筑不实、当结构倾覆力矩较大时转轴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等问题,具有支承稳定、利于保证其底部混凝土浇筑的密实程度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桥梁转体支承装置
本技术属于桥梁建筑,特别是指一种桥梁转体支承装置。
技术介绍
转体桥即采用转体法施工的桥梁,具体是指将跨越江河或公路、铁路的桥梁部分,整跨一分为二,分别在两岸或道路两侧施工,在施工位点完成桥梁上部结构的建设,再使两岸或道路两侧上的梁体转动至桥梁工作位点,并在工作位点使两部分合拢成整体桥梁。桥梁转体技术可将在障碍上空的作业转化为岸上或近地面作业,不仅可以保证工程施工安全,还可以减少对交通的影响,缩短封闭时间并降低施工成本。随着近年来交通建设工程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建桥梁工程与既有公路、铁路线路及江河出现交叉跨线的情况,鉴于转体法施工的安全性高且对交通影响小,目前绝大多数的新建跨线桥梁采用转体法施工。目前常见的桥梁转体装置主要是由滑道、撑脚、中心球铰或转体支座组成。既有的转体桥工程是通过中心球铰或转体支座的转动带动桥梁从施工位点转至工作位点,并在转体作业完成后将承台间隙进行混凝土回填封固。球铰或转体支座位于转体结构承台的转动中心,承受主要的结构荷载,支座中心设置的转轴起到限制竖向转角过大和一定的抗倾覆的功能。由于转体法施工技术出现较晚,随着近些年交通建设工程发展才逐步广泛使用,针对转体法施工技术的相关标准规范仍不健全,例如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仅对转体法施工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要求。然而除标准规范要求之外,转体装置安装和使用时仍存在一些常见的缺陷:采用球铰时,下承台混凝土浇筑时需以下球铰球面为模板,浇筑过程极易出现憋气浇筑不实的情况;采用转体支座时,大吨位支座的平面直径较大,灌注其底部找平层时很难保证完全密实;采用球铰或转体支座,转体作业完成后混凝土仅能回填至球铰或转体支座以外的区域,核心部位无法灌入。球铰或转体支座在结构中心设置转轴,用以抵抗转体结构的不平衡力矩,然而由于转轴作用力臂较小,当结构倾覆力矩较大时转轴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这些都给桥梁的转体作业和服役使用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转体支承装置,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桥梁转体施工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有利于转体作业完成后对中心部位的回填封固,确保后期桥梁安全服役。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桥梁转体支承装置,包括上盘、下盘;其中上盘、下盘整体呈中空的圆环形,上盘与下盘采用同轴纵向叠置且呈球面转动装配,与下盘的至少外侧或内侧相邻的上盘表面设有限位装置,该限位装置限制所述上盘与下盘之间发生的竖向转角超过设定值。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限位装置的主要作用是防止上盘与下盘的竖向转角过大以产生倾覆的危险,因此限位装置可以设置于下盘的外侧或内侧的上盘表面,也可同时设置于下盘的外侧及内侧的上盘表面。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思还有:为减小上盘与下盘之间的转动摩擦,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上盘与下盘通过环形滑板实现球面转动装配。为避免雨水或沙尘等外界杂物进入球面转动副影响转动配合效果,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环形滑板两侧的上盘与下盘之间设有密封圈。更为优选的限位装置实现的技术手段是,所述的限位装置采用限位环、呈圆环形陈列分布的限位块中的一种或其结合。为保证在承载状态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支承和向心自复位效果,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上盘呈圆环形凸球面结构,下盘呈与上盘适配的圆环形凹球面结构。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侧”、“外侧”、“竖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是这样使用的:本技术安装前预制下承台垫石,并在垫石顶面设置若干设置垫块或预埋短钢筋,以垫块或短钢筋的顶面作为安装定位点,使支座底面与垫石顶面之间具有一定高度间隙,作为找平层。本技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整体吊装,也可以现场分步安装。安装完成后即可搭建模板浇筑上部结构,上部结构浇筑时需预留通向支承装置中心的压浆管道,待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后进行桥梁转体作业,转体作业完成后通过预留的压浆管道将回填用混凝土压入支承装置的中心区域以及支承装置以外的承台间隙,确保浇筑密实,形成稳固支撑,保证桥梁服役安全。本技术所取得的显著技术进步在于:1、本技术采用上盘与下盘同轴纵向设置的结构,上盘、滑板及下盘之间为球面接触,具有很好的稳定支承和向心自复位功能。2、本技术采用上盘上设有限位装置,当产生竖向转角时,通过上盘限位装置与下盘边缘限位,有效避免了因竖向转角过大导致的倾覆现象。3、在同等荷载吨位情况下,本技术中的环形滑板与现有圆形滑板相比,其圆心夹角更小,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转体牵引时的摩擦力矩。4、本技术与现有的球铰或转体支座结构相比,同等承载能力情况该支撑装置的横断面更窄,更利于保证其底部混凝土浇筑的密实程度。支承装置整体平面结构为环形,有利于转体作业完成后对中心部位的回填封固,确保后期桥梁安全使用。5、密封装置的采用有效避免了外界杂物进入球面转动副,保证了球面转动副的运转灵活及稳定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部局部放大图。图3是现有采用中心球铰进行桥梁转体施工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现有采用转体支座进行桥梁转体施工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采用本技术进行桥梁转体施工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上盘;2、密封圈;3、环形滑板;4、下盘;5、限位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任何依据说明书所做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均不脱离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如图所示,其中包括上盘1、下盘4;其中上盘1、下盘4整体呈中空的圆环形,上盘1与下盘4采用同轴纵向叠置且呈球面转动装配,与下盘4的外侧及内侧相邻的上盘1表面设有限位装置5,该限位装置5限制所述上盘1与下盘4之间发生的竖向转角超过设定值。限位装置5与上盘1采用一体化成型。所述的上盘1与下盘4通过环形滑板3实现球面转动装配。所述的环形滑板3两侧的上盘1与下盘4之间设有密封圈2。所述的限位装置5采用限位环。上盘1呈圆环形凸球面结构,下盘4呈与上盘适配的圆环形凹球面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桥梁转体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盘(1)、下盘(4);其中上盘(1)、下盘(4)整体呈中空的圆环形,上盘(1)与下盘(4)采用同轴纵向叠置且呈球面转动装配,与下盘(4)的至少外侧或内侧相邻的上盘(1)表面设有限位装置(5),该限位装置(5)限制所述上盘(1)与下盘(4)之间产生的竖向转角超过设定值。/n
【技术特征摘要】
1.桥梁转体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盘(1)、下盘(4);其中上盘(1)、下盘(4)整体呈中空的圆环形,上盘(1)与下盘(4)采用同轴纵向叠置且呈球面转动装配,与下盘(4)的至少外侧或内侧相邻的上盘(1)表面设有限位装置(5),该限位装置(5)限制所述上盘(1)与下盘(4)之间产生的竖向转角超过设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转体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盘(1)与下盘(4)通过环形滑板(3)实现球面转动装配。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涛,田山坡,桂鉴臣,黄海涛,张兴,辛建忠,郑永红,王菲,闫宝敏,刘海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宝力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